王麗枝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小學階段的孩子已經不滿足于涂鴉般的簡單兒童畫形式了。他們開始追求更豐富的構圖,更精致的畫面。繪畫時自信心決定了學生智力因素以外的很多因素,是學生學習進步的關鍵之一。本文從培養學生 繪畫自信心的四個源頭入手,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學會觀察生活,積累美術知識,大膽表現自我,以達到提高小學生繪畫能力的目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其繪畫創作主要憑的是感覺和想象力,空間知覺較弱,他們會沉醉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并樂于與他人分享這個精彩的世界,繪畫線條是肯定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創作過程是快樂的。到了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增強,觀察力提高,并開始對物體的形狀有了更高的要求,當自己的造型能力不能達到這一要求時,學生會對自己的作品反復涂改,自我否定,最終逐漸喪失繪畫的自信心,結果出現作業潦草、拖拉或干脆不帶美術材料等不良現象。針對這一現象,培養孩子的自信就顯得尤為重要。自信是對自身的主觀能力和客觀條件的正確評價,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是完成預定目標、戰勝困難的基礎。自信心的強弱關系到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對于兒童來說,呵護好他們的繪畫自信心將對他們未來的美術體驗和實踐活動起到積極的作用。作為美術老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們重新找回自信呢?
《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不以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為目的,而要貼近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征與美術學習的實際水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造型表現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與嘗試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造型表現方法;不僅關注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還要重視學生在活動中參與和探究的過程。” 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全班同學都積極地用語言和行動來贊美一位相貌平平的女生,處處讓她感到自己受歡迎,感到溫暖和自信。一年后,奇跡果然出現了:不論長相、氣質還是智慧,她都與以前判若兩人——激勵造就了一位天使。因此,要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孩子需要我們的鼓勵,鼓勵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法寶。我通過美術欣賞來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發現各種風格的藝術作品中的美,發現同學美術作品中的美。讓學生明白繪畫絕不是像與不像的問題,而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我們要用多元化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和自己的作品。比如,三年級學生吳建軍,平時話不多,上課坐在最前面,畫畫很慢,沒有構圖的意識,常被同學嘲笑沒畫完,以至于他越來越沒有自信,干脆都不帶美術工具了。剛接這個班時,我也曾因為工具材料的問題批評過他,但是通過觀察,我發現從局部看他的畫有黑白的對比、有點線面的構成,粗狂的線條很有木版畫的韻味。于是我將他的畫作拍成照片,裁剪了構圖,加深了黑白的對比,稍作點線面的調整,與幾幅木版畫作品一起讓大家欣賞。同學們都驚嘆于這是他的畫,紛紛表示畫的不錯、挺美的。吳建軍開心地笑了,那天的作業他畫了滿構圖,效果很好。隨著畫面效果的改進,他變得開朗起來,所畫的畫也越來越棒。
孩子需要我們的不斷鼓勵和啟發,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探索孩子的需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并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加以利用,激發他們創作的熱情。
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源泉,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越強,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就會越強。孩子所謂的“不會畫”“畫不了”,大多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觀察。那么可以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教會學生如何去觀察身邊的世界。
仔細看,看仔細。與想象世界不同的是,我們身邊的世界是一個客觀世界,這里的人、事、物等等都不是按照我們大腦的想象去發生發展的。所以,要描繪一件事物就必須先仔細看,看仔細。在每次動筆之前,帶領大家深入、仔細地觀察。如,在教學《下雨嘍》這課時,老師隨機應變,專挑一個下雨的日子來上這一課,讓大家先穿戴好雨具去操場上感受一回再回來畫,引導孩子們從開始穿戴雨具就仔細去觀察,傘的形狀、顏色,雨衣雨靴的形狀、穿在身上的樣子,同學使用起雨具后的樣子……這樣他們在創作時才能有的放矢,有內容可畫,有形態可見,拿起筆時自然信心滿滿。
想明白,比清楚。在觀察的過程中,多想一想,多比一比,可以讓觀察更深入、細致,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客觀事物的外形特點。所謂“想一想”就是要學會分析,分析被觀察物體的形狀、大小、結構、比例、顏色等。比如,在《鳥與家禽》這課中,首先要觀察不同形體外貌的鳥,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鳥這種動物的主要生理特點,并要求學生能抓住特點來畫鳥。所謂“比一比”就是要學會比較,比較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如高矮,胖瘦,大小,粗細,深淺、方圓等等。只有觀察的觀察不是真正有效的觀察,觀察的同時要積極地分析、比較。觀察是前提,分析比較是深化,兩者要有機的結合,密不可分。
在繪畫的過程中美術知識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指導我們如何把自己的畫面變得更漂亮。《美術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年級段學生“學習線條、形狀、色彩和肌理的基礎知識,并用于描繪事物,表達情感。”“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形式原理。”首先,對稱與均衡的形式原理,有助于學生了解構圖和點線面構成的基本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養成抬起頭來看一下畫面的習慣,如在教學《動物裝飾畫》這課時,我從簡單的線描裝飾畫入手,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一遍遍提醒他們抬頭看、放遠看,朝著你認為漂亮的方向變形、添加。通過現場演示、點評、修改學生作品,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點線面的構成知識。其次,在學習過線條和色彩的基礎知識后,學生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更強了。如在創作《乘車印象》這幅畫時,因為學生已經知道了不同顏色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所以在作業呈現時,我們能很快的透過畫面色彩的運用知道該同學想表達的情感。有的同學所畫車廂空空蕩蕩,色彩灰暗,讓人感覺冷冷清清;有的同學所畫車廂滿滿當當,色彩明快鮮艷,讓人感覺熱熱鬧鬧。通過繪畫語言找到的心靈共鳴讓孩子們興奮不已,就連平常造型能力較弱的孩子也抓著一把彩筆癡癡地涂著,充滿了創作的激情,繪畫時也更加自信了。知識就是力量,美術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拿起畫筆時更加從容自若。
羅恩菲德說到學科和兒童發展的關系時,這樣表述道:“我所談論的既非藝術亦非數學,而是兒童。”兒童的情感對藝術教學是極為珍貴的。即使在簡單的寫生過程中,孩子們也會賦予寫生對象豐富的聯想,甚至賦予其情感,他們會在寫生的同時七嘴八舌地說著。“我喜歡我的手,因為它雖然小小的,但會做很多事情。”“這個書包可真臟呀,還有破洞!是什么樣的主人在用這樣的書包,如果我是這個書包就該哭了。”邊說還邊給書包加上了眼淚。在一次人像畫的課上,四年級的潘健只花了5分鐘就將整張畫紙涂成了黑色,只在畫面的中間留了兩塊小小的白色,我很納悶,問:“這是什么?”平時就很調皮的他笑著說:“我。”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擋住自己的畫,似乎是在為自己的惡作劇感到慚愧。看著他黑黝黝的皮膚我也笑了,孩子可愛的想象力是動人的。我把他的畫展示給全班同學看,表揚了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并給了他一面小鏡子鼓勵他仔細地觀察自己的眼睛,然后畫在那兩處留白的地方。果然,這次作業潘健不但創意獨特,還學會了畫人的眼睛。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阻止孩子去創造。因為創造的意義遠遠超過創造活動本身,對孩子的一生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要鼓勵學生畫出自己的奇思妙想,要幫助學生把想象變成真實的作品。
教師要幫助學生用自身的閃光點作畫,鼓勵他們深入觀察后再作畫,教會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完善畫面,引導他們大膽地把心里的想法畫出來。以此來快速提升畫面整體的效果,就好像在變魔術,學生自然對繪畫越來越有興趣,在不斷地涂鴉和創作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覺有了更加深厚的表現力,繪畫起來就會越來越自信。
(作者單位:揚州市江都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