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建平
“減負”是當下中小學教育中,時常提到的話題。“減負”主要途徑就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讓學生達到既少做作業又能達到預期的課程教學要求。對于小學科學學科來說,要想切實做到減負,可以通過體驗式作業的設置來達到“減負與能力提升”并舉的目的。為此,本文小學科學學科為例,在概述設置體驗式作業的意義及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借助體驗式作業提升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策略,以達到既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又提升學生科學探究素養的目的。
為了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去參與到科學認識規律和發現規律的活動之中,小學生階段開設了“科學”這門學科。如何讓小學生在增加科目學習的情況下,不增加學業負擔,就應該讓科學這門課程的作業更富有特色即設置體驗式作業,讓小學生在快樂的實踐中完成作業。那么,對于小學科學科目來說,體驗式作業設置原則是什么呢?如何在通過體驗式作業的設置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呢?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對科學教學的認識,進行如下論述:
與語數外等學科相比,科學這門課程更富實踐性和探究性,這就要求其作業的布置要富有學科特色,即應該設置體驗式作業。下面,對體驗式作業的設置意義及原則闡述如下:
2.1 設置體驗式作業的意義
在小學科學科目學習的過程中,為促進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培養科學素養,應打破傳統作業的布置方式,積極布置體驗式作業。從學科學習角度來說,布置體驗式作業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布置體驗式作業,是踐行《科學課程標準》的需要。細觀《科學課程標準》不難發現,課程標準中十分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而學生科學探究素養的培養,傳統的理論知識點的識記是無法達到的,是需要學生親身參與其中,真正的動手去做去實踐。體驗式作業的設置就是讓學生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之中,真正的動手去做去體驗,這是培養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落實《科學課程標準》要求的體現。(2)體驗式作業的設置,更易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體驗式作業的設置克服了傳統作業布置強調寫、記、背的弊端,作業設置靈活多樣,貼近生活實際,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所以學生參與度較高,進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積極性的目的。
2.2 小學科學課設置體驗式作業應遵循的原則
與常規作業相比,體驗式作業更加強調實踐性和探究性,所以為了讓體驗式作業更具實效性,在小學科學課上設置體驗式作業應遵循以下原則:(1)作業設置應具有梯度性和可操作性。對于小學生來說,科學這門課到三年級才開始接觸,不同學生因為社會經歷的不同,對“科學”的認知是存在較大差異的,有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而有些學生卻懶于動手或者不愿動手。所以,老師在具體作業布置時就應該具有一定的梯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體驗式作業的完成之中。(2)作業設置應遵循一定的“規則”。所謂“規則”就是指科學課程標準、教材、學情等要求與現狀。在體驗式作業設置時,只有真正的遵循這些“規則”,才能避免作業布置的盲目,才能實現借助作業的完成以檢查、鞏固知識,進而達到鍛煉學生能力的目的。(3)作業設置應多元化。在進行體驗式作業布置時,作業的布置應該多元化,可以是調查類的作業,可以是探究類的作業,也可以是動手操作類的作業。總之,作業在緊貼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的基礎上,努力做到不拘一格,多元呈現,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科學這門課程在小學階段的開設,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感受,就如何借助體驗式作業布置促進小學生探究能力提升提出幾點策略。
3.1 設置多形式的體驗式作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要想有效的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應該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對探究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探究活動才能有效的得以開展。為此,作為老師在體驗式作業布置時,應該努力做到作業形式多元化,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具體可以設置以下形式的探究式作業:(1)小制作。科學這門課的教材中設置了很多“小制作”活動,這時老師就可以圍繞一個主題布置一個小制作讓學生去完成。通過特定的小制作的完成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生活中時常會出現人們在購買雞蛋拎回家的途中不小心將雞蛋弄破碎的現象,這時老師可以針對這個現象,布置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制作一個“雞蛋保護器”,看哪個同學能用最少的器具制作最實用的“雞蛋保護器”。通過這個體驗式作業的布置,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更能鍛煉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3.2 種植飼養。小學生天真,富有愛心,喜歡飼養一些小動物,種植一些花花草草。所以,作為老師就應該發掘學生的這一特點,在科學課作業布置方面,布置一些與種植飼養相關的作用,以引導學生去感受生命、關注生活。例如,在春季來臨之際,是萬物復蘇之際,更是栽培各種花草的良好時機。這時,作為老師在上《植物的一生》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布置學生在花盆中培植一顆蔬菜幼苗,這里的蔬菜可以是辣椒、白菜、茄子等,讓學生通過親手動手去做,感受植物從種子到幼苗的生長變化過程。(3)材料收集。在科學學科的學習中,有很多教學資料是可以讓學生去收集的,通過資料的收集能更好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例如,在學習《巖石與礦物》這節內容時,老師在講解相關巖石的類型后,可以給定一半個月時間,讓學生去收集常見的巖石標本,看哪個學生收集的巖石類型最齊全,巖石的形狀最獨特有趣。
總之,老師在布置體驗式作業時,應盡量的豐富體驗式作業的類型,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欲望。
3.3 突出作業的生活性,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價值
對于體驗式作業,只有學生真正的參與其中,真正的經歷過、感受過,才能真正的從探究中獲益。如何讓學生樂于參與探究活動之中,這就需要老師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將作業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切實突出作業的生活性。只有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源于學生生活的事物,學生才會有話可說,才會樂于參與其中。例如,在學習《動物的生命周期》這節內容時,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動物的生命過程,進而做到愛護小生命。對于教材中列舉的養蠶案例,作為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就不能都布置學生都去觀察蠶從蠶蛹到蠶的變化過程。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氣候差異比較大,有些地方不合適蠶養殖,不僅是學生就連老師都未必見過真正的蠶養殖過程。所以,老師在上的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布置學生去觀察菜青蟲或者小蝌蚪等生活中易見的小動物的生命周期過程。只有布置與學生生命息息相關的作業,學生才能真正參與探究活動之中,感受科學探究的價值。
評價對于學生來說不是單純的批評,而是一種鼓勵,一種學習興趣和動力的維持。所以,作為老師在對學生的體驗式作業進行評價時,切記用“對”與“錯”簡單概之,應該創新體驗式作業的評價方式,以激勵學生更好的參與其中,具體可以這樣做:(1)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參與體驗式作業的經歷。在評價時,老師應該通過對學生體驗式作業的作業記錄的檢查,對學生參與體驗式作業的感受的詢問,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狀況及獲得的收獲,淡化對體驗式作業結果的評價,以調動學生參與作業完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成果展示性評價。為了樹立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向榜樣學生,努力讓學生好中做到更好。這時,老師可以將部分優秀學生參與體驗式作業的作業計劃表、作業過程記錄表以及成果等在校宣傳窗上進行展示,以體現對優秀學生的肯定,也利于引導其它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總之,在體驗式作業評價時,應多用肯定的方式進行評價,多用過程性評價,以激勵學生由好向更好轉變。
借助傳統手段我們是很難去對學生課外拓展活動進行評價的,除非是有實物成果體現的,但是無論從時間跨度還是從距離長度而言讓每一個學生都把實物成果帶到學校都是有很有困難的,實時評價更是不可能。而借助微信這就變得輕而易舉了,只要和學生說好老師哪個時段是在關注微信群的,讓學生固定在那個時間段做實驗,在群里實時發布實驗過程或成果,教師就幾乎能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實時點評,指出不足的地方或好的地方對于學生的進步和努力,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加以榜樣公示、標桿鼓勵。(1)比如,我們班陳××同學放學后根據老師作業在自己家門前觀察牽牛花,經過觀察,他發現牽牛花的藤都是向右轉的,然后立馬用父親的手機拍照發到班級群,我立刻在微信群內表揚他觀察得仔細認真,鼓勵他繼續努力觀察,并且引導他查閱資料找出牽牛花向右轉的原因。同時,鼓動其他同學和他一起研究牽牛花向右轉的原因,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大家的溝通努力,同學們終于知道了牽牛花向右轉的原因。所有學生都收獲了知識,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而通過教師的實時評價,這種行為瞬間就成為了一種好的示范好榜樣,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2)再比如,四年級有個學生回家做電路串聯和并聯的實驗,他是第一個發到群里的,并聯連錯了,我就反問了一句,“什么叫并聯,什么叫串聯?”其他的學生立馬指出問題,他自己也馬上意識到了。像這樣有問題馬上發現馬上解決的良好氛圍的形成就依賴于教師在微信平臺上的實時評價。
小學科學學科,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要求很高。作為老師就應該革新作業的布置方式,減少機械識記類型的作業布置,多布置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體驗式作業,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能力得以提升,在作業完成中探究意識得以養成。
(作者單位:嘉興市秀洲區印通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