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樺麗
《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凸顯重要概念的傳遞,關注重要概念的學習。實驗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日常教學中若圍繞重要概念設計一系列生物學實驗,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構建生物學重要概念,能有效促進學生對概念的認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下面以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學校許明老師的《飲食與營養》教學為例,談談如何發揮實驗在初中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展示丹陽市實驗學校招聘營養師的招聘啟示,引導學生初擬中學生一日三餐的食譜,并說出理由。
賞析:生物概念教學,是指圍繞著概念創設情境,呈現生物學事實,引導學生在這些情境和事實中通過觀察、分析、概括來構建重要概念的教學方式。顯然,貼切的情景引入是概念教學的第一環節。授課教師從社會熱門職業——營養師的招聘入手,既有效地創設了生活情境,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迅速地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
2.1自主探究,尋找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教學過程: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淀粉、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的營養成分名片,根據實驗超市提供材料,動畫拖動選擇所需實驗裝置,設計并開展對花生、雞蛋、核桃、饅頭中營養成分的探究實驗。
賞析:探究食物的主要成分是本節課的難點。難在如何有效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利用科學探究,自主構建“食物中的營養”這一重要概念。授課教師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教學設計上,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優化創新。
對于“食物中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這部分概念,教材的編排是,通過在飯粒(或饅頭、面包的碎屑)上滴加碘液,在雞蛋清中加入少量開水,在白紙上擠壓花生種子三個實驗,讓學生“鑒定”食物的主要成分。授課教師將這部分鑒定實驗改造為探究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饅頭、蛋清、核桃和花生種子中可能含有的營養成分。
授課教師先通過營養成分名片讓學生了解各種營養成分的特點,再讓學生根據營養成分特點拖拉動畫自主設計實驗裝置,分小組自主探究。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去發現、去認識,在體驗中尋找出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建構概念。
整個活動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驅動為背景,以“食物中的營養”這一概念的構建為目標,以實驗探究為途徑,觀察、分析、交流、歸納、總結為思維形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領會了“食物中營養物質”這一重要概念的構建過程及意義,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觀察、獲取 信息、分析歸納、合作交流與語言表達等能力。
2.2 實驗補充,完善食物中營養認識
教學過程:補充三個演示實驗:蛋白質大變身,干花生種子放在火上烤,試管壁有小水珠和桔子汁使紫色的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賞析:教材以學生課后完成“DIY動手”讓學生體驗“食物中含有維生素”,而沒有涉及“食物中含有水”的概念構建,這都不利于學生完整全面的形成“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重要概念。授課老師沒有被教材“捆住手腳”,適量增補和拓展了教學內容。通過授課老師對教材的優化整合,難點一一突破,概念一點點完善。
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解密:(1)天外來字:用米湯在宣紙上寫上“飲食與營養”五個大字,用碘酒噴灑,出現藍色大字。(2)大頭娃娃事件: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小組的同學是通過哪些實驗鑒定出奶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質嚴重缺乏的?
賞析:“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曾作過這樣一個比喻“接知如接枝”。他指出:“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 概念構建完成后,授課老師通過兩則有趣生活實例的分析,引導學生在判斷、推理和證明中,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運用概念,使學生在運用過程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呼應導入新課時營養師的招聘,整堂課實現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的逐步深入,實現了“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探究實驗以生為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知識,構建概念;演示實驗由師向導,讓學生主動思考,完善概念。實驗教學的組織與創新,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概念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構建概念,在分析中完善概念,在實踐中應用概念,循序漸進讓概念不斷內化于學生認知結構中,同時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