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燕瓊
工程造價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專業,怎樣合理培養工程造價人才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在市場經濟下,人才的培養必須了解市場需求和崗位的需要,才能正確制定培養人才的目標,并且設置合理的高職高專工程造價課程,再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迅猛的發展,基本上形成了每個地級市都有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人才。隨著經濟發展,大量建設項目推進,需要大量的工程造價從業人員。工程造價人才是既懂工程技術,又懂管理,法律等知識的復合人才。長期以來,我國較為重視技術人員的培養,對復合型工程經濟管理人才教育顯得較為不足。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復合型工程造價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如何培養工程造價人才很值得探討。
工程造價作為新興專業,需要明確按照現階段計劃培養的人才能否滿足社會需求,目前和未來幾年對工程造價人才需求的數量,國內有多少學校開設了這門專業,市場對畢業學生是要求等都是必須了解的。以及實地進行調研,對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都有好處。對學校,通過實地走訪,可以了解到畢業學生在單位的工作狀況,學校課程的開設是否跟得上實際工作的需求,目前課程培養的學生的能力等。對用人單位,可以了解到學生們以后的職業規劃,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畢業生到單位工作。對學生來說,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制定合理科學的就業觀。
目前市場對工程造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①需求量大且有增長趨勢,近年來隨著房地產行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投入,整個建筑行業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每個項目都離不開造價人員參與。并且隨著建筑行業的放開放和規范,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和各種設計院也參與其中,對相關從業人員的需求增加;②對造價人員的從業素質提升。市場經濟下,更加注重效益的競爭,效益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從業人員的競爭,現階段低素質從業人員供大于求,但是高素質人才依然供不應求。所謂高素質人才,既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也包括道德品質,心理素質,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等。用人單位看中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因為專業素質可以后期培養,但是基礎知識的鍛煉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③市場經濟下,企業注重效益,因此希望畢業生能夠快速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在學好基本知識下,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實際的項目參與經歷。
(1)人才培養目標
工程造價專業應該定位在培養為建設一線培養適用專業性人才,具體來講就是該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既有良好工作素質,又具備扎實的基本知識、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通過三年學習,應該掌握現代經營與管理,建筑、安裝和裝飾工程預、結算,以及工程招投標,成為既懂技術又懂經濟的復合人才。畢業之后可以到設計院所、企業建設部門,建筑安裝裝飾等單位從事工程造價的工作。
高職高專工程造價學生應該全面發展,就素質來說,應該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具備基本的人文素質,心理素質和扎實的時間操作技能。能力來說,畢業學生應該具備工程的估算、預算、結算和決算的能力,管理工程項目的能力,工程項目的招投標、合同談判和合同管理等,技能來說,畢業生應該具有較強的識圖能力、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外語上,應該具有基本的聽說寫能力,能看懂和翻譯專業文獻。能夠組織和協調生產。知識來說,應該具有建設安裝裝飾的識圖能力,掌握經濟,管理,會計等基本知識。懂得如何管理合同,編制預算等。
(1)優化課程設置
課程體系的設置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途徑,高職高專由于更加注重培養技能人才,因此課程設置應該以就業為導向,基礎課程夠用就行。專業課程要加強針對性,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工程造價師從土建專業細分出來的專業,只是簡單刪除一些土建課程可能會造成造價專業“畸形”。調查發現,目前造價專業課程開設還較為合理,設置的基礎課和專業課范圍較為廣泛,沒有局限于土建這一范圍,并且較為注重學生的實際需求。在進行造價課程設置時,應該突出高職特設,在專業課程上課時,應該進行實踐環節,并且實踐環節應該形式多樣。
(2)完善教師隊伍。各高職院校應該鼓勵教師去進修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專業水平,鼓勵老師深入一線交流,不僅可以提高老師的實際操作能力,了解行業最新動態,也是高職院校實地調研社會用工需求的機會,使得課程設置更具有針對性。同時應該積極引進教師人才,近年來的擴展使得高職院校學生增加較多,教師明顯不夠,在鼓勵老師進修的同時應該加強人才引進。不必模仿普通院校“非高學歷不要”,高職院校應該引進理論課程教師的同時,引進一批又專業技術的能工巧匠,同時制定政策,使得引進的人才留得住。同時還可以適度聘用外聘教師,在節約經費,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聘請校外有經驗的一線注冊造價工程師提升教學質量。
高職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他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大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近年來高素質造價人員需求較大,因此,探索一條合適的高職高專工程造價人才培養體系十分必要。
(作者單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ck'>
(作者單位:江西九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