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飛
本文從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審美作用三方面著手,著重探討了英語文學的社會化功能和對教師人格塑造的非典型影響,論證了英語文學的教育功能和對教師本身的教師人格的提升,為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更好的進行教學提供可參考的意見和建議。
自2001年國家頒布了《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以來,越來越多的英語專業本、專科畢業生投入到小學英語教師的事業中來,即便是今天反對英語幼齡化的呼聲日漸,小學英語的學習力度仍有逐漸強化的趨勢。因此,小學英語教師作為學生英語課程的啟蒙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也愈發凸顯。英美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的專業課及中心課程,對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和文化認知起著重要作用。國家大多數的師范類院校,特別是面向小學教育的師范院校往往根據自身情況去安排教學,有時會出現課程和實踐不銜接,學生對所學知識如何應用于小學英語課堂往往一頭霧水,問題連連。因此,探討基于小學英語教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英美文學課程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手段研究就顯得具有一定的革新意義。如何將英美文學課中的文學素養融進學生的思想中,讓他們在今后的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英語人文素養的潛在作用,為孩子們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教師的情感能力是指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所必備的處理學生、教材以及自身情感的能力。我為什么做教師?我如何做好教師?教師的自我認同感及自我效能感對教師專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教師的情感能力應隨著教師個人職業能力的提升而提升。課堂是教師的主要陣地,如何正確的處理教師、學生、課本與課堂的關系至關重要,甚至會影響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情感能力的提高。
1.1 情感能力及其在幼小教育中的作用
任何工作都講求職業幸福感,教師更不例外,當一名教師能夠真正熱愛自己的工作,把教育事業當成一生的事業來努力的時候,就更能夠獲得幸福及成功。而在幼小教育階段,學生年齡小,情感需要往往成為比知識需要更多的訴求。當今世界,人類精神的種種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幼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感情引導和交流。教師,作為父母之外的孩子最常接觸的人,對幼兒情感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情感能力不夠往往會使學生出現對老師害怕有余,親密不足,是對權威的臣服而不是源自內心的尊敬。所以,教師情感能力的提升對教師的自身發展有著巨大的幫扶作用。
1.2 小學教育的特點
在人生漫長的教育生涯中,小學教育因其獨特的地位及時期在整個教育階段占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
兒童化、自動化、個性化、藝術化是小學教育的幾個主要特點。“親其師則信其道”,兒童化就是要在課程的安排中注重有趣、直觀、易懂;自動化是指在小學教育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自動自發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自我教育;個性化是要培養和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注重創造,引導學生進行創造;藝術化則是指教育的藝術性,教師要特別注意與學生交流的語言語氣,學會說話的藝術。火候的掌握,課堂中的隨機應變等都是小學教育藝術的內容。
正因為小學教育有著與其他階段教育所不同的特點,小學教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就更應該遵循這些特點,對癥下藥,這與教師的情感能力高低有著密切的聯系。
1.3 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和英語文學的“反哺”作用
小學英語教師除了要具備教師及小學教師的共有品質外還應對自我專業知識,英語教學法、英語人文素養的提升做出進一步努力。當今中國對教師的要求正是向專業化發展,時代的發展呼喚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英語學習仍然很重要。但我們也應看到,在我國,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存在的小學英語教師隨便化,略懂一些英語也可以來教英語的現狀。所以,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化仍然存在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而英語文學,在提高小學英語教師專業化素質中占有至關重要的一席。知文學,修素養,提升專業能力,需求專業發展,是未來我國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努力的方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學階段對英語教師培養的模式仍然需要改進,課程設置及課堂教學方法仍然需要探索。如何能讓我們的大學教育迎合現今小學發展的特點,如何優化課程設置,培養出優秀的、具有很強情感能力的小學英語教師,是擺在每一個師范院校英語專業教師面前的難題。這就需要我們運用教育智慧,多從人文素養入手,將英語文化融入課堂。由此看出,英美文學課程在英語教師情感能力培養上是起到關鍵作用的。
2.1 英語教育專業現狀
而對于英語教育這一特殊專業來說,除了擁有上面所說的一系列問題外,它還具有本專業的特殊問題。英語專業是一門以語言為主的專業,英語是交流工具,除了溝通作用外并不具備生產性用途。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也相對單一,無非是聽說讀寫的訓練,反復和重復成了最主要的教學模式。而進入高年級后,抽象的語言學和英美文學更是讓學生疲于應付,卻沒有時間思考其真正的用途和進行總結反思。這使得學生進入中小學后,站在講臺上甚至連課堂基本用語都說不好,更不用說和學生們無障礙交流溝通了。對于相對簡單的小學英語知識,則更是心里知道卻講不出來或即使講出來了學生也不愿聽,這使得師范類畢業生進入工作單位后往往有很強烈的挫敗感,稍加時日,職業倦怠感就由此而生了。
2.2 教學反思與策略
針對以上所提出的問題,各師范類英語專業教師在課程設置及課堂教學中要積極探索新方法,確保學生們所學即所用,實現走出校園能上講堂的“接地氣”式教學方法。
首先,英美文學課程方案改革勢在必行,現今英美文學課程目標主要針對學生的職前培養,沒有將英美文學課程納入小學英語教師培養的范疇。英美文學課堂應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及學生能力培養,通過文學的潛移默化,塑造出有較高人文素養的英語教師。
其次,要優化教學內容,英美文學課程切不可只講空洞的文學理論和作家作品,要將文學活化,利用多種媒體手段讓學生更感性的認識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的“名著”們。同時,也應增加符合少年兒童興趣的英語兒童文學的講解,特別是童話、寓言等輕松易讀的文學體裁;亦可將所謂“大部頭”,如《哈姆雷特》等比較難懂的經典通過話劇等直觀形式呈現,只有學生先接受、融匯、貫通,才能在小學課堂上給孩子們帶去讓他們感興趣的新知識。
英美文學,不能僅限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還應將實踐及課外教學加入,通過開展文學沙龍、讀書活動等一系列課下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接收程度,做到在實踐中溫故知新。同時,要真正做到把課堂交還給學生,通過課堂展示、作品分析陳述、舞臺劇表演、影視作品賞析等一系列課上課下的實踐活動形式,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最后,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也應做出相應調整,不能一味按卷面的考試成績來判定學生學習的好壞,還應加入各種實踐活動的得分及課堂表現分。要給與學生一定程度的自我展示和提高空間。
這樣,將英美文學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學素養一點一滴的融入學生的思想中去,才能在以后小學的英語課堂上“言之有物”“言之有趣”。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所承載的是一個國家今后能否興旺發達的重擔。教師要有大境界,要有開放的眼光,要有豐富的知識和高尚的情懷。英美文學課程作為英語專業的必修課,在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增加學生對西方文明了解的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師范類院校英語專業如何將英美文學課程做好、上好,讓學生在這么課程中收獲既與實際聯系緊密,又能真正提高教師情感能力的認知,是所有高校英語專業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不可否認,英美文學作為語言文學的一部分,對小學英語教師情感能力的培養功不可沒,而教師的情感能力,是其專業發展必須擁有的能力。因此,加大高校英美文學教學改革力度,對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來說是必要的。只有充分發揮教師人文素養所帶來的高情感能力的作用,才能使小學英語教師獲得長足的發展。
(作者單位:安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