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伍先
廣東美術館始終堅持面向社會、面向觀眾的辦館理念,以高效、務實為宗旨,堅持自身的學術定位和學術導向,每年策劃和舉辦了形式和內容多樣的展覽40個。下面以“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為例,介紹策劃重點展覽打造品牌的經驗。“廣州三年展”的定位是“立足廣東本土、走國際化路線、與文化界互動”,是我館自主策劃、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品牌,是國內最大的藝術盛事之一。廣州三年展自2002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到2015年第五屆為止,已經走過了14年的歷程。同時,自2013年起,我館也開始籌備創辦全新品牌“亞洲雙年展”。這些展覽都記錄了當代文化,藝術,政治社會背景的變化與發展。
我館高度重視展覽的學術導向,為順利舉辦“亞雙展”先后舉行了四次學術研討會和三次策展人會議。來自亞洲22個國家和地區、歐美8個國家的82名博物館、美術館和藝術機構的館長及資深策展人,響應中國美術館和廣東美術館的倡議,齊聚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美術館,出席亞洲美術策展人論壇,關注亞洲美術及美術館發展,探討亞洲美術策展的最新話題。
與會亞洲各方代表愿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推動亞洲美術館事業發展,其中我們達到的共識:(1)進一步加強亞洲美術館策展人的合作交流;(2)定期舉辦亞洲博物館、美術館策展人學術研討會;(3)舉辦亞洲美術館雙年展;(4)進一步增強亞洲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交流與合作;(5)增進亞洲博物館、美術館網絡資源的共享。
隨著我國經濟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如何在處理與亞洲鄰國的各種關系中,增強我國文化的影響力,擴大話語的主導權成為重要課題之一。我館確定了以“一帶一路”為指導理念,明確了有關亞洲意識和“一帶一路”知域和區域兩大范疇,確定了藝術家的選擇在“一帶一路”的區域里進行, 展覽的問題點在亞洲的知識區域中展開。
主策展人張晴和漢克·斯拉格針對“亞雙展”的主題進行了闡述,“所謂‘亞洲時間,意味著對亞洲的想象指向世界之創造本身。亞洲想象歷史地包含了對于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性思考,既是對于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更是對資本主義發展及其危機的應對和思考。”,‘亞雙展試圖探討或描繪東方的時間和西方的時間,并期望從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更客觀的標準去觀察世界。
本次展覽主要著重于本土視野對亞洲時間的理解,通過對現今“世界時間”的反思,期盼達到以亞洲視野重新校準現存“世界時間”基準的目的。基于這個思考,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和邀請的藝術家并不局限于亞洲范圍,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吸納了20個國家的47名/組藝術家參與其中。通過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美術館和策展人的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亞洲問題,全球表述”全新的展覽模式。這也是本次“亞雙展”區別于亞洲其他國家舉辦的各屆有關亞洲話題的雙/三年展的最大不同之處。
我們為廣州三年展舉辦的系列學術討論規定了“尋找亞洲”的主題,地理意義上那個確定的亞洲,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并不確定的對象,從這里出發,我們試圖在多數亞洲國家組合起來的版圖上,尋找那些可以讓我們打開視野的媒介。作為時間概念的“亞洲”,貫穿了多個世紀的人口流動性所產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各種文化之間的互動,它以“世界時間”為參照,將對于亞洲形態上的思考延伸至地理與人文概念之外。希冀亞洲藝術能在溝通與對話中,直面中西雙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實,探尋既有本土特色又有普遍共性的藝術文化特征和行為,真正開拓跨文化的公共空間。
我館從日常生活話題 “你那邊幾點?”切入展覽主題,并對展覽主題進行拓展和延伸,組織系列活動。本次公共教育系列活動繼續將網絡互動話題與現場呈現結合,將主題活動與常規活動結合,針對不同層次人群需求進行策劃,以引導普通觀眾理解展覽和走近當代藝術。同時,爭取媒體的支持。展覽得到各大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新社等逾80家媒體到場采訪報道。 通過宣傳報道,擴大展覽的社會影響力。
當代藝術是一個頗為立體的藝術門類。它不僅提供藝術想象的空間,也提供理論思考的維度。它突破形式本身的約定俗成,讓想象力發揮到極限,把藝術的觸角伸向了歷史和社會。
廣州三年展,作為一個藝術探索的主題,凸現了當代藝術潛在的可能性。正是由于這種狀況,使得“亞洲”主題與當代藝術的結盟具有了特別的意義。或許,當代藝術為人文社科界的學者提供思考亞洲的平臺,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思想史“事件”,它的暗示性甚至超過了它操作的內容本身——亞洲需要以高度的理論想象力加以呈現,而不僅僅是對一個地域性直觀狀態的模仿,這正與挑戰人類直觀鑒賞習慣的當代美術的工作習慣相契合;或許正因為如此,如何利用這個平臺,構成了對于參與者知識感覺的考驗。
(作者單位:廣東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