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陳宇宏
雜談
作家鐵凝曾經在《閱讀的重量》一文中寫到:“一個民族對閱讀的親近程度,決定著這個民族整體素質的高低。高速發展的時代,愈來愈驗證這句話的正確。”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實,讀書就是將人類濃縮幾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習得的最佳方式,讀書能夠讓你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擺脫愚昧和迷信,你不再是一個空白的人,而是通過讀書賦予了自己豐富的知識色彩。
古時,一些喜愛閱讀的人會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捧卷而讀;而今,電子閱讀已經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閱讀的主要方式。
工作在陜西省政府大院的李華開始了《毛姆經典短篇集》的閱讀之旅。她沒有購買紙質書,而是在“微信閱讀”APP上看電子版。“我喜歡電子書,讀起來方便,而且種類也比較豐富。以前經常在Kindle上讀,現在習慣用手機閱讀了,平時等公交車、坐地鐵的時候都可以看書。”她說。
“90后”張偉從小就有很好的閱讀習慣,過去很喜歡看紙質書。現在開始喜歡數字閱讀。從他的住處到單位,路上耗時接近1個小時,用手機看電子書既能打發時間,又能讓自己放松下來。在一些讀書類APP上,他還可以知道其他書友在讀的書目,并交流閱讀心得。
如今,很多人都像張偉一樣,成了數字閱讀的忠實粉絲。而數字閱讀也不負眾望,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美好的閱讀體驗。
戴上虛擬增強現實設備,讀者就馬上“置身”于中國歷史的影像現場;翻開一本秦兵馬俑畫冊,5G技術就立即在屏幕上展示各種秦俑的立體造型……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一大批數字閱讀的新產品、新服務讓人大開眼界。隨著信息科技日新月異,數字閱讀日益成為人民群眾的重要閱讀途徑和方式。
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手機和互聯網成為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紙質書報刊的閱讀時長均有所減少。
本次調查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自2018年8月開始全面啟動,執行樣本城市為50個,覆蓋了我國29個省區市。
調查發現,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80.8%,保持增長勢頭,各類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持續增長。
從對不同媒介接觸時長來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為84.87分鐘,互聯網接觸時長為65.12分鐘,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為10.70分鐘,均有所增長。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表示,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但也帶來了紙質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
據統計,38.4%的成年國民更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比2017年的45.1%下降了6.7個百分點;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方式,其中,傾向手機閱讀的讀者比例上升明顯。
在我國成年網民上網從事的活動中,61.6%的網民選擇“閱讀新聞”,62.3%的網民選擇“網上聊天/交友”,50.0%的網民選擇“看視頻”,41.1%的網民選擇“網上購物”,36.5%的網民選擇“在線聽歌/下載歌曲和電影”,還有28.0%和19.2%的網民選擇“網絡游戲”和“即時通訊”。僅有15.9%的網民將“閱讀網絡書籍、報刊”作為主要網上活動之一。
專家認為,國民網上活動行為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深度圖書閱讀行為的占比偏低,娛樂化和碎片化特征明顯。
調查還發現,2018年,我國有近三成的國民有聽書習慣,有聲閱讀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其中,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26.0%,未成年人的聽書率為26.2%,均有較快增長。
此外,本次調查首次發布城市閱讀指數排行榜,深圳、蘇州和北京分列前三,青島、杭州、南京、上海、合肥、武漢和福州位列第四至十名。
全民閱讀自2014年已連續六年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各方大力推動下,每年有400多座城市以及廣大的鄉村在舉辦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吸引8億多讀者參與。2018年,我國國民閱讀行為接觸率已達80.7%。

2018年,我國數字閱讀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調研數據表明,2018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已達4.3億,人均數字閱讀量為12.4本,人均單次閱讀時長已達71.3分鐘。我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達到254.5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9.6%,仍處于較快增長期。數字閱讀各類用戶規模還在持續攀升。我國大眾閱讀用戶規模、專業閱讀用戶規模分別達到4.3億和1417.9萬。
我國數字閱讀用戶的電子書付費意愿2018年已達到66.4%,同時,各年齡段用戶的實際付費金額高于他們的付費意愿。也就是說,在付費之前用戶不大情愿,但一旦找到一本好書,被內容吸引以后,付費意愿就會超出原來的預期。內容提供者規模穩步增長,培訓的跟進帶動了精品內容的創作。2018年,數字內容創作者數量保持增長,總量高達862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一年,作者培訓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數字閱讀內容的供給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從題材看,反映現實、貼近生活的作品更加受到用戶的歡迎。2018年,出版物數字化作品中最受用戶歡迎的作品是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經濟管理和運動健身類內容。在網絡原創作品中,都市生活類、職場商戰類作品受歡迎程度較高。數據顯示,2018年,大多類目呈現此生彼漲的狀態,其中哲學和社會科學教育類內容的需求較為旺盛,需求強烈。腰部作品需求量集中,未來市場潛力大。IP開發價值進一步得到顯現,300萬-500萬的IP,因為內容存量較多,潛在客戶多,改編潛力大,市場需求旺盛。
伴隨產業發展的不斷深化,媒體融合創新和技術管理創新成為2018年產業發展的新亮點,短視頻書摘、書評等場景化、社交化,線上線下紙電融合,AR、區塊鏈等智能化應用技術為數字閱讀的管理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技術手段,為數字閱讀提供了有效保障。與去年相比,盡管2018年數字閱讀產業的融資事件由75筆下降到57筆,但整體融資金額呈現上漲趨勢,收獲了70.3億元。這說明整個IP質量在提升,數字閱讀產業依然具有比較大的資本發展空間。
此外,“走出去”規模持續擴大,中國文化表現出乘風破浪的上升趨勢。2018年,網絡文學企業的出海模式進一步提升,有500部網絡文學作品被翻譯出海,海外中國網絡文學網站日活躍用戶超過50萬,日均訪問量超過500萬人次。在各方的積極推動下,中國的學術類、知識類、文獻類數據庫進入世界各國政府公立圖書館和知名大學圖書館,同時國內知識平臺推出了三門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線上課程。
2019年作為5G元年,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必將對數字內容產業產生積極影響,并呈現以下特點:在生產端,行業數字化進程將明顯加快,并為數字內容提供良好的技術應用支持。在傳播端,技術助力下,將優化傳播流程和傳播渠道,加快媒體的融合發展。在客戶體驗端,智能化、多渠道的內容消費方式,可將內容與用戶精準匹配,必將優化用戶體驗,提升內容變現效率。
如今,電子閱讀已經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閱讀的主要方式。有一部分人認為,電子閱讀雖然方便快捷,但往往不是“有質量的閱讀”。所謂“有質量的閱讀”,應當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閱讀的內容優質,就是閱讀經典,閱讀有價值、有營養的好書。二是閱讀的方法科學,就是閱讀有長期計劃,閱讀有深度、廣度、厚度。
作為當今的讀者,除了須要抗衡的是讀屏時代的各種分心手段,更需要抗衡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一些生活認知,這也叫做意識競爭。在西安一家科技型企業上班的孔珊珊告訴我們,她身邊有很多朋友都喜歡用手機看電子書或聽書,有的人一周的閱讀時長多達幾十個小時。“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從自己的閱讀習慣,我可以簡單的羅列出諸如容易分心、專業晦澀的書籍難以進入閱讀狀態、再到看完覺得沒有吸收,無法應用等比較常見的問題。雖然互聯網讓我們可以接觸到更多的電子書,但是我不得不否認,閱讀效果不如在實體書上進行的閱讀來得好。即使身邊一部分的朋友認為,在讀屏上更方便了,所以閱讀更多了,但是在替自己的孩子做閱讀選擇的時候,又紛紛傾向于紙質書的選擇。”她說。
像孔珊珊一樣,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困惑。專家認為,數字閱讀在給讀者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會出現碎片化、實用化、娛樂化的傾向,讓人趨向“讀圖”“讀視頻”,邁進一個“淺閱讀”時代。在手機面前,閱讀容易被簡化成“刷”,長此以往,閱讀的初衷和樂趣也會漸行漸遠。
有調查也顯示,我國成年國民網上活動行為中,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娛樂化和碎片化特征明顯,深度圖書閱讀行為的占比偏低。
那么,如何擺脫“淺閱讀”之困?專家建議:雖然數字技術會促進碎片化閱讀的發展,但閱讀的“深”與“淺”更多還是取決于閱讀的內容。身處“讀屏時代”,很多人依然在堅持著深度閱讀,即使是閱讀電子書,也會對一些經典作品更加偏愛。閱讀介質會變,但無論是看紙質書,還是進行數字閱讀,豐富多樣的優質內容始終是人們的追求。在應用科技優勢的時候,我們應該更早地意識到,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很強烈。只是我們大部分人不曾去深度思考,而是趨于本能地完善了科技的帶來的好處,為科技辯解著“便利”“有效”的改變的重要性。
也有專家認為:數字閱讀更深層次地拓展了科技的改變對我們的影響。包括讀者們深度閱讀能力弱化、跳讀縱覽的能力加強、快餐式閱讀的增加,重讀的減少和不可能性;根據商家利益,互聯網的開發就是為了引誘用戶分心,縮短用戶的耐心和注意力,也加深了用戶對快速切換任務和進行雙重任務的習慣,等等。可以說,整個閱讀史的改變,不是單單互聯網的科技發展所致,而是由人們和社會各個行業共同導致的。人們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十分講究效率,于這樣的環境中,強調長時間專注的輸入文字信息,似乎是一件低效而難以接受的事實。這是一種觀點,一種培養深度閱讀所要去抗衡的意識。
讀屏產品不完善,還有提升的空間,也許功能更豐富,設計更傾向于人性化。但是你不能不否認,技術改變了人們的深度關注,改變了專注能力,從而改變閱讀習慣,這是很難塑造回去的。提升大眾閱讀質量,讓“有質量的閱讀”成為一種習慣,進而上升為一種生活方式,需要積極倡導和引導,更需要政府、社會、學校、民間等多方合力,持之以恒為提升大眾閱讀質量做實事。只有養成“有質量的閱讀”習慣,讓有質量的閱讀成為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受益于閱讀,從優質閱讀中汲取有價值的知識營養,開闊心智,增長知識,升華思想,陶冶性情,純潔心靈,在書中“遇見更好的自己”,塑造“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幫助我們不斷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