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方言類電視節目的演進歷程與文化思考:活態生存和價值共生*

2019-07-09 06:48:48周怡帆喬全生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9年6期
關鍵詞:價值語言文化

■ 周怡帆 喬全生

方言作為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正在面臨消亡,其承載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也在被逐漸消磨,而方言類電視節目作為媒介化的表現手段,在政策變化、媒介變革和市場權衡中起起落落,本文欲通過分析方言節目的發展變化和價值漸進,探討其背后所蘊藏的文化本質。

方言節目,是指以方言為主要語言表達形式制作的視聽節目。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多種形態,如方言電視連續劇、方言欄目劇、方言新聞節目、方言綜藝娛樂節目等,經國家正式批準的方言頻道有閩南語、粵語等方言頻道。在傳媒行業發生重大變革的當下,地方電視臺的方言節目整體下滑,以方言新聞的蕭條為主,而融媒體環境下以用戶為內容生產主體(UGC)的方言節目興起,帶來方言節目的復蘇,更多發展的是方言知識類、方言音樂類等文化類節目。

在以往的方言節目研究中,主體性內容是以具體的電視欄目為文本,分析電視方言節目的特性、成因以及今后改進趨勢;也有論文從方言的語言特性、區域文化、全球化身份認同等角度研究方言電視節目的社會影響。方言電視節目的發展原因主要歸結為媒介競爭驅動下,地方電視臺在中央和省級電視臺的擠壓下,奉行深度本土化、高度親民化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在不多的對方言電視節目進行理論性反思的文章中,莊梅茜認為:“大陸方言節目既不是地方主義反抗中央威權的工具,也不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政治傳送帶,而是國家放松管制、地方認同復歸、市場邏輯深化與本土媒體行動互相作用的產物。”①

筆者認為,現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上所提及的具體內容和節目形態上,隨著市場競爭和媒介環境的變革,針對方言節目的研究已不能停留在節目內容本身,應挖掘方言節目背后深藏的價值演進規律,以及對媒體與整個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當我們開始追問方言節目出現的動因是媒介變革還是市場驅動,是政策驅使還是大眾所好時,就應從歷時角度對方言節目的產生、發展和變革進行細致梳理。

一、方言節目的演化脈絡

縱觀方言節目的演化脈絡,幾乎與中國社會結構轉型變遷和中國傳媒制度變革同步而行。因此,根據中國傳媒制度變革的特征和方言節目演變的影響要素,從歷時角度可將方言節目演化分為四個階段:

(一)分化性社會興起與方言節目初探(1989-2001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總體性社會向分化性社會轉變,國家的放權加快了市場資源和社會資源的不斷流動。1992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指出廣播電視屬于第三產業,這促使廣播電視單位的角色和功能開始變化。②方言的地域性特征決定了方言的使用是在特定范圍內,而電視媒介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固態,使方言廣泛傳播的同時被賦予更寬廣的生態空間。方言與電視相結合始于1989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山東方言小品《懶漢相親》,次年1990年東北方言小品《超生游擊隊》通過春晚廣泛傳播,因此方言小品借電視媒介被大眾所熟知。

方言節目最早進入中國可以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在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兩省出現,在幾年間迅速擴散至四川、湖南、陜西等內地省市,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迅速推廣。1994年重慶電視臺創辦的方言欄目《霧都夜話》成為享譽全國的標志性節目,開創了方言欄目先河,創辦24年仍保持生命力。1999年方言娛樂元素伴隨著《貓和老鼠》云南方言版本進入昆明電視臺《開心蒙太奇》欄目中,助推了方言在電視媒體中的熱度。

(二)市場價值取舍與方言節目高潮(2002-2005年)

2002年之后,市場化運作成為社會結構變遷與傳媒制度變革的重要推動力,為方言節目的發展提供了邏輯動力與發展空間。2002年湖南經濟電視臺創辦了《越策越開心》綜藝節目,連年獲得全國電視百佳及全國電視節目評比綜藝類一等獎的殊榮,自此,方言節目愈加火熱,從2004年至2005年,在各地呈現井噴之勢,形成方言節目的高潮期,如表1所示。

表1 2004-2005年創辦的標志性方言節目

兩年間開創的11檔方言電視節目,均為方言新聞類型,內容多為民生新聞、時事評論和社會熱點,這些欄目分布在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山西省和山東省,其中浙江省方言節目占比最多有4檔。究其原因,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國家進一步開放,單一的社會結構逐漸向分層社會結構轉變,統一的社會樣態向多樣化轉變,在我國浙江省是長期屬于經濟發達省會,大眾的地方認同、文化認同和自我認同要強于其他省市。環境心理學認為,人們居住在一個地方,就會在這個地方貯存下情感和關系,便會賦予這個地方某種意義,人和地方這種交互的關系稱為人地關系。③而“地方認同”作為人地關系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將人們認知層面與地方本身產生聯系,成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因此,地方電視臺進行從“廣播”到“大眾”再到“窄播”的轉變,探索發展特色路徑,既滿足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又滿足不同觀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

(三)國家政策規定與方言節目低谷(2006-2007年)

在地方電視臺方言節目繁榮發展的同時,2004年至2005年期間,國家廣電總局立足規范語言文字的正確運用,分別在2004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廣電總局關于加強譯制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播出管理的通知》,指出方言節目“有違廣播電視推廣使用普通話的重要任務和使命”,要求“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譯制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正在播出的用地方方言譯制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必須立即停播,妥善處理。” 2005年2月發布《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道德準則》要求電視節目主持人一律使用普通話,“避免濫用方言詞語”,隨后發布(《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重申電視劇使用規范語言的通知》),重申“電視劇以普通話為主”的規定。雖未全面禁止方言節目的播出,但在當時也存有“壓制方言”的爭議。

此后兩年方言節目發展放緩,進入低谷期,直至2006年溫州電視臺開創方言民生欄目《閑事婆、和事佬》,同年7月,云南電視臺都市頻道開創方言脫口秀節目《大口馬牙》,12月寧波電視臺都市文體頻道開創方言新聞欄目《阿拉講大道》,2007年重慶電視臺開創方言新聞欄目劇《有話好好說》,柳州電視臺科教頻道開啟方言電視欄目《擺古》,成為后續兩年發展中有代表性的方言節目。

(四)文化傳承需求與方言節目復蘇(2008-至今)

隨著國家經濟迅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公共空間中的方言傳播被擠壓,許多學者對方言所代表的地域文化消失表示擔憂,社會學家鄭也夫在《是保護方言的時候了》的文章中尖銳地指出,人們對語種保護的意識甚至落后于對動物的保護。④郭龍生認為,語言接觸與融合過程中,有些弱勢語言在發展過程中活力逐步減弱,功能日益萎縮,甚至出現瀕危征兆,因此需要搶救與保護。⑤喬全生教授認為方言是不可多得的語言樣品,是不可恢復的歷史記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方言作為語言的活化石,所代表的文化基因需要傳承。曹志耘教授認為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經濟跨越發展期,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關于語言資源、語言遺產、弱勢語言和瀕危語言應當被保存和保護。⑥同時,國家層面意識到語言資源的重要性,國家語委于2008年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為推進中國語言信息化、推廣普通話和社會文化建設服務。⑦2015年,國家教育部語信司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2015-2020),采用音像圖文“四位一體”的方式將方言全方位保存。此后,我國方言節目進入全面競爭與復蘇期,即2008年至今,代表方言節目如表2所示。

在此期間,民生新聞類方言節目在2010年達到興盛,其動因是延續第二階段的市場驅動,為尋求經濟效益而搶占市場空間。之后,方言節目不再停滯在民生新聞播報和新聞評論,開始探索新發展路徑。國家倡導、學者呼吁加之媒介生態環境的變革,方言節目鎖定文化元素,從文化傳承方面入手,2014年由廣東電視臺牽頭聯合20個地市創辦文化類方言節目,通過方言競技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受到廣泛好評。2016年初中央兩辦發出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在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要“保護傳承方言文化”,這個行動綱領為保護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路徑和方向。

表2 2008年至今創辦的標志性方言節目

因此,2016年尋跡打造了《多彩中國話》和《十三億分貝》兩檔不同類型的原創文化類方言節目,尤其是我國首檔方言音樂綜藝節目《十三億分貝》的橫空出世,以本土方言改編國內外流行歌曲,帶來顛覆性視聽體驗,展現出方言多元包容的魅力,使方言保護與傳承這一文化議題引發熱議。⑧

二、方言節目背后的價值演進規律

方言節目經歷了初探期、高潮期、低谷期與復蘇期,根據其演化脈絡探尋方言節目背后的價值演進與發展規律,有助于追根溯源和剖析現狀。初探期方言節目剛剛興起被大眾所認識,低谷期有政策規定要保證意識形態統一,因此方言節目的價值演進規律體現高潮期和復蘇期。

(一)高潮期:市場價值為主導,民生價值跟進

在方言節目發展的高潮期,其出現和廣泛傳播有三個原因:市場競爭激烈,媒體政策變化和新關系的形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競爭激烈,媒介政策的不斷變化,媒介與大眾的關系重構,使方言節目呈現出融合發展的社會趨勢。因此,在這一時期方言節目的價值演進遵循以市場價值為主導、民生價值跟進的原則。地方媒體如何在發展過程中擊敗同級競爭對手,方言因占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屬性獨樹一幟,既能為地方媒體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又能吸引當地民眾為黏性用戶,將本土化的文化內容與社會資源相契合,利用方言天然的民生價值和植根于觀眾心底的共鳴滿足地方電視臺的訴求,成為地方媒體融合發展的破局之路。

為更深入了解市場價值與民生價值的平衡關系,本文選取這一階段標志性方言民生節目《阿六頭說新聞》進行文本分析,文本選自2018年9月9日至9月15日七天的所有新聞報道并進行主題分類,得出七種主題。筆者遵循由宏觀到微觀的分析步驟,首先判定新聞的大致框架和主旨,再檢視其屬性,從而試圖全面了解代表性欄目價值演進的原則與規律。統計表明,《阿六頭說新聞》作為民生類新聞欄目,報道內容圍繞社情民生、地方治理和政法時政展開。統計七天的新聞節目中,以市場價值為主導的版塊為奇聞軼事和生活提醒,占比為達到37.8%;以民生價值跟進的版塊有文化新聞、地方治理和維權糾紛,占比達37.7%,這三個版塊是欄目內容的重要支撐,也是大眾了解當地實況的有效途徑。

就節目的市場價值分析,該節目運用故事化手段敘述新聞和“戲劇化”的沖突吸引大眾,將方言民生節目與時政新聞區別開來,獲取可觀收視。主持人運用最地道的吳語進行播報。現階段電視的受眾群體集中在中老年人,而很多杭州老年人聽不懂普通話,因此方言的使用成為《阿六頭說新聞》的一個有利條件。同時主持人使用本地土語、俗語,其詼諧幽默成為節目的標志特征,為幫助大眾群獲取實時信息提供了適宜的媒介環境,產生良好的市場和社會效益。

就節目的民生價值分析,相較于“硬新聞”的提供,節目立足挖掘本土化資源,利用當地信息聚合的優勢文化資源,打造媒體的公共屬性,將注意力轉向公共空間輿論引導和地方形象建構。如《阿六頭說新聞》節目中開設“七嘴八舌”專欄,為民眾提供參與公共問題管理的渠道與平臺,邀請民眾就社會問題提建議、想辦法,搭建以疏為主的輿論空間。統計結果表明,以“地方治理”與“政法新聞”為主題的新聞,內容設置既有效引導輿論,又構建本地形象。通過方言節目增強當地民眾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媒介和民眾形成“地域共同體”。把握地方身份認同感所推出的方言節目,無疑是“千臺一面”電視節目的一股清流。⑨因此,方言節目在高潮期遵循以市場價值為主導,民生價值跟進的原則,其演進邏輯深刻符合媒介市場的規律和發展要求。

(二)復蘇期:文化價值為主導,市場價值權衡

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推動社會場景的流動、融合與去中心化,互聯網對社會中相對無權者的賦權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⑩在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參眾意識的覺醒和大眾賦權的去中心化,讓大眾可以用與自身價值觀和審美觀相符的評判標準來選擇不同節目。隨著國家層面對語言資源的重視,精英人士對方言消亡的憂慮和社會大眾對鄉音情懷的追隨,復蘇期的方言節目呈現出多元發展的特征。以方言作為文化符號為能指進行傳播,以方言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所指,因此對于文化價值,我們既可以將它理解為一個傳承、保護和延續的過程,同時也可以將它看作被篩選、被揭示、被重新發現和重新架構之后的一個結果。下文將以新媒體視域下原創文化類方言節目《十三億分貝》進行分析(見表3),探究其傳播是如何以文化價值為主導,市場價值權衡。

就表3統計看,決賽曲目共計11首,代表性方言10種,筆者就決賽方言歌曲進行文化價值分析,體現在身份認同、價值認同和美育認同三個方面。

表3 《十三億分貝》決賽曲目統計(2016.9.16)

1.運用方言音韻和詞匯,建構身份認同

在語言學中不僅語音可作為區分地域和身份的顯著特征,詞匯亦可,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方言詞。在歌曲《矮呦》中就運用了很多接地氣的方言詞進行創作,增添鄉音鄉韻的同時,建構身份認同,如“嬢嬢”這個詞是西南地區對于女性的廣泛稱呼(相當于普通話的“阿姨”),“老漢”是西南地區對于“父親”的廣泛稱呼,“角”在重慶話中表示“厲害”等意思,這些詞是大眾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但通過方言歌曲傳遞使得同地域大眾產生身份認同。

2.塑造人物特質和精神,建構價值認同

一檔節目能讓大眾認可,不僅要有故事化的敘事,還要能與大眾達到心靈和情感的共鳴,從而產生價值認同。價值認同,是人們對某類價值觀念的認可,并形成產生相應行為的過程,是情感認同的基本內容。而情感認同又是實現價值認同關鍵,沒有情感認同,就沒有真正的價值認同。《十三億分貝》以方言歌曲為切入點,進行故事化敘事,又以塑造人物特質和精神來達到與大眾的情感共鳴,如“重慶幺妹”高林鑫,在現實生活中需要為父親承擔家中重任,但性格活潑開朗,生活態度積極樂觀。陜西歌手王建房通過搖滾樂唱盡人生閱歷和感悟,但內心追求平靜和美好的態度,感動著評委和觀眾。云南歌手司徒駿文用故土的強調、熟悉的鄉音,為流浪在外的同鄉人唱出對家鄉的依戀。節目通過塑造不同人物的特質和精神品格,讓大眾從歌手身上找到自己對故土和鄉音情感依戀,達到精神層面的共鳴,建構起與自身價值觀契合的理念。

3.挖掘節目內涵和創新,建構美育認同

近幾年,文化類節目成為各類媒體相互競爭的“法寶”,從題材、內容到傳播渠道都在不斷創新,探尋新型發展空間。節目內涵則體現在原創和本土的結合,現代流行樂和戲曲、曲藝的融合,方言歌曲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有鮮明的語言特色、表達傳統和思維習慣,承載著厚重的地域文化,因此在現代流行樂中融入方言、戲曲和曲藝等元素,不失為一種良策。如《在人間》中將秦腔元素與搖滾樂融為一體,創造出陜西方言搖滾樂新一系風格。《玲瓏塔》則將北京話與相聲、快板、搖滾相結合,實現“古曲新唱”,傳承曲藝文化。美育的力量在于通過直接參與審美活動、藝術活動的實踐,實現人性的完善,幫助人們走向精神境界的升華與審美的人生。節目并沒有選擇具有粉絲效應的流量明星,而是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普通人,這也體現了節目制作者的初心,透過歌曲看人生百態,喚起大眾對語言文化的重新認識和再度審視。

三、方言節目的文化本質與多元思考

方言節目的價值演進在不同時期遵循不同的原則,其發展歷程呈現出由市場價值為主導向文化價值為主導的轉變,追根溯源就要從方言節目的文化本質探究。

1.裂變中的活態生存,尋根文化本質

新時代的語言或方言在語音、形態和傳播方式方面正在經歷著裂變與顛覆,作為符號、形象、意義、價值、身份和自我認同的文化代表,語言的特性體現在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幫助人們實現日常交際與思維轉化,人文性則透過語言解讀歷史文化與精神文化。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認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因此,語言作為文化資源,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得判斷文化價值呈現出相對性和動態性,而方言作為文化遺產,其獨特性和差異性使得判斷文化價值呈現出地域性和傳承性。就上文所述,方言節目的產生發展是政治價值、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共同作用的結果,其背后的文化本質則是國家對語言資源保護和傳承的社會責任,是媒介精英重構地域認同的多元形態,是大眾集體無意識的鄉音崇尚,是互聯網群體思想抵抗的價值追隨。

第一,國家對語言資源保護和傳承的社會責任。中國是語言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度,有100多種語言,每種語言都記載著某民族(部族)的歷史、經驗及世界觀,漢語及其各種方言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承載著數千年社會性遺傳積淀下來的厚重文化。但現狀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卻聽不到鄉音。”據專家預測,21世紀末90%的語言將瀕危甚至消亡。從社會交際來看,語言瀕危或消亡也許并不是嚴重問題,但從文化角度看,卻是災難,因為這些精神財富沒有成為現代人類知識的一部分。

以方言為代表的文化基因在不斷消逝,方言斷層也尤為明顯,因此方言消亡已是大勢所趨、無法控制。筆者認為,方言作為語言符號的能指在消逝,但方言文化作為所指有保護與傳承的存在意義。李宇明認為語言保護有三個層次“語言保存”“語言衛護”“語言資源開發利用”而國家和媒體通過方言節目進行的語言保護屬于“語言衛護”層次,是將“語言活態”延續下去,維持方言活力的重要舉措。

以語言資源保護和文化傳承為宗旨的方言節目,節目內容不再以簡單地方言新聞播報和評論為主,節目形態區別于以往民生類方言節目,創作初衷注重社會價值導向,傳播過程突出優秀文化傳承。就方言文化與地名淵源來探究,地名反映著歷史的古音痕跡,深深烙上方言的印記,所保留的多是命名時代的讀音層次,呈現出歷史上某時期、某地區的語音和結構特點。但地名的讀音有時會與該字的常用讀音不同,因此,地名讀音所蘊藏的文化內涵與常用讀音規范化的沖突則凸顯,目前地名異讀字可大致分成四類依據:文白異讀、不同的古反切、古音遺留、約定俗成。現階段地名用字和讀音還有沒有制定出統一的標準,因此,需要在綜合考慮地名承載的文化內涵基礎上將其標準化、規范化。此外,作為文化類方言節目,探究地名所反映的結構形式及所表現出的社會、文化、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視。這類節目通過有品質的內容,以方言與地名、方言與民俗、方言與戲曲等文化作為支撐,運用多元的技術手段、抓住文化核心履行語言保護和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

第二,媒介精英重構地域認同的多元形態。美國學者曼紐爾·卡斯特指出,認同是人們意義和經驗的來源。認同的建構所運用的材料來自歷史、地理、生物、生產與再生產制度、集體記憶以及個人的幻想、權力機器及宗教啟示等。現階段方言電視節目的掙扎和沒落已顯現,諸多方言電視節目在市場擠壓下改版,縮水甚至停播。尤其是以民生新聞為主的方言節目,在高潮期興盛后日漸衰退,這與前文提及整個媒介環境和市場變革的深刻影響有關系,也與大眾需求和地域認同有聯系。電視媒體在運用大眾傳播手段反大眾傳播,也就是指進行地域性的小眾傳播,與此同時,雖是小眾傳播但并沒有實現精準傳播的效果,加之部分節目內容單一乏味,與全球化、工業化和現代化逆行,自然面臨淘汰結局。

媒介精英欲通過方言節目重構地域認同,這種地域認同本質上是中心性、向心性的文化認同。網絡分眾化的時代,媒介精英在網絡傳播中具有意見領袖潛質,發言權與引導力都強于一般“參眾”,而網絡傳播方式是后現代的,是解構和碎片化的傳播,這就必須深挖語言或方言的文化價值,重構“參眾”的地域認同。一個事物存在的理由,一是不可替代,二是易得。有用不易得,易得但無用,都不會普及。這就需要媒體人明白語言或方言在人類生活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否是必需品,是否可替代,又如何通過不可替代的語言或方言重構地域認同。從文化傳播角度來看,媒介塑造文化作為一種觀念表達和文化傳承的工具,方言對重構地域認同發揮了巨大作用。形態多元的方言節目輸出,打破地域歧視和刻板印象,成為知識化、城市化、全球化的文化主動和補充,在共同時間的基礎上產生大范圍認同,是現代社會的文化根基所在。

第三,大眾集體無意識的鄉音崇尚。榮格曾提出集體無意識的假說來分析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他明確指出,團體經驗發生在比個人經驗更低的意識層面上。筆者認為方言節目背后所潛藏的地域集體無意識是指通過方言建構身份認同、文化保守主義和交流的情景。

大眾對自身的價值認同,基于地域認同,方言作為地域語言的典型尤為重要,如大眾公認為粵語在語言生態占位高于其他方言,因此會出現“粵語熱”現象,實質則是大眾對于廣東、香港等地的地域集體無意識行為。大眾的集體無意識行為還體現在地域自信或地域自卑的不同層面,地域自信或自卑源自于地域歧視,而地域歧視則是社會刻板印象的一種變體,它是由該地域經濟水平發展不平衡、文化差異和人們心理變化共同決定。大眾或因先入為主的心理,將某一地域和某一群體符號化和標簽化,進而延伸為對語言或方言的負面化和污名化。在這種集體無意識和從眾行為的影響下,大眾會通過對文化類產品的消費來體現自身認同和地域認可。拉扎斯菲爾德提出大眾傳播具有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大眾對方言節目的消費,不僅體現其顯性功能,更體現在發揮大眾傳播消費過程中隱性功能的培養作用。方言節目完成大眾的身份認同和彰顯社會等級的重新分野。大眾從內心集體無意識地進行鄉音崇尚,實質是通過方言以及方言節目的形式進行自我認同和追尋他人認同的過程,最終實現價值回歸。當以方言文化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被廣泛認可,其節目背后的文化本質透過鄉音崇尚這一現象成為一種普適的、共性的社會思潮,能夠代表社會各地域、各階層的思想觀點、價值判斷和行為傾向。

第四,互聯網群體思想抵抗的價值追隨。在互聯網環境下,關注方言節目的群體中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而是融入諸多青年,青年人的特質與參與為方言注入新傳播力量,形成新的傳播主體。他們主動且自由,作為互聯網群體傳播的主體,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在互聯網上進行方言內容的群體傳播。互聯網群體傳播,是以社交媒體為凸顯平臺的傳播新現象,是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傳播主體多元化,是群體進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體的傳播行為。這些新興互聯網群體運用短視頻、直播等自媒體方式進行碎片化生產,打破傳統方言節目的傳播格局,形成方言節目新的異化形態,同時通過自創方言內容,抵抗和解構傳統制度化、中心化的傳播。

互聯網方言傳播處在消費主義思潮下,青年人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參與性進行思想抵抗,將方言的地域生態空間轉變為流動生態空間,通過有意識的規避主流意識形態,創作不同于主流和權威的娛樂內容,打破優勢意識形態的權威。因此要警惕網絡至死和娛樂至死,尤其是對以方言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過度消費。青年人對方言的消費不僅有運用自媒體傳播方式的變化,同時是對方言認知和地域認同的社會心理變化,一定程度上是消費主義思潮和后現代思潮的延續。美國學者詹姆斯·W·凱瑞提出傳播的“傳遞觀”和傳播的“儀式觀”,傳遞觀中傳播一詞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圍拓展訊息。新型方言節目消費促進了方言文化的彌散,是方言文化在空間范圍內的意義傳遞。而后現代網絡社會對傳統理性、權威的反擊、抗爭和解構,必然伴隨著對感性、經驗和自我的強調,因此互聯網群體欲用對傳統方言節目的思想抵抗實現新的價值追隨,但應拒絕嘩眾取寵,謹防言語失范,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為了流量而低俗。要將方言文化核心包裹在創新的形式中,真正通過互動實現傳播,通過傳播促進傳承。

2.顛覆中的價值回歸,傳承多元文化

無論是保護語言資源,還是保護語言多樣化,方言節目是其中一種通過媒介傳播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文化本質上的思考則是基于其代表的文化景觀和文化合力。方言節目文化研究具有多重話語維度,有不同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是一種形態的完整體。如何能夠在多重話語維度中尋求政治層面、社會層面、文化層面和經濟層面的平衡,維系各維度的接合關系,是本文所做的文化思考。

傳統的“文化工業”以大眾文化產品的標準化和程式化為代表,但隨著媒介變革的沖擊和大眾需求的分眾化,文化所揭示共同人性所共享的價值觀也逐漸被顛覆。此時,在顛覆的環境中進行文化維度思考,并非是要將媒介產品工業化生產,也不是要追尋非主流的個性發展,而是要進行理性的價值回歸,進而形成一種保護,保護和傳承多元文化,這種保護能夠讓語言文化健康發展。

一則,政治價值回歸。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根,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魂,“根”與“魂”則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李藍認為,不論是從政治還是從文化角度看,漢語方言都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載體,方言消失必然會導致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的流失。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城市快速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導致了大量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的衰落、瀕危。

國際層面上,1999年我國作為最早的締約國之一,通過設立國際母語日,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讓更多人認同語言文化的概念,2011年6月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該《意見》明確:“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足以見出我國黨和政府對科學保護傳承各民族語言文字、方言文化的重視。2019年2月21日,正式發布《岳麓宣言》,《岳麓宣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重要永久性文件,我國就保護和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達成共識。國家對語言方針政策的制定、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對語言多樣性的保護,對方言節目的支持,都是政治價值回歸的表現。方言節目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輸出,增強國家軟實力、打造文化強國、樹立人民文化自信、共建多元文化共同體,是政治價值回歸的根本所在。

二則,社會價值回歸。語言或方言的價值實質是社會文化資源的價值、尊重語言多樣性、認同語言多樣性,在交際、傳播、文化、情感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是社會價值的回歸。就社會、團體和個人而言,文化是一種借助內聚力來維護本體身份的連續過程。這種內聚力則是語言所體現的社會建構和社會認知的功能。傳統語言或方言文化所處文化圈層相對封閉,語言接觸和沖突并未像現今如此激烈,因此趨同表現更強。現今社會生態的發展將相對封閉和穩定的文化圈層打破,語言或方言文化呈現出多元和創新的特征。但“由于社會發展的速度往往快于文化和語言發展的速度,于是就產生了穩定性和創新性的矛盾”所以,社會價值回歸的意義在于可通過方言節目尋找文化認同的根源,在現代的文化和傳統的回歸潮流中找到平衡,將各種共同意義和方向的發現用于社會生態的建構和語言生態的重構。

三則,人文價值回歸。人文價值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根本價值理念,是語言或方言文化價值的核心表征。我國的語言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多元”則是以各民族語言或方言為載體的語言多樣性,“一體”則是以主流意識形態為主的國家通用語,這兩者并不矛盾,而是和諧統一的。筆者將語言的“多元一體”文化格局通過同心圓模式進一步說明,同心圓的核心是“一體”,同心圓的周圍和外圍則是“多元”“同心圓模式”說明核心向周圍擴散、周圍向核心趨同,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吸收、相互交融。顏色的深淺則代表越向核心淺色靠攏則越趨同,越向外圍深色擴散則越特色,因此外圍有兩個分支分別是民族或地域特色文化和外來文化。方言節目可利用“多元一體”同心圓模式,實現其人文價值。人文價值的回歸則是尋求語言或方言文化的內在超越,在現實中尋找而和不同的文化自覺。

四則,經濟價值回歸。語言或方言的經濟價值回歸是顛覆傳統“文化工業”模式,打破標準化生產與傳播的過程。在去個性化的藝術與文化生產面前,在欲望化的藝術與文化傳播面前,人的文化與藝術接受也逐漸變異。在后現代文化氛圍中,在極具差異性的互聯網環境下,真正能夠傳播、演化和帶來內在經濟效益的文化產品,乃是具有政治價值、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的新型文化產品。因此,新型文化產品則是在承認文化差異性、認清文化現實和文化歷程的基礎上,既滿足了人類的需要,又創造了新的需要。文化深深地改變人類的先天賦予,其根本是一種“手段性的現實”,為滿足人類需要而存在。文化產品則通過經濟價值的回歸,體現特定文化背景、傳承地域特色文化、展示文化發展演變的歷程和結果,將寶貴的文化遺產進行再創新和再創造。

注釋:

① 莊梅茜:《方言節目與大陸新時期的地方媒體政治:以<百曉講新聞>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2016年第37期。

② 粟孟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傳媒制度的演進邏輯及其啟示》,《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

③ 莊春萍、張建新:《地方認同:將“地方”納入“自我”認同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4月18日。

④ 吳玫、郭鎮之:《全球化與中國尋求文化身份:以方言電視節目為例》,《新聞大學》,2008年第3期。

⑤ 郭龍生:《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語言生活、語言規劃和語言保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⑥ 曹志耘:《論語言保存》,《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1期。

⑦ 黃行:《中國語言資源多樣性及其創新與保護規劃》,《語言學研究》,2017年第1期。

⑧ 付曉光、馬梁英:《去粗取精蓄勢發力——2016 年度網絡綜藝節目發展綜述》,《電視研究》,2017年第3期。

⑨ 李拓:《方言電視節目對觀眾地方身份認同感影響研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⑩ 喻國明、馬慧:《互聯網時代的新權力范式:“關系賦權”》,《國際新聞界》,2016年第10期。

猜你喜歡
價值語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誰遠誰近?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一粒米的價值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給”的價值
我有我語言
文化之間的搖擺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日韩麻豆小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夜夜操天天摸| 看国产一级毛片|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一本色道久久88|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网|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日韩性网站|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久久91精品牛牛|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三级a| 国产精品3p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另类专区亚洲|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91偷拍一区| 欧美激情第一区|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黄色成年视频|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午夜在线不卡|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啪| 欧美a在线看|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成人韩免费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88| 8090午夜无码专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亚洲a级毛片|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a级在线|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成年人国产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最新国产网站| 国产一区成人|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