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敏

麗江古城景區
對于如何破解畸形的門票經濟。社會各界進行了大量有益思考與積極探索,目前已基本形成共識——單一的門票經濟必須升級為多元化旅游產業集群經濟。
基于當下國內景區發展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由門票經濟轉型升級為產業經濟絕非朝夕之功,這需要景區從意識到能力全方位的提升。并遵循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從景區公司實際經營狀況來看。不論南北。基本全國所有地區都存在旅游淡旺季分明的現象,差別僅在于淡旺季反差的程度。大量景區的年度有效經營時間相當有限,尤其是自然景觀類景區。
有限的經營時間帶來了兩個不利后果:一是營業時間短會導致景區提高旺季門票價格,以此來彌補全年開支,這會加重對門票的依賴;二是“千半年歇半年”的狀況非常不利于培育成熟的旅游產業集群,半年營業時間只能支撐門票經濟,很難支撐規模化的旅游產業集群經濟發展。
因此,最大化地延長景區有效經營時間,是門票經濟成功轉型的前提。
延長有效經營時間有三種辦法:
一是立足于中短程客源市場,挖掘資源潛力創造市場需求,打造四季全時旅游產品線,將淡季升級為平季;
二是在景區范圍內根據特定資源的季節性特征分片區開放,這樣既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資源打造優勢旅游產品,同時也能有效控制運營成本;
三是以旅游演藝(如《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九寨千古情》《又見平遙》)、獨特夜景景觀(如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無錫拈花灣)、夜間休閑(如麗江酒吧、烏鎮夜游)為抓手,提升過夜游客量,做大景區夜間經濟消費。
與單純的景點觀光產品不同。旅游產業經濟發展需要足夠的建設用地。
現實中很多旅游景區同時也是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文保單位、森林公園乃至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等,歸屬不同的部門管轄,適用不同的法律法規。資源保護要求不一,導致旅游景區往往范圍很大,但內部可供開發建設的土地指標相當有限。
從實踐經驗來看,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經濟需要相當數量的建設用地指標,在景區框架內很難滿足。解決這樣的用地困境有兩個方法:
一是存量挖潛,基于旅游產業項目的建設用地布局特點,采用點狀供地的方式提高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大量的生態環境空間及公共服務空間采用流轉租用的方式予以解決,從而節約旅游產業對建設用地指標的消耗。
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站在游客的角度來打造多元化消費業態,梳理出不同業態的空間邏輯關系,滿足游客放松身心、感受美好的根本訴求。
目前浙江省、海南省、廣東省、吉林省及安徽省、重慶市、四川省部分城市和地區已先后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點狀供地”模式的落地,并落地了杭州莫千山裸心堡、寧波九龍湖度假村、重慶歸原小鎮等項目,效果較好。
二是積極做大增量,主動跳出景區來整合區域外的各類可用土地資源,尤其是在景區外的鄉村地區,可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撤村并點、整合未利用地(如四荒地)等手段獲取建設用地指標,形成“景區內做精體驗、景區外做實產業、內外協同聯動”的發展模式,并逐步升級為旅游產業集群。
長期以來,由于很多景區的旅游資源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基礎收入(含門票、索道、接駁車船收入等)足以覆蓋各項投入與開支,且由于業態規劃設計與落地實施較為復雜,致使很多景區經營主體沒有做精消費業態的內在動力。
具體表現為景區內消費點少,不成體系,或者消費場景過于生硬、城市化。例如,許多景區內的旅游商品多出自各地的小商品市場,品類樣式大同小異,不僅品質差、缺乏設計感,而且與所在景區的自然文化毫無關聯,難以激發游客的購買欲望,同時導致景區商業氣氛過濃,游客體驗差,景區的二次消費始終無法突破。
要解決上述難題,一是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站在游客的角度來打造多元化消費業態,梳理出不同業態的空間邏輯關系,滿足游客放松身心、感受美好的根本訴求;二是要深入挖掘景區文化資源,樹立IP品牌意識,通過內生打造或外部導入的方式做實IP內容,設計IP化的線上線下消費場景進行內容分發與變現。
如故宮文創商業、濟州島泰迪熊博物館、迪士尼樂園等,都屬于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消費業態,能夠做大二次消費、做長產業鏈條、做強旅游產業經濟。
門票式景區由于管理環節少、運營難度低,對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普遍不高,但耍真正升級為旅游產業集群,則必須構建與之相匹配的中高端旅游產業人才隊伍。
具體來看,旅游消費市場調研分析、投融資模式與商業模式設計、多元消費業態設計、產業集群運營等,對各類專業人才乃至跨界人才要求較高,這些人才是景區由門票經濟升級為旅游產業經濟的根本保障。
總之,應當辯證地看待門票經濟在我國景區快速發展歷史中的作用與貢獻。它并不是旅游產業經濟的絕對對立面。與此同時,景區應當主動適應后門票經濟時代的到來,充分利用過去和當下門票收入的積累作為未來轉型升級的初始資本.逐步提高產業經濟收入的比重,走高質量旅游發展之路,響應供給側改革號召,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