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韓曉暉在湘西芙蓉鎮老街寫生
五年前,中國城市變遷的記錄者韓曉暉在他的代表作“廣州城市原點雕塑”前。啟動了《百城搜珍圖》的創作計劃。
“百城搜珍”,取自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之意。
清代畫家石濤千錘百煉,搜攬眾山之妙凝為畫作。而韓曉暉與同伴們要做的。是駕車穿越百座城市、尋找那些記錄著城市歷史的老街,在老街上盤桓數日后,帶走數幅城市街景的寫生作品,并在此基礎上創作200米長卷《百城搜珍圖》重彩(巖彩)組圖。
如今,韓曉暉已走遍大半個中國,沿途通過攝像、攝影、寫生等手段,將一百多個城市、五百多條獨具地方特色的老街一一予以記錄、呈現。
在韓曉暉看來,老城區、老街道、老建筑是每座城市誕生和發源的地方,而“百城搜珍”計劃,則為留住城市記憶提供了一條藝術化的途徑。
“百城搜珍”計劃的靈感,源自韓曉暉多年來的生活實踐。
韓曉暉生于1968年,是云南個舊人。個舊充滿歷史氣息的老城、街道兩側不同時期的建筑,都成為多年后韓曉暉鄉愁的載體。
自1994年以來,韓曉暉已在廣州生活了25年,其中持續十年從事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工作的經歷,讓他目睹了城市更新改造中一條條老街被推倒重建的命運。
“當我不僅從圖紙上感受到城市的改造升級,還切實發現城市中原本很有特色的老街日益變得面目全非時,一種想法便漸漸成形——將童年對老街的情感與幾十年來老街的變化結合起來。進行一次社會性的藝術創作。”韓曉暉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014年6月,從廣州原點啟動“百城搜珍”計劃后,韓曉暉與畫家朋友愛新覺羅·啟祥一起踏上了“搜珍”之旅。第一站是廣東省梅州市。他們選擇住在一座緊挨老城的小旅館的頂樓,以便俯瞰老街。
出于節省經費的考慮,沿途的吃住一律從簡。
在最初的預期中,“百城搜珍”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實地采風,為期七年。韓曉暉與同伴將走訪、記錄國內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獨特民俗的城市老街;第二階段則聚焦創作《百城搜珍圖》,用時約為八年。完成兩個階段共需要十五年時間。
在第一年“搜珍”的最后一站江西省贛州市,回溯之前的寫生歷程,韓曉暉確定了之后采風的模式,即“一座城市、一條老街、一群古建、一個故事”,以此將城市地標、老街民俗、建筑細節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
隨著“搜珍”的進程漸漸深入,計劃也在逐步發生變化。
第二年,朋友因為特殊原因離開了“搜珍”之旅,韓曉暉只得獨自上路(第三年又有了新同伴),而老街寫生,也遇到了新的難題。
“最初選定的都是有名的大城市,去了之后才發現,很多老街都失去了生活氣息,變成了商業旅游區,我們看到的是老街即將消失前最后的瞬間。因此從第二年起,‘搜珍的范圍更為下沉,如果地級市沒有合適的老街,我就去縣級市找。以此類推,一股來說,鎮一級的老街,都保持了較好的原貌。”韓曉暉說。
“搜珍”范圍的下沉,拉長了韓曉暉“在路上”的時間,也讓他得以更為深刻地進入老街的歷史語境之中,在“原生態”的老街文化中徜徉。
“屋頂的瓦片本應是統一定制的,但生活在自然狀態下的老瓦片由于時間和風雨的塑造,有的色澤沉穩,有的灰頭土臉,有的完整如新,有的殘敗不齊,有的三三兩兩疊加擋雨,有的孤撐一隅強裝阻風。”在溫州一間窄小、潮濕的夭臺小屋里寫生時,韓曉暉曾仔細觀察過臨近老街建筑屋頂的瓦片。
原本差異不大的瓦片,在歲月的磨礪下。顯現出不同的面目。瓦片如是,某種程度上來說,街道亦如是。
在五年的“搜珍”旅程中,韓曉暉曾經過披滿塵土的老建筑。也曾在人情味尚濃的新生老街與保護得較好的百年古鎮上駐足,他意識到,每座城市的老城、老街,都是不可復制的。
“每座城市都值得去探究,老街古建群是城市的靈魂,它們歷經滄桑,有著自己的生命與軌跡,同時見證了許多生命的誕生與終結,周而復始,它們就有了思想,有了流動的血液。百城搜珍,就是要找到城市的根脈。”韓曉暉說。
“每座城市都值得去探究,老街古建群是城市的靈魂,它們歷經滄桑,有著自己的生命與軌跡,同時見證了許多生命的誕生與終結,周而復始,它們就有了思想,有了流動的血液。百城搜珍,就是要找到城市的根脈。”
到達一座城市后,韓曉暉會前去尋找老街,在他看來,看似“破損”的街道。往往更多地保留了原貌,要比繁華熱鬧的商業街更值得駐足,老街一代代人延續下來的市井文化,也帶有更為鮮活的生命力量。
韓曉暉曾在紹興老街上見到一戶賣酒人家。“這家人祖祖輩輩在這條街上賣酒,酒里沉淀了多少年的城市文化基因,又可以向前追溯多少歷史歲月,若是離開這條街,買賣也就變了味道。”
在韓曉暉看來,老街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并非是一組矛盾:“搶救老街文化不意味著城市會就此停滯不前,重要的是選取有價值的老街進行適宜的保護改造。而不能為了商業利益去打造那種千篇一律、毫無歷史沉淀的‘仿古街。”
對老街文化的鐘愛,也反映在韓曉暉的寫生經歷里。
存蘇州,韓曉暉以橋為寫生主題,描繪展間風雨橋、中午新民橋、黃昏官太尉橋上發生的人間故事;到沈陽。他在中國第一條商業步行街沈陽中街街頭。將利民商店舊址、老天合綢緞莊、薈華樓等建筑收入速寫本中;在鎮江,他在宛如迷宮股的窄街小巷中盤桓,沿途畫下明代的磚、清代的瓦、當下的老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