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藍 秦旭紅 江詠 任學剛 夏進文 劉朝鳳 郭倩
【摘要】目的:目的:探討頸動脈超聲與脈壓差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隨機選擇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500例患者,根據頸動脈超聲檢查分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1.5mm(無斑塊組)和IMT≥1.5mm(斑塊組),對兩組患者均行脈壓差檢查,分析對比不同組間頸動脈超聲和脈壓差的改變。結果:IMT≥1.5mm(斑塊組)平均PP值為(74.6±1.1)mmHg,與IMT<1.5mm(無斑塊組)平均PP值(58.0±2.3)mmHg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頸動脈超聲結合脈壓差檢查與心腦血管疾病關系密切,可作為臨床診斷心腦血管疾病更有效實用的檢查手段。
【關鍵詞】超聲檢查;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脈壓差;心腦血管疾病
隨著高頻彩超的廣泛應用及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日益增多,頸動脈超聲檢查和脈壓差(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檢查作為一種無創簡便且重復性好的方法,在預測和評價心腦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頸動脈具有位置表淺,超聲干擾小且準確性高,目前公認的頸動脈粥樣硬化(CAS)早期預測指標是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1],超聲測量IMT是評估全身動脈硬化程度重要的無創檢查手段,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病變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有重要的預測價值[2]。脈壓增大提示患者血管彈性下降,是多種心腦血管意外發生的危險因素[3]。本文作者應用頸動脈超聲檢查和脈壓差檢查,探討兩者改變與心腦血管病變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隨機選擇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醫院內科系統收治的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共500例。其中男性321例,女性179例,年齡38~89歲,平均(63.0±6.0)歲,應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所有患者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及頸動脈斑塊數并分組,用頸動脈超聲測量所有IMT,根據有無內膜增厚及是否合并斑塊及數量,分為IMT<1.5mm(無斑塊組)和IMT≥1.5mm(斑塊組),并對兩組患者均行脈壓差測量,各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儀器與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頸動脈超聲檢查,檢查儀器使用PHILIPSIE33和PHILIPSEPIQ7C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分別為11~3MHZ和12~3MHZ,患者取平臥位,肩部下方墊一枕頭以稍微仰頭,頭偏向對側,充分暴露頸前部,測量患者的頸動脈IMT。檢測IMT厚度包括雙側頸總動脈和頸內外動脈。根據斑塊定義,本研究以IMT≥1.5mm作為分組依據,將患者分為IMT<1.5mm(無斑塊組)和IMT≥1.5mm(斑塊組)。所有患者均在靜息狀態下行血壓測量,有效血壓標準為:收縮壓(SBP)70~260mmHg,舒張壓(DBP)40~150mmHg,超出范圍視為無效血壓,應檢查測量方法是否有誤再重新測量,根據脈壓差公式:脈壓差=收縮壓-舒張壓,得出當時的脈壓差。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不同IMT患者PP的比較:IMT≥1.5mm(斑塊組)平均PP值為(74.6±1.1)mmHg,與IMT<1.5mm(無斑塊組)平均PP值(58.0±2.3)mmHg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使得超聲作為無創檢查手段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超聲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是評估全身動脈硬化程度重要的重要檢查手段,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病變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有重要的預測價值,臨床上常將超聲檢查頸動脈IMT作為心腦血管疾病干預終點療效評價的替代指標。大量研究證實,頸動脈IMT也是預測冠心病的良好指標,與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頸動脈IMT每增加0.1mm,患冠心病的危險性增加10%~15%,臨床常將其作為心血管疾病干預終點療效評價的替代指標[4]。本文研究發現,性別差異也能影響頸動脈IMT,女性冠心病患者由于雌激素保護血管內皮作用,斑塊發生率也較男性冠心病患者低。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還更易發生腦卒中,頸動脈硬化的病變也與顱內血管病變同時發生,可通過頸動脈超聲來判斷腦血管病變的嚴重程度,有關報道曾指出,70%左右的腦梗死的罪魁禍首是頸動脈粥樣硬化。年齡超過40歲的男性與絕經后的女性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多發群體[5]。臨床發現該病患者普遍還伴發高血壓,更應引起高度重視。頸動脈超聲對缺血性腦血管病變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判斷預后提供可靠資料,是目前用于臨床評價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可靠的、較為安全的無創傷性檢查方法。
脈壓差PP(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反應了血壓波動的變化,主要與動脈僵硬度、心率及脈搏波傳導速度有關。脈壓差和年齡關系密切,在50~60歲之前,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隨年齡增大而逐漸增加,但是在50~60歲以后,雖然收縮壓仍隨年齡增大而增加,但舒張壓不再繼續增加,甚至反而減低,導致脈壓差變大。有研究表明,脈壓增大和血壓上升和相關心血管疾病呈現正相關[6]。PP增大的人群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更高。因為PP值增大使得患者粥樣動脈硬化的機率更高。脈壓增大可以反映大動脈硬化斑塊形成。PP大小主要與血管壁壓力大小影響內膜有關,患者血管壁壓力明顯增大時,內膜受損管壁彈力減弱,導致IMT增厚,同時動脈硬化程度越重反作用于血管壁使得PP值增大,加速動脈硬化發展。本研究發現,頸動脈IMT增厚的患者PP值也明顯增加,尤其是PP≥60mmHg的患者,頸動脈內膜IMT顯著大于脈壓<60mmHg,兩者與動脈硬化明顯具有相關性。不少研究也指出,PP增高也與腦卒中發生的危險性有關,是腦卒中的一個危險因素,可作為預測腦卒中事件的一個重要指標。
近年來,臨床對影響IMT、PP等方面疾病的研究正在加深,頸動脈超聲結合脈壓差可更為全面地評估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同時再把性別因素考慮在內,從而對臨床指導心腦血管病的診治和判斷預后有很大價值,加強對心血管病人進行大力宣傳健康教育,提高生存質量,使其能夠自主預防疾病發生,同時在控制血壓(包括脈壓差)、降脂、戒煙等方面加強宣教,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治療、預后有著全面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軍里,付良軒.超聲在評估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脈壓和晝夜節律異常與頸動脈斑塊形成關系中的應用[J].中華超聲醫學雜志,2014,11(06):493-497.
[2]崔可飛,盧宏.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的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5):57-58.
[3]張磊,韓雅玲,荊全民,等.脈壓、脈壓指數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及其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36(04):319-322.
[4]林松泉,黃建榮.高血壓病患者脈壓和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及對預后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4,05(21):590.
[5]趙淑紅.探討脈壓增大對高血壓病心血管時間預測的臨床價值[J].大家健康,2014,04(08):55.
[6]曾義雪,鐘瀟瀟.超聲在老年高血壓脈壓變化與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相關性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17,07(2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