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國
【中圖分類號】R1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009-01
美國科學家認為,傳統太極拳可減輕膝骨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促進患者康復,同時該理論在美國風濕病學會會議中得到證實,即取60歲以上膝關節炎患者40名,通過對患者12周隨訪調查,可知部分患者采用太極拳運動,每周2次,每次運動30min,余下患者采用等量拉伸運動。已知患者膝骨關節炎患病時間均在10年以上,但打太極拳能夠有效減輕膝蓋疼痛,促進身體機能恢復,減少患者抑郁情結。即太極拳以神形合一的運動行為,促進膝蓋自主修復。但是,中國專家認為太極拳由于長時間處于半蹲位,會加重膝關節負擔,不利于膝骨關節的恢復。
1 年輕人也會患有膝關節炎
關節由于每日工作,會存在摩擦現象,而這也會引起關節磨損,且在關節軟骨磨損、丟失的情況下,逐步進展為關節老化。依據生理學角度,機體關節老化時間由30歲至暮年。但是,部分群體為追求體型美,過多的堅持運動鍛煉,甚至還會存在攀比行為,往往和最初運動目標相悖,最終誘發軀體損傷。目前諸多健身運動均為負重運動,極個別情況下需要長期半蹲運動,長此以往必將導致膝關節損傷,逐步進展為繼發性膝關節炎,且和機體年齡無任何關聯。
2 合理運動是必要的
科學且合理的運動鍛煉,會保持關節軟骨正常營養供給,不僅可增強肌肉力量、韌帶彈性,還會預防膝關節炎。為預防膝關節損傷,則應采取膝關節損傷度較輕的運動,常見騎車和游泳,禁止劇烈運動。但無論運動,均應滿足“適可而止”的原則,一旦表現為膝部疼痛感、不適感,應立即休息,這是膝蓋向大腦發出的信號。若為中老年,不運動或運動較少,會誘發骨質疏松問題,既會影響自身靈敏性、協調性,還會因跌倒誘發骨折。
伴隨年齡的逐步增長,下肢肌肉會存在不同程度萎縮現象,使膝關節損傷概率明顯增加,即“人老腿先老”。針對此,老年群體運動應和年輕群體運動相分離,即便是堅持數十年的運動,也不適用于老年軀體,特別為負重運動和劇烈運動,均應量力而行。和廣場舞相同,部分群體也對太極拳存在誤解,認為太極拳相對舒緩,對膝關節損傷較小。其則不然,太極拳運動動作雖輕柔,但機體長時間位于半蹲位,重心偏下,膝關節負重顯著增加,引起膝關節損傷。
除此之外,肥胖是誘發膝關節損傷的另一致因,尤其是中老年肥胖患者,更應受到關注。原因為:體重是引起膝關節負荷的主要因素,若存在肥胖或過度肥胖的現象,則會加快關節軟骨損傷。即減重是杜絕或減輕膝關節損傷的關鍵[1]。
3 注重膝關節日常保養
對于中老年群體而言,注重膝關節日常保養是尤為必要的。例如手杖,借助手杖的使用,能夠顯著減少膝關節負荷,將膝內收力下降10-20%。而持手杖的群體,走步相對緩慢,步幅較大,既會減輕腿部壓力,還會減小關節摩擦。除此之外,還應做好膝關節保暖,氣溫較低時可穿戴護膝;鞋子應滿足足部寬、鞋底厚和舒適的原則;禁止坐矮凳,預防跪爬和下蹲等行為,以免加重膝關節損傷。
門診中膝關節炎患者多面臨癥狀不嚴重、保守治療的狀況,且在部分群體思想中,認為經對癥治療自感膝關節正常,自行中斷療程,但間隔數月疼痛復發,再到醫院就診。事實上,關節軟骨若未恢復正常,疼痛就會呈現反復發作的特點,自行中斷治療會延誤最佳救治時機。
4 正確認識膝關節炎治療方案
4.1 依賴藥物。目前膝關節炎常見藥以減輕疼痛為主導,但難以起到治本的效果,若要減輕疼痛,則需長期服用藥物,不僅會提高機體耐藥性,還會誘發藥物副作用。
4.2 補鈣。過度勞累、膝關節外傷和退行性病變等現象,均是誘發膝關節炎的關鍵。特別是在骨質疏松條件下,往往會缺鈣、維生素D匱乏等現象,骨量減少會誘發代謝性骨病變。即合理的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既可預防骨質疏松,還可減少膝關節炎患病率。
4.3 人工關節置換。俗語有言“金骨銀骨不如自己爛骨”,使諸多群體對人工關節存在抵觸情緒。但機體關節若處于重度損傷狀態,為維持軀體正常活動,則應建議執行人工關節置換操作。對醫師來講,該項手術難度系數較低,對患者而言術后恢復時間約為1個月,不僅可減輕疼痛,還可恢復膝關節運動能力及穩定性[2]。
5 膝關節炎早期治療方案
一旦存在膝關節炎,應立即予以救治,早期治療不僅可預防病情加重,還會幫助機體恢復正常運動功能。即在膝關節早期治療中,多以藥物保守治療為主,具體如下:
5.1 透明質酸鈉。含有關節腔滑液和軟骨基質等成分,可潤滑關節,減輕關節組織間摩擦,甚至還可改善滑液內炎癥表現,提高關節液潤滑度、黏稠度,對關節軟骨予以保護,加快軟骨再生及愈合。常規情況下,該類藥多以關節腔注射為主,次劑量為25mg,一周1次,持續時間為5周。
5.2 氨基葡萄糖。涉及鹽酸氨基葡萄糖、硫酸氨基葡萄糖等類別,是關節軟骨內蛋白多糖、聚氨基葡萄糖構成的核心單糖。正常群體中,葡萄糖可通過氨基化反應構成聚氨基葡萄糖,但膝關節炎患者軟骨內聚氨基葡萄糖含量較少,逐步喪失關節軟骨彈性,損傷膠原纖維,誘發骨骼磨損事件。而在此過程中,氨基葡萄糖藥物的使用,可促進蛋白多糖合成,減輕軟骨細胞損傷和疼痛,抑制膝關節炎癥進展。每日口服給藥,次劑量為250-500mg,早中晚餐后各服1次。
5.3 非甾體鎮痛抗炎藥。該類藥物能夠有效阻斷前列腺素、環氧化酶合成,即以抗炎效果,減輕膝關節疼痛及水腫。常見cox-2抑制劑為西樂葆,口服給藥,次劑量為200mg,1日1-2次,但卻存在輕微胃腸道反應。
若上述藥物治療未見任何效果,則可執行膝關節鏡手術和人工關節置換治療。前者是以關節鏡下清掃術為前提,通過對關節軟骨、滑膜和半月板等部位的清理修復,清除游離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但遠期效果尚未得到證實。后者是以置入人工關節的方式,幫助機體恢復正常膝關節功能,但卻存在創傷大、費用高的特點,對患者家庭經濟存在極大考驗[3]。
參考文獻:
[1] 潘曉雨, 黃靈燕, 呂嬌嬌,等. 新型太極拳干預對老年女性膝骨關節炎患者下肢肌力和動態平衡影響[J]. 體育科研, 2017, 38(1):68-71
[2] 趙燕華, 陳建江, 張曉銳,等. 太極拳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概況[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7, 26(19):46-48
[3] 李悅, 侯世倫. 功能練習對老年膝骨關節炎患者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J]. 運動, 2018, No.184(08):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