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剛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011-01
小孩的機體在生理、藥理及解剖各方面均與成人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加上各組織器官發育不成熟,導致小孩因麻醉導致的死亡率遠高于成人。近年來,隨著針對性的人才培養,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等因素,麻醉相關性的死亡率也在逐年遞減[1]。但針對小孩的麻醉工作仍需要麻醉師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小孩的循環呼吸系統的生理功能,ASA評估分級等,并針對性的制定相對應的預防或急救措施,才可以更好的保證小孩麻醉的安全。
一、麻醉前的準備工作
1 術前訪視。
小孩在手術前可能因周圍環境的改變和日常治療操作中產生的痛覺而對手術產生恐懼不安的心理,長期處在這種負面情緒之下會增加交感-腎上腺素功能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麻醉的風險性[2]。因此麻醉師需加強術前的訪視工作,在小孩家屬的配合下,增加與小孩的溝通,獲取小孩的信任,疏導其恐懼的心理。對于年齡較大的,有一定自我判斷能力的學齡兒童可以直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手術及麻醉的必要性。
2 病情評估。
完善小孩術前的體格檢查,了解患兒的疾病、手術、麻醉和藥物過敏史,了解患兒有無先天性的疾病和家族遺傳病史等基本情況,再結合手術的目的和部位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重點關注患兒的營養發育和實驗室各項檢查指標。
3 術前準備。
為防止患兒發生反流、誤吸的情況,需嚴格執行術前禁食的措施,但基于小孩的新陳代謝旺盛,所以禁食的時間不宜過程。6個月以下的患兒可在麻醉前4h開始禁食;6-36個月大的小孩可在麻醉開始前6h開始禁食。而對急癥患兒的麻醉,在開始前需關注小孩的溫飽問題,避免導致胃酸的PH值下降,同時針對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二、麻醉方式的選擇
1 氣管插管麻醉。
氣管插管是小兒麻醉的全身麻醉中的常用方式。它的可在保護呼吸道通暢的同時減少呼吸道的無效腔,有利于呼吸道的管理和肌肉松弛藥的應用,但因患兒呼吸道結構的特殊性,因此需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導管型號。6歲以下的患兒選擇的氣管導管應不帶氣囊,允許其有輕微的漏氣現象,而只有6歲以上的患兒選擇的導管應帶有氣囊。而且導管插入的深度因根據患兒年齡來計算,年齡不同插入的深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插管的過程中,需對肺部進行聽診,便于及時的確認和調整[3]。而且患兒術后拔管需在患兒的肌張力等各種反射全部恢復并清醒后才可拔管。
2 基礎麻醉。
對于患兒短小手術的基礎麻醉在麻醉前可使用阿托品來減少呼吸道的分泌,麻醉前需準備吸引器,當患兒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時應及時清理,嚴密監測患兒生命體征和血氧的變化。在使用藥物的麻醉的時候因注意藥物的濃度和劑量,避免造成嚴重的呼吸抑制。
三、手術中和術后的監護
麻醉后的手術過程中,麻醉師需密切關注患兒的體征,預防突發情況的發生;術后加強對患兒的監護工作除基礎的生命體征外仍需監測患兒尿量的變化,測定患兒的動脈血氣和中心靜脈壓,預防麻醉后不良反應的發生。
四、總結
小孩的麻醉關注的重點成人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麻醉的過程不可一概而論,需結合患兒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患兒年齡的不同麻醉方式也應存在一定的差異,只用通過從麻醉前到麻醉后全方面的監護,時刻排查不良反應的發生,也可保障小孩麻醉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許可,王斌,劉欽毅等.改良腱鞘麻醉在小兒手外傷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44(3):610-614,封3
[2] 黃小梅,陳超,張奉超等.不同鎮痛麻醉藥物在兒童扁桃體及腺樣體切除術中的麻醉效果比較[J].天津醫藥,2017,45(11):1183-1187
[3] 陳菲,王壽勇,劉巍等.探討兒童日間手術麻醉管理規范[J].重慶醫學,2018,47(8):113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