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伶俐
【摘要】目的:對醫院中不合理用藥的因素進行分析,探討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隨機抽取2018年4200張處方,對不合理用藥處方進行篩選,分析其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促進合理用藥。結果:抽取的門診、急診、住院醫囑及出院病歷等共計4200張處方,不合理用藥的處方共241張,占574%。不合理用藥的處方問題以濫用抗生素、給藥間隔時間不當、藥物用法用量不當為主,分別為46張(1909%)、94張(3901%)、47張(1950%)。結論:針對不合理用藥情況,醫院藥學會必須加強篩查力度,及時做好用藥指導,提高臨床醫藥師的藥學水平,減少或杜絕不合理用藥情況,以保障用藥的安全有效性,減少醫患糾紛。
【關鍵詞】醫院藥學;不合理用藥;因素分析;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031-01
按疾病系統理論知識及藥物學知識,合理用藥的標準是適當、安全、經濟、有效地使用藥物。隨著人們對藥學服務的重視度日益增加,用藥的合理性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衛生部所頒發的《處方管理法》中對醫務人員用藥行為雖然進行了規范,但因調劑人員的業務能力因素,不合理處方現象依然存在,而不合理用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損害的同時,也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使醫患關系進一步惡化[1]。為了增強醫院合理用藥規范,對不合理用藥的因素進行分析,探討有效的防范措施很有必要,研究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門診、急診、住院醫囑及出院病歷等2018年4200張處方進行分析,其中,門診處方1856張,內科處方1332張,外科處方1012張。通過回顧分析法,從藥劑科的醫療差錯、糾紛及事故登記作為篩選標準。
12 方法
根據藥物說明書、藥理學知識、國內外相關文獻及臨床配伍檢索表等,結合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史及診斷情況,對其藥方中的藥物名稱、規格、用法用量、配伍、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詳細分析,統計不合理用藥的情況,包括濫用抗生素、給藥間隔時間不當、藥物用法用量不當、臨床診斷和用藥不符、重復給藥、配伍不當等。
2 結果
抽取的門診、急診、住院醫囑及出院病歷等處方,共計4200張,其中,不合理用藥的處方共241張,占574%。對不合理用藥的處方進行分析,濫用抗生素46張,占1909%;給藥間隔時間不當94張,占3901%;藥物用法用量不當47張,占1950%;臨床診斷和用藥不符12張,占498%;重復給藥11張,占456%;配伍不當14張,占581%;其他17張,占705%。
3 討論
31 不合理用藥情況
濫用抗生素:在抗菌藥物品種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抗生素的濫用現象也越來越嚴峻,如盲目給咽喉炎、上感及任何原因引發的發熱等癥狀都使用高效廣譜抗生素,甚至聯合使用幾種抗生素,使疾病不僅無法得到有效治療,還會使耐藥菌快速擴散及增長,形成細菌耐藥性。同時還能導致患者體內的菌群失調,對二次治療的效果帶來不良影響,加重患者的身體及經濟負擔。
給藥間隔時間不當:多表現為抗菌藥單次給藥劑量偏多,用藥間隔時間過長或果斷,藥物半衰期比較長,且抗生素使用的次數過多等,如頭孢克洛緩釋膠囊規定用藥是每日2次,而本組調查中出現了每日3次情況;半衰期較短的抗生素給藥的次數不夠,如頭孢類、克林霉素等,每日1次的給藥方式無法達到正常血藥濃度。
藥物用法用量不當:臨床常見的表現是抗生素的超劑量使用,對大多存在發熱癥狀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而實際上,病毒所引發的上感、發熱及輪狀病毒腸炎等并不需要抗生素治療,使用抗生素反而會引發不良反應。
臨床診斷和用藥不符:對患者的具體疾病及其病理機制,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是實現治療目的的關鍵。比如診斷細菌感染時,大多數以鏈球菌感染為主,選擇阿莫西林或者一代頭孢藥效作用好,而部分醫師給予三代頭孢,用藥不符實際,容易引發不良反應[2]。
重復給藥:在中藥上,六味地黃丸與八珍顆粒均包含熟地、茯苓等成分,對附件炎治療時時有使用這兩種藥物的情況,出現重復給藥現象;在西藥上,青霉素鈉、阿莫西林都有β-內酰胺類抗生素成分,其藥理機制基本一樣,對于菌細胞壁合成有干擾作用,以達到抗菌效果,而重復給藥不僅無法使療效疊加,還會增加不了反應,影響療效。
配伍不當:藥物的配伍不當不僅會降低藥物的效用,還會引發各種不良反應,如諾氟沙星屬于喹諾酮類抗菌藥,而枯草桿菌屬于活菌制劑,聯合這兩種藥物時,前者藥效會被降低,后者則被抑制或者滅活;紅霉素與氯霉素聯合使用時,兩者互相競爭會降低藥效。
32 不合理用藥的危害
在臨床上不合理用藥帶來的危害是不可估計的,如藥效未能實現預期,使患者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威脅其生命安全;出現不良反應,引發藥源性疾病,加大痛苦;過度濫用抗生素對患者體內的菌群平衡產生破壞,降低機體抵抗力,產生耐藥性;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及經濟負擔;浪費醫療資源等[3]。
33 防范不合理用藥措施
首先,建立可行的藥學管理模式,由醫院質管部門及藥學部門協同負責,指導合理用藥,對不合理用藥的情況進行公示、分析、處理。同時建立藥理監督機制及規章制度,定期檢查藥物使用情況,建立藥品使用動態監測制度,定期公布不合理用藥排名靠前的藥品、科室及開具人員,公示處理結果。
其次,加強藥學工作干預,組織經驗豐富的醫藥師制定相關的藥品處方集,以指導規范用藥。同時加強醫藥師的培訓,定期舉辦合理用藥的知識講座,提高常見疾病的診斷和處理能力,落實獎懲制度,對亂開藥、大劑量用藥、盲目使用高價藥等現象進行嚴厲打擊,培養醫務人員責任理念,以促使其科學合理用藥。
最后,加強發藥流程的監管,認真核對患者的姓名、性別、科室、疾病類型及用藥需求,要求開具藥方的醫師和抓取藥物的藥師做好交接工作,給藥時要加強核對,以免出現給錯藥和用錯藥情況[4]。
綜上所述,醫院藥學不合理用藥不僅會對患者疾病的治療帶來不利影響,對醫院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危害。因此,為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確保醫療安全,臨床醫藥師必須加強藥理學知識的掌握,了解藥物的最佳效果,以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更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立輝.醫院不合理用藥多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36):10-11
[2] 李熠雯,吳潔瓊,洪宇.94例抗感染藥物致不良反應報告的相關因素分析及其對策[J].抗感染藥學,2017,14(08):1532-1534
[3] 張赟.西藥房發生調劑差錯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07):180-181
[4] 何心,王宇航.分析用藥安全隱患 采取合理方法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