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摘要】目的:分析放射檢查技術在臨床急診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急診科收治的104例患者臨床資料,按照不同檢查技術分成兩組,每組52個患者,對照組采取常規方法進行檢查,研究組采用放射技術進行檢查,比較兩組診斷結果。結果:研究組患者VAS、Mulleetr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時研究組患者HR、SpO2、SBP、SDP指標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診科患者采用放射檢查技術進行診斷,相比較于對照組,患者疼痛少,診斷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放射檢查技術;急診;價值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107-01
急診室是一個綜合科室,該科室收治的患者疾病種類多,且病情多變,患者在入院后若未得到有效方法進行診斷、治療,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則易引發其他疾病,甚至威脅生命安全。本院對收治的急診患者采取放射檢查技術檢查,并獲得滿意效果,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急診科收治的104例患者臨床資料,按照不同檢查方法進行分組,每組5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0∶22,年齡19-69歲,平均(5064±476)歲,病程2-5h,平均(347±085)h;研究組患者男女比為35∶17,年齡22-70,平均(4835±632)歲,病程2-6h,平均(386±056)h,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對照組患者根據病情采取常規方法進行檢查,比如體溫、血壓、肝功能等,檢查診斷過程中聯合病史及臨床用藥綜合分析。研究組患者采用放射檢查技術進行檢查,包括透視、CT、X線、造影等,聯合患者臨床癥狀及病史進行綜合診斷分析,檢查過程嚴格遵循放射檢查過程中規范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等。
1.3 觀察指標
采用VAS評分及Mulleetr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分值與疼痛程度成正比關系[1]。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及血壓(SBP、SDP)等指標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均用SPSS2.10軟件分析,用均數標準差(x±s)表計量資料,用t進行組間比較;用百分比(%)表計數資料,用X2進行組間比較,當P<005時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VAS、Mulleetr評分比較
對照組VAS評分742±037, Mulleetr評分298±02.1;研究組VAS評分2.42±019,Mulleetr評分086±010。研究組患者VAS、Mulleetr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檢查后HR、SpO2、SBP、SDP比較
兩組檢查后,對照組HR8345±276,SpO2(%)9043±385, SBP(mmHg)1.2986±946,DBP(mmHg)9064±903;研究組8043±275,SpO2(%)9483±381,SBP(mmHg)1.1963±864,DBP(mmHg)78045±853。研究組患者HR、SpO2、SBP、SDP指標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診科在臨床上屬于較為特殊科室,急診科收治患者的疾病種類較多,疾病變化快,常見的有急性心肌梗死、心臟驟停、休克等,患者在入院后需得到及時、有效治療,而診斷結果會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治療,患者若沒有及時確診治療,則易出現生命危險[2]。為及時有效確診病情,本院采用放射檢查技術進行檢查,并與常規檢查進行比較,從疼痛評分及檢查后HR、SpO2、SBP、SDP指標變化情況探析。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VAS、Mulleetr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放射檢查技術較常規檢查在進行檢查過程中引起患者出現的疼痛感更輕微。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放射檢查技術在進行檢查過程中對患者的配合度要求更低,即使患者是半昏迷甚至昏迷狀態也可以進行放射檢查,即使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出現了輕微不良反應,在檢查完成后也會自行地消失,較常規檢查有更多的優勢[3]。另外放射檢查技術還可以有效地了解到患者病灶部位血供情況,從而為患者接下來的診斷治療提供有效可靠依據。同時結果顯示:在檢查后研究組患者的HR、SpO2、SBP、SDP指標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表明采用放射檢查技術進行檢查診斷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的波動較進行常規檢查患者更小。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多數患者在進行診斷前會產生害怕、緊張等不良心理,甚至有部分患者會拒絕進行檢查,因此在進行放射檢查前應該由專業人員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宣教,向患者講解檢查過程的注意事項,減少檢查后心率、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等指標波動,從而減少發生不良反應[4]。另外為減少診斷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生,需注意以下事項: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有效診斷方法,確保臨床確診率;檢查前需加強宣教工作,告知檢查1.2小時內禁食,避免腸道內的食物影響結果;檢查遵循“先表后里、先輪廓后局部”原則;檢查后指導患者做簡單運動,無異常才可離開[5]。
綜上所述,急診科患者采用放射檢查技術進行診斷,患者疼痛少,診斷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巴建,張艾紅,苗紅.淺談放射檢查的安全防護及策略[J].[1]中外醫學研究,2017,10(34):149-150
[2] 周占文,李沁彤,康鵬.醫用放射線的合理應用[J].遼寧中[1]醫藥大學學報,2017,15(6):22.3-22.4
[3] 張桂蹇.放射檢查技術在臨床急診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1]現代醫生,2018,53(7):54-56
[4] 羅先富,胡曉華,劉煒等.部分減影去骨技術在顱內動脈[1]CT血管成像中的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6,45(2):[1]200-202
[5] 劉紅麗.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1]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9(3):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