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佐萍
【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2月收納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72例進行分組,對照組35例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37例給予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SDSS、BRRS評分差異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與對照組干預前SDSS、BRR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存在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優(P<005)。結論:通過對恢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性化管理后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上值得應用。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管理;恢復期;精神分裂癥
【中圖分類號】R7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1.35-02
精神分裂癥有多種因素引起,屬于多種癥狀群組成的綜合征。目前,精神分裂癥的認知還有待明確,但臨床上公認該疾病發生發展主要受到外部社會環境,以及個體心理素質等不良因素的作用影響,臨床癥狀較為復雜,主要涉及感知覺、意志行為、思維以及認知功能等多個方面,同時患者之間的癥狀也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而恢復期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尤為關鍵,在此期間,對于病情和基本認知自制力也能基本恢復,臨床癥狀改善也較為明顯[1]。同時需注意患者此階段的內心活動,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概率較大,不利于患者恢復。因此,對于住院患者的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常規藥物配合專業性的護理干預是促使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得以快速恢復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文為分析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選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2月收納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72例進行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2月收納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72例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9例,女16例,年齡為29-60歲,平均年齡為(3948±604)歲。研究組患者男20例,女17例,年齡為30-61歲,平均年齡為(4015±586)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恢復期精神分裂癥臨床診斷標準,且經過患者及家屬同意,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給予人性化護理管理,主要內容有:(1)設立人性化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組員選取經驗豐富的精神科護理人員。同時,還需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操作能力進行加強指導,組長每天定期進行工作監督,開展護理人員的心理學培訓工作。此外,還需對科室規章制度進行完善,包括探視、交接班、績效考核等管理制度,加強護理人員對人性化護理的理念理解。(2)心理護理,精神分裂癥恢復期的患者在心理表現上呈現出較為復雜的狀態,焦慮,抑郁等情緒發生率較高。因此需密切觀察患者恢復期階段的心理情緒變化,加強溝通,細心疏導解答患者存在的疑慮,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同時尊重患者的隱私和知情權,保證患者對此次試驗全程了解知曉。(3)舒適的恢復期氛圍,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清潔,保持適宜室內溫濕度和定期整潔消毒,在患者入院后即可帶領患者參觀院內的基礎環境,從而使得患者緊張陌生感得以緩解,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給予重視[2]。(4)飲食護理,在飲食方面和指導攝入富含營養的食物。如患者表現出食欲減退,則對于飲食方案護理人員需及時調整,保證患者的日常能量所需。(5)健康教育,對于恢復期分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講解相關疾病知識,使得患者對疾病掌握度有所提高。家屬來院探查時,應盡可能的延長探查時間,通過家庭患者以及醫院等三方幫助控制病情,同時在規定期限內允許家屬帶領患者回家過節或定期出游,促使患者能夠有一定的心態放松,感受到醫院人文關懷和親人支持,有助于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6)生活指導,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患者的病情康復較為重要,因此患者如存在吸煙飲酒,應對其不良習慣進行糾正。可定期開展院內文娛活動,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同時為加強患者體質和免疫能力,可指導患者打太極、慢走或慢跑等,為保證患者的作息時間穩定,因此可制定詳細的日常作息生活表,晚上9:00左右需入睡,保證睡眠時間。加強觀察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言語以及行為方式,當不適癥狀出現時要求護理人員及時發現,觀察疾病變化以及對其生命體征及時測量,定時指導患者更換體位。(7)出院指導,幫助患者辦理好出院手續,同時還需對患者給予出院的健康教育,詳細將院外的用藥說明以及院外家庭護理方案講解給患者及家屬。然后利用社交平臺如微信或QQ群將患者納入群中,患者可定期向線上管理人員提出疑問,同時講述院外期間遇到的心理問題和治療障礙。線上管理人員負責解答,如發現患者屬于基礎性的心理問題,可幫助其排解疑問,如評估為患者心理負面情緒較為嚴重,需告知患者來源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觀察,從而確立患者病情。每周定期將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的相關臨床知識,上傳至微信公眾號,便于患者閱讀了解,增加對疾病知曉率。同時還需保持電話隨訪,實時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和康復情況,提醒患者因到院定期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SDSS、BRRS評分差異護理滿意度。本次研究評估從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對社會功能進行評價,選取精神病評定量表(BRRS)對患者精神狀況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分析
將研究數據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t值檢驗計量資料,卡方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組與對照組干預前SDSS、BRR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存在顯著差異(P<005)。如表1所示。
2.2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459%(35/37),滿意20例,基本滿意15例,不滿意2例;較對照組7429%(26/35)更優(P<005),其中滿意14例,基本滿意1.2例,不滿意9例。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臨床中較為常見,推測主要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和個人心理素質等綜合影響,屬于慢性遷延性精神疾病。患者一旦發病,會對其精神健康造成嚴重干擾,而恢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情感流露不多,多數較為安靜和溫和,患者異常思維不顯著,行為方式和反應相對較為和諧。在和患者接觸和觸摸時更加容易,而患者根據實際臨床表現將其分為正向極端以及逆向極端兩種,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表現也為護理人員給予特異性護理提供了一定參考依據。本文對我院經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管理后,取得滿意效果,通過對患者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有效干預,從而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的決心和信心,利用護理過程中患者的反饋信息,從而完善護理方案,以此達到滿意的護理效果。本文中得出,研究組與對照組干預前SDSS、BRR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果與商海杰[3]研究報告保持一致,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了人性化護理管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得以明顯提升(P<005),GQOLi評分量表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本文中,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優(P<005)。結果也與李亞平[4]研究報告保持一致性,其對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后護理滿意度超過95%(P<005),從而提示出了人性化護理管理的臨床有效性和科學性。人性化護理管理取得良好成效的可能原因有,伴隨著醫學模式近些年來的不斷改變,護理模式也緊隨醫學變革而出現對應變化以往臨床護理而言,主要是遵循醫囑執行機械性的臨床護理工作,僅僅對疾病恢復和患者身體康復,給予重視而忽視了患者實際需求。而近些年來,新型的護理方案要求不僅關注疾病本身還需以患者為中心,結合人性化理念,使患者得到精神、身體、社會、心理、文化等多重方面的滿足。而常規的護理已經無法達到患者的實際需求,在以往護理工作中僅僅按照操作程序和工作指標進行,沒有充分考慮社會文化因素和患者實際心理,不夠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因此優質的護理無法維持和實施。而本文實施的人性化理念,根據以往護理模式存在的缺點,以及繼承可行的護理理念,在新趨勢的環境下,通過將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等綜合納入護理體系,從而對患者的社會功能和身體健康起到加快恢復的目的。
總而言之,通過對恢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性化管理后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上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敏.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作用研究[J].當代醫學,2017,2.3(06):164-165
[2] 郭敬芳,王海榮,王召元.人性化護理管理對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1.1):1.11-1.1.2
[3] 商海杰.人性化護理管理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1.1):95-96
[4] 李亞平.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