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
【摘要】目的:探討使用高壓注射器出現造影劑外滲的原因和對策。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的時間段內,選擇175例進行核磁共振檢測的患者,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時所有患者均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射造影劑,分析發生造影劑外滲的原因,并且對其進行防治,分析防治策略,以及防治前后造影劑外滲的發生率。結果:造成造影劑外滲主要原因有:患者自身的原因、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術、注射的速度、穿刺時血管的選擇等。防治后造影劑外滲的發生率要比防治前低(P<005)。結論:分析造影劑外滲的原因,制定相關的防治策略,進行防治的實施,可以降低進行磁共振檢查時,使用高壓注射器造成造影劑外滲的發生率,因此可應用并推廣。
【關鍵詞】核磁共振檢測;高壓注射器;造影劑外滲;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208-02
核磁共振是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測方法,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可用于診斷大多數疾病,而對于一些較隱秘的病灶,需要注射造影劑將這些病灶顯現出來。為準確檢測出病變,需要使用高壓注射器來注射造影液,注射過程中注射速度會顯著加大,一旦引起造影液外滲,便會引起局部疼痛和腫脹,更嚴重者會導致局部組織壞死,外滲性靜脈炎和潰瘍的形成,病患產生強烈的疼痛感,因此造影劑的外滲已成為困擾醫護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要問題[1]。基于上述問題引起了本院醫護人員的的關注和預防,通過與病患的有效溝通,理解和積極配合,大幅度減少了造影劑外滲的現象,及時治療外滲病人,以確保治療和護理措施的連續性,從而獲得了病患及其家屬的諒解,并在此基礎上探索預防和治療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的時間段內,175例進行核磁檢測的患者,出現造影劑外滲的原因,并進行防治。
1 一般資料
1.1 基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的時間段內,選擇175例進行核磁共振檢測的患者,其中84例女性,91例男性,患者年齡5-80歲,平均年齡(4863±1.1.27)歲,所有患者都已經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且我院的倫理委員會也對本次研究進行批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核磁共振檢測的標準,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無法進行核磁共振檢測,造影劑過敏,精神性疾病,無法配合本次研究[2]。
1.2 研究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檢測,并注射造影劑。
外滲原因[3]:1)患者自身原因:患者的年齡從5歲到80歲,兒童和老年患者的血管較細,較脆,容易出現外滲的現象,再加上有些患者患病時間較長,反復化療、放療、穿刺使得血管變硬,再加上造影液的刺激,也會出現外滲的現象。而對于老年患者會出現機體能力退化,肌肉萎縮,也會出現外滲。2)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術:護理人員專業度不夠,穿刺操作失誤;無法對患者的血管進行準確的評估,選擇了不適合穿刺的血管;穿刺針頭沒有固定,針頭與注射器連接不牢等均會出現外滲。3)病人合作性差:病患的不合作導致穿刺針出現移位現象,這也是造影劑外滲的重要原因。護士需要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特點,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與患者進行密切交談,向患者解釋造影檢查的目的和意義,進行檢查的必要性以及積極配合的注意事項,消除他們思想上的顧慮,積極配合完成檢查。在檢查過程中叮囑病患身心放松,如果有要嘔吐的情況則告知病患張口深呼吸即可。4)造影劑注射:若造影劑注射速率過高,會達到(40-50)mL / s,這就很容易造成造影劑滲漏現象。當造影劑滲入皮下時,會引起局部毛細血管破壞,導致嚴重的循環障礙,體液會快速的沿著破損的血管向外滲出,從而導致局部組織腫脹,加重體液循環障礙,阻礙造影劑的消散。釓造影劑的高滲透壓也能夠使紅細胞迅速收縮,聚集,增加局部動脈壓,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重體液的滲出,這是釓造影劑快速滲出引起腫脹的直接原因。
防治策略[4]:1)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造影劑的作用,和不良反應,并配合心理護理,幫助患者降低負面情緒,消除心理障礙。提高病患及家屬對造影劑外滲的預防意識。在壓力注射期間,寬慰病患要盡量放松,一定不能移動或彎曲穿刺肢體。病患檢查時盡量使留置針的部位在醫務人員的視野之內,在注射造影劑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疼痛和腫脹的情況,應及時向醫護人員發出停止注射的信號。2)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掌握正確的穿刺操作,培訓護理人員對血管進行選擇,并注意操作時針頭的固定,針頭與注射器的連接,培訓合格方可上崗。3)醫護人員在進行操作之前需要先詢問病患病史和過敏史,簽署知情書,做好造影檢查前的一切準備。4)提高穿刺技術,防止在病患一個部位反復穿刺;對于不同年齡的患者,針對性選擇合適的穿刺方式、注射速度,防止造影劑外滲導致更嚴重的并發癥。5)注射時血管要選擇較粗,穿刺次數少的血管,盡量不要選擇前臂小靜脈、手背靜脈等直徑小、血管彎曲的血管。6)對于出現外滲的現象要及時處理,可用浸泡在75%乙醇的紗布進行濕敷,外滲嚴重的可用冰塊和50%的硫酸鎂交替濕敷。
1.3 觀察指標
比較防治前后造影劑外滲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用n%表示發生率,χ2檢驗,P<005為試驗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防治后造影劑外滲的發生率2.1.14%要比對照組5829%要更低(P<005)見表1。
3 討論
核磁共振是臨床上應用較多的疾病診斷方法,可診斷大多數的疾病,對于一些較隱秘和無法判斷的疾病,多需要選擇增強核磁共振進行檢測,其主要是通過高壓注射器向體內注射造影液,通過影響弛豫時間而引起的信號差異,來判斷疾病的程度,尤其對與一些小病灶、不易發現的病灶,該方法可提高診斷準確率,但是在使用高壓注射器時容易引起造影液的外滲[5],影響檢測效果。因此需要找到外滲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降低外滲的發生率。
核磁共振成像中造影劑外滲的主要臨床表現:對比劑外滲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現象。特別是磁共振檢查,因為其注射對比劑劑量較低,引起的外滲現象更是不多見。外文獻曾經報道,釓造影劑外滲患者的數量僅為碘造影劑的六分之一,然而,對比劑外滲引起局部并發癥并影響檢查的結果,一旦發生外滲現象,它就會強烈刺激局部組織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發紅,腫脹,發燒和疼痛。更嚴重的病例可引起靜脈血栓形成和皮膚組織嚴重受損甚至壞死。
本次研究中,造成造影劑外滲的原因主要有:患者自身血管脆弱、較細、自身技能退化、年齡、長時間放,化療等。護理人員專業度不夠,操作錯誤,血管選擇錯誤,使用的針頭、注射器固定不牢等。注射速度較快,血管選擇錯誤等,均會引起造影劑外滲。對于外滲進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降低患者心理原因引起的外滲,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的操作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降低由護理人員操作引起的外滲。控制注射速度,選擇適合進行穿刺、注射的血管也可降低外滲的發生。并且,一旦出現外滲立即進行處理。通過這些防治方法,降低了高壓注射器造成造影劑外滲的發生率2.1.14%,這樣不僅減輕了患者反復穿刺造成的痛苦,也降低了外滲所帶來的并發癥等不良影響,為臨床應用提供有意義的數據。
綜上所述,分析造影劑外滲的原因,制定相關的防治策略,進行防治的實施,可以降低在進行核磁檢查時,使用高壓注射器造成造影劑外滲的發生率,因此可應用并推廣。
參考文獻:
[1] 梁蝴蝶, 閆欣, 黃杰. CT高壓注射器靜脈輸注碘對比劑的應用及護理…[J].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8, 28(3):481-483
[2] 任紅紅 . 磁共振增強掃描高壓注射器造影劑外滲的護理研究[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8, 18(z1):1.22-1.2.4
[3] 孟婧雅, 沈旭慧, 謝新芳. 造影劑外滲的預防及護理新進展[J]. 護理研究, 2018, 32(8):1.193-1.195
[4] 陳義, 邱凱凱, 敬茜. 臨床護理路徑對CT增強掃描造影劑滲漏及滿意度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14):1.36-1.38
[5] 李亞林,陳靜, 陳國梅 . 靜脈套管針對高壓注射器造影劑預防外滲的護理方法及效果分析[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8, v.2(19):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