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鐘樺 曹燕英

【摘要】目的:調查通過醫教結合模式普及眼保健知識對兒童視覺發育的促進效果。方法:于我市隨機抽取3所幼兒園大班兒童共262人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研究組142例和對照組1.20例。對照組兒童開展幼兒園常規眼保健知識教育活動及眼保健操,研究組兒童通過醫教結合模式普及眼保健知識。1年后分別調查2組兒童的視力低常發生率、散光發生率、生理性遠視不足發生率、屈光偏離發生率及等效球鏡度數指標值。結果:研究組兒童視力低常、散光、生理性遠視不足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而在屈光偏離發生率及等效球鏡度數指標值上,2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幼兒園兒童通過醫教結合模式普及眼保健知識能有效預防視力低常、散光及生理性遠視不足,對促進兒童視覺發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視覺發育;眼保健知識;醫教結合;普及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2.47-01
良好的視覺發育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要素,據最新的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道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兒童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1]。本文以3所幼兒園大班兒童為調查對象,探討通過醫教結合模式普及眼保健知識對兒童視覺發育的促進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3月于我市隨機抽取3所幼兒園大班兒童共262人為研究對象,排除患有先天性眼病者、合并對視覺發育有影響的疾病者及參與研究中途轉學者。根據兒童眼保健知識普及方式的不同,將262例兒童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142例,男70例,女72例;年齡5~7歲,平均(572±048)歲;對照組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齡5~7歲,平均(580±046)歲。2組兒童在性別構成比例、平均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予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1.20例兒童開展幼兒園常規眼保健知識教育活動及眼保健操。研究組1.20例兒童通過醫教結合模式普及眼保健知識,具體干預步驟如下:(1)建立視覺發育檔案。對兒童的基本信息資料進行記錄并歸檔,包括性別、年齡、家庭情況、兒童家屬對眼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影響眼保健知識普及的相關因素。(2)視覺發育基礎檢查。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法對兒童視力進行檢查,并采用Welch Suresight視力篩查儀篩查屈光度,對相關檢測數據進行記錄,包括柱鏡度數和眼球鏡度數。各項檢查操作均由專職人員進行,各檢查3次,取平均值。(3)醫教結合模式措施。根據兒童視覺發育檔案信息,由教師和醫生共同參入,編制適宜的《視力保健知識教學及活動》教材,并在醫生的指導下予以教師培訓,促進其建立完善的眼保健知識體系和眼保健知識普及操作基礎技能。再由教師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包括兒童眼保健知識教育重點,兒童視覺發育特點,預防兒童視覺發育不良的干預措施,日常眼保健活動及眼部傷害的防范措施等,在制定合理教學計劃的基礎上開展教學[2]。
1.3 觀察指標 分別對2組兒童開展為期1年的眼保健知識普及活動,1年后分別調查2組兒童的視力低常發生率、散光發生率、生理性遠視不足發生率、屈光偏離發生率及等效球鏡度數指標值。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版本號為SPSS200,計數檢測數據的表現形式為(n/%),數據之間的比較檢驗方法采用X2;計量數據用標準差的形式予以表示,用t予以數據間比較的檢驗。P<005提示數據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本研究中對照組開展幼兒園常規眼保健知識教育活動及眼保健操,研究組通過醫教結合模式普及眼保健知識,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兒童視力低常、散光、生理性遠視不足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即研究組兒童視覺發育效果優于對照組。醫學結合模式下醫師從醫學康復角度的制定眼保健知識普及目標、實施過程及普及效果,學校教師則從教育角度制定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實施方法與過程、教育效果,將二者充分結合能有效提高眼保健知識的普及效果,有效預防視力低常、散光及生理性遠視不足,對促進兒童視覺發育具有重要的意義[3]。
參考文獻:
[1] 管麗杰,潘進芬,薛東.醫教結合模式下普及眼保健知識對兒童視覺發育的影響[J].雙足與保健,2017,26(03):17-18
[2] 王晶,魏寧,吳廣強,吳興香,王禹瞳,薛子穎,項思嘉,王勤,池霞,姚成,童梅玲.醫教結合模式眼保健健康教育課程效果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10):1.116-1.118
[3] 魏寧,童梅玲,王晶,吳廣強,吳興香,王禹曈,薛子穎.醫教結合模式下普及眼保健知識對兒童視覺發育的影響[J].國際眼科雜志,2016,16(08):1531-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