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風濕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滑膜組織炎癥,破壞了關節軟骨及骨質,病變呈對稱性、多關節分布,常累及手足小關節,不及時治療會導致關節畸形,嚴重者致殘[1]。西醫治療RA以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為主。但是西藥不良反應較多,導致患者依從性差[2]。近年來,中醫藥治療RA取得不錯的療效[3]。本文研究薏苡仁湯加味聯合甲氨蝶呤、來氟米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活動期RA患者94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7例。其中對照組男20例,女27例;年齡30~71歲,平均(55.9±5.4)歲;病程1~8年,平均(4.2±1.1)年。研究組男17例,女30例;年齡32~68歲,平均(54.9±4.9)歲;病程9個月至7年,平均(4.3±1.0)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制定的RA的標準[4]:①晨僵時間≥1 h,癥狀長于6周;② 3個及以上關節區有軟組織腫脹或積液,長于6周;③近端指間關節區或腕、掌關節區腫脹,長于6周;④關節受累呈對稱性,長于6周;⑤有類風濕結節;⑥類風濕因子(RF)陽性;⑦影像學檢查有滑膜炎癥、水腫或骨質的破壞。滿足4條及以上即可診斷。
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RA的標準:主癥:關節腫脹冷痛,屈伸不利,畸形,晨僵;次癥:惡風寒,肢體沉重,陰雨天癥狀加重,口淡不渴,舌苔白,質淡,脈弦緊。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中醫證型為風寒濕痹證;② 3周內未服用過影響療效的藥物;③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心腦肝腎功能異常、全身多器官衰竭、造血系統障礙、重癥感染;②有膝骨關節炎等其他骨關節疾病;③惡性腫瘤、活動期胃腸道疾病及精神障礙者。
1.4 方法 對照組口服甲氨蝶呤片(通化茂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2022674,規格:2.5 mg/片),每周1次,4片/次;來氟米特(蘇州長征-欣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00550,規格:10 mg/片),2片/次,1次/d。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薏苡仁湯加味,組方如下:薏苡仁30 g,當歸12 g,防風、川芎、麻黃、蒼術、甘草各10 g,羌活、獨活、桂枝各5 g。將上述藥物用水煎至400 mL,1劑/d,早晚分服。兩組均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進行中醫癥狀體征評分,包括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壓痛、關節屈伸不利、晨僵、舌象及脈象,其中脈象和緩有力為0分,脈弦滑或濡弱為1分,其余癥狀體征每項分值為0~6分,癥狀體征總分為37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②治療前后,分別采用魏氏法、免疫熒光干式定量法、速率散射免疫比濁法測定兩組患者的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RF的水平變化。③比較療效及不良反應。
1.6 療效評價標準[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癥狀總積分減少≥70%,關節功能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減輕,癥狀總積分減少30%~69%,關節功能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癥狀總積分、關節功能均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兩組中醫癥狀體征總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中醫癥狀體征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中醫癥狀體征總分均明顯降低,研究組的中醫癥狀體征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癥狀體征總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ESR、CRP、RF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ESR、CRP、RF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ESR、CRP、RF均顯著降低,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時間CRP/mg/LESR/mm/hRF/IU/mL對照組47治療前35.8±2.643.8±6.560.5±6.8治療后21.3±2.2#26.6±5.2#38.5±5.7#研究組47治療前34.9±3.141.9±6.362.5±7.2治療后17.2±3.3#?19.2±4.3#?22.8±6.5#?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3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7例(14.9%),其中惡心嘔吐3例,腹瀉2例,食欲減退、頭暈各1例;研究組發生不良反應5例(10.6%),其中惡心3例,腹瀉、頭暈各1例。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RA的病理變化為免疫細胞活化、炎性介質產生,引起滑膜炎癥及增生,并累及軟骨。治療目的是減輕關節炎性增生,控制病情,改善關節運動功能,緩解癥狀[7]。西藥甲氨蝶呤是治療RA的首選藥物,以甲氨蝶呤為基礎的聯合用藥方案治療RA取得不錯的臨床效果[8]。
甲氨蝶呤是葉酸還原酶抑制劑,通過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而抑制嘌呤合成,最終抑制DNA的合成;還可減少中性細胞的趨化,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起到抗炎作用[9]。來氟米特是免疫抑制劑,屬于異噁唑類衍生物,通過抑制二氫乳清酸合成酶的活性而抑制嘧啶的合成,從而抑制T細胞的增殖,還能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減少T細胞的增殖,從而抑制免疫功能。此外,其還可抑制NF-κB的活化和基因的表達,抑制細胞因子的表達,起到抗炎作用[10]。來氟米特聯合甲氨蝶呤治療RA可緩解患者的癥狀體征,改善關節功能,但長期使用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惡心嘔吐、腹瀉、頭暈、肝功能損傷、皮疹等[11-12]。
RA屬于中醫的“痹證”、“頑痹”范疇,外感風寒濕邪是痹證的常見病因。外因是風寒濕侵襲,內因是素體陽虛、衛外不固、正氣虛衰,易被他邪侵襲,外邪入絡,留滯于關節筋骨,痹阻經絡氣血,不通則痛。治療以除濕散寒、祛風止痛為主[13]。本文研究組使用的薏苡仁湯加味,各組方作用如下:薏苡仁可健脾除濕,當歸可活血止痛、補血調血,防風可散風解表、祛濕止痛,川芎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蒼術可燥濕健脾、散寒解表,獨活、麻黃、羌活可散寒解表、祛風濕,桂枝可散寒解表、祛風濕、溫通血脈,甘草調和諸藥。上述藥物共同起到燥濕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薏苡仁、獨活、羌活有抗炎鎮痛的功效[14-16];防風的抗炎作用顯著,且可不依賴腎上腺,抑制5-羥色胺的產生[17];麻黃有免疫抑制作用[18]。薏苡仁湯加味聯合來氟米特、甲氨蝶呤治療RA可協同作用,增強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中醫癥狀體征總分及ESR、CRP、RF的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1.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薏苡仁湯加味較安全。
綜上所述,薏苡仁湯加味聯合甲氨蝶呤、來氟米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果顯著,可快速改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改善癥狀,控制病情,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