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人民醫院,廣東 湛江 524059
COPD是臨床一種進行性氣道阻塞,以患者氣道炎癥為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其屬于慢性病,對人體肺部破壞性較大,患者因細菌、病毒感染等致氣道阻塞,加之肺泡彈性逐漸減退,造成肺部通氣障礙,導致機體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進而引發呼吸衰竭[1]。臨床認為COPD并呼吸衰竭者,兩種疾病合并可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加重機體缺氧情況、肺功能損害,患者臨床死亡率較高[2]。目前臨床尚未有特效藥可治療,多通過對癥治療來緩解患者癥狀,但療效有限。中醫在慢性疾病治療上具有獨特優勢,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至2018年 7月我院收治的62例COPD并呼吸衰竭者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組,對照組共30例,男17例,女13例;病程5~17年,平均(10.9±1.5)年;患者年齡51~76歲,平均(63.7±3.5)歲。觀察組共32例,男18例,女14例;病程6~17年,平均(10.9±1.8)年;患者年齡52~78歲,平均(63.9±3.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
1.2 診斷標準 中醫辨證分型[3]:痰熱郁肺證:肺脹、喘息、咳嗽,痰黃且黏膩難咳、便干、身熱等,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或浮滑數;西醫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4]中有關COPD、呼吸衰竭臨床表現。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無用藥禁忌癥,未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排除標準:患者存在惡性腫瘤、活動性結核,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合并免疫性疾病、支氣管哮喘、氣胸等。
1.4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西醫治療,患者確診后送ICU,立即給予吸氧或機械通氣、抗感染(根據病菌培養、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性抗菌藥),化痰止咳(氨溴索靜脈滴注,30 mg/次、3次/d)、解痙平喘(氨茶堿靜脈滴注,0.25 g/次、1次/d)、維持水電解平衡、營養支持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治療。藥物組成:魚腥草 20 g,半夏、桑白皮、陳皮各10 g,梔子、浙貝母、茯苓、瓜蔞子各15 g,黃芩 12 g,炙甘草、杏仁各6 g,黃連 5 g。氣虛者加黃芪、白術各15 g;陰虛者加麥冬 10 g,沙參15 g,陽虛者加附子 5 g,白術 15 g,白芍10 g。清水浸泡文火煎煮,取汁300 mL,每日早晚服用,每日1劑。兩組治療時間均為1周。
1.5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肺功能、呼吸功能治療前后指標水平變化,比較兩組中醫癥候評分差異、治療效果。呼吸功能、肺功能觀察:耗氧量(VO2)、用力肺活量(FVC)、碳生成量(VCO2)及1秒用力呼氣容積(FVE1);中醫證候評分參照[5]《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根據主癥(喘息、咳痰、咳嗽)、次癥(身熱、便干、痰黃)嚴重程度計分,其中主癥計0、2、4、6分,次癥計0、1、2、3分,分數越低癥狀改善越好。
1.6 療效判定 患者主癥幾乎消失,其他癥狀改善,相關指標恢復正?;蜈呌谡轱@效;癥狀明顯緩解,相關指標好轉,肺啰音減少為改善;癥狀、相關指標無明顯好轉或加重為無效[6]??傆行?(顯效+改善)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FVE1、FVC、VCO2、VO2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FVE1、FVC、VCO2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VO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組別例數 FVE1 /L VO2/mmHg FVC/L VCO2/mmHg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01.2±0.21.5±0.389.2±6.568.2±6.41.4±0.22.2±0.558.3±8.478.6±9.8觀察組321.2±0.11.9±0.4?89.7±6.360.4±5.3?1.4±0.32.6±0.4?58.9±8.587.2±9.3?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8%,高于對照組的83.3%(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COPD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臨床認為與炎癥反應、氧化應激等多個環節有關,患者因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臨床多表現為呼吸困難、神志異常、循環衰竭等,尤其對于合并呼吸衰竭者,氣流受限加重,通氣不足、肺內氣體排出延緩,導致機體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進而引發酸中毒,若不及時治療改善患者通氣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如何有效治療是臨床棘手問題,目前西醫多利用抗生素、支氣管擴張劑、氧療等來改善患者肺通氣,糾正機體缺氧,控制病情發展,從而挽救生命。
COPD歸屬于中醫學肺脹、喘證等范疇,病機特點本虛標實、虛實交雜,其中標實為痰、熱、瘀,因此臨床治療以宣肺平喘、清熱解毒、理氣化痰為主[8]。本研究方藥中桑白皮起化痰止咳、清熱平喘之效,黃芩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可清上焦濕熱,是肺部疾病治療良藥。半夏、陳皮配伍可發揮消痞散結、祛濕化痰、理氣健脾之功,加上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魚腥草、杏仁,以及益氣和中的甘草,諸藥合用能對因治療,與西醫聯合治療能起到協同作用,從多途徑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癥狀改善[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提高治療效果。西醫通過對癥治療雖然能減輕氣道反應控制病情,改善患者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病情,但其治標不治本,患者后期仍可能復發[10-11]?,F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芩有抗炎、抗菌、免疫調節等作用;半夏中麻黃堿可促支氣管擴張、緩解呼吸道痙攣;而杏仁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鎮咳平喘的效果;甘草能改善血液循環、解痙、降低肺動脈壓作用[12-15]。
綜上所述,對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較好,能明顯改善患者肺、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