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定
秋天,本是萬物蕭瑟的季節。但東莞植物園,仍是一片枝繁葉茂、鳥語花香的景象。秋風只是豐富了這里的色彩,讓游人在移步換景間,感受到更美的風景。2018年4月, 11個專類園建成并對外開放后,東莞植物園游覽面積擴大到2000多畝,植物品類增加到3000多種,分別是原來的5倍和3倍。國慶期間,這里單日最高游客量超過3萬人次,成為東莞新的“網紅”地。
東莞植物園受到市民青睞,是該市國家園林城市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果的一個縮影。2008年,東莞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10年來,東莞建設國家園林城市的步伐絲毫沒有停歇,2010年、2014年,又兩次順利通過復查。近年來,東莞市委、市政府把鞏固國家園林城市創建成果作為打造“國際制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的重要抓手之一,持續加大城市綠化美化力度,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近年來,東莞市高度重視城市品質提升工作。市政府把全市園林綠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其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該市園林綠化建設資金共64.81億元,園林綠化管養維護資金共11.16億元。
在大量的經費投入下,東莞綠化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三年來,東莞市區城市綠地總量逐年提高,城市建成區的主要綠化指標穩步上升。根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結合綠地系統規劃分析的現狀數據,東莞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為34.73%、38.84%和17.56平方米。
2014年以來,東莞建成區配套建設和升級改造了東莞大道、松山湖大道、東城中路、翠峰路等城市道路。道路綠化建設除嚴格執行相關設計規范外,還探索出道路密度增大與生態保護的調和點,規定道路綠化必須采用多品種、多層次、多花色的生態模式建設。

與此同時,各鎮街以城市管理“三個一”工程、城市品質三年提升、美麗幸福村居建設、森林小鎮建設、小山小湖社區公園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建設等為抓手,建設和升級改造一批公園。
經過多年建設,東莞市區“一心、兩肺、一環、三帶”的綠地布局日益豐富,“一半山水一半城,城市就在山水間”的城市特色逐步形成,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在增加量的基礎上,實現了質的飛躍,規模和效益日趨明顯,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強調規劃和制度建設是東莞國家園林城市建設的重要經驗之一,這些好的做法在繼續發揮作用并得到進一步的完善。目前,結合《東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修編工作,市城管局正組織編制《東莞市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2016-2035)》。該規劃已于今年6月通過專家評審會評審,目前正在修改并準備按程序上報。
與此同時,該市還制定了《東莞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送審稿)》,并于2018年5月報送廣東省環保廳、廣東省發改委。該送審稿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識別了該市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和生態環境極敏感區。東莞市生態保護紅線將集中分布在大嶺山、銀瓶山、大屏嶂林場、樟木頭林場等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重要區域和生物多樣性富集的山體林區。東莞市政府于2017年印發實施經修訂的《東莞市城市綠化管理辦法》《東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等,頒布了《東莞市綠道管理辦法》。《東莞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和《東莞市公園管理條例》已納入2019年、2020年立法計劃。
伴隨著制度的建立,東莞園林綠化科研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目前,東莞植物園收集各類植物3000多種,開展應用研究項目兩個,選育了一批適合在華南地區種植的鄉土植物,已在園區內試驗。2014年至今,全市共發布病蟲害預警信息20期。三年來,共舉辦東莞生態節約型園林城市建設研討會、可持續園林及園林生態修復專題講壇等10多次研討會和科普活動。
今年以來,為適應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東莞市城管部門突出抓好“一二五”工作,即建立健全一個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重點破解固廢處理、違建治理兩大難題,努力提升城市亮化、廁所革命、城市綠脈提升、城市道路及附屬設施升級、東莞植物園二期推進等五大工程。這將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東莞國家園林城市的品質。
在推進“城市亮化”工程中,東莞將開展中心廣場及周邊道路燈光工程、東莞大道等市直管道路燈光工程、中心城區市政燈光視覺提升工程、橋梁翻新與燈光夜景亮化工程等系列項目,打造具有東莞市特色的夜景景觀帶。在推進“廁所革命”工程上,全市今年啟動新建或改造至少10%的公共廁所。
同時,大力推進城市綠脈提升工程。啟動東莞大道景觀提升、中心廣場區域景觀優化提升等工程項目,推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各項前期工作,計劃2018年啟動創建工作,力爭2020年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并迎接住建部驗收。
此外,實施城市道路升級改造及附屬設施提升工程;推進東莞植物園二期工程建設。目前,東莞正抓緊開展植物園二期建設的設計規劃及立項等前期工作,進一步完善園內設施和交通配套,把東莞植物園打造為“國內一流”植物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