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墉

在珠海宜居城市的建設背景下,亟需對中心城區公共設施進行完善,本次研究通過中心城區舊工業用地轉型的契機,摸清舊工業用地現狀,探討舊工業用地用于補充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的策略,解決中心城區公共設施難以落地的問題。
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城市建設更加注重環境的提升和城市內涵的體現。城市發展轉向城市更新,通過盤活存量土地,對空間資源進行可持續利用。中心城區是珠海市城市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圍繞城市更新的各項宜居工作都在快速穩步推進。然而,中心城區的舊工業廠房較多,在舊工業廠房更新過程中,歷史問題錯綜復雜,產權糾紛日益增多,城市更新面臨巨大的時間、經濟和社會成本。如何利用土地增值收益的分享解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配套的資金來源和用地來源,同時又平衡土地權利人利益,成為城市發展和更新過程中的核心問題。
目前,珠海市已編制完成《珠海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13-2020)》,對更新單元內的設施配套提出指引。就中心城區而言,舊工業用地用于補充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的方法和途徑需進一步細化。為促進中心城區舊工業用地的轉型、解決中心城區設施用地不足的問題并得以實施,開展本次策略研究。
通過對中心城區現有舊工業用地現狀情況開展詳細調查,充分了解舊工業用地的開發建設情況、周邊設施配套情況和企業轉型升級的意愿等,并結合相關規劃,明確舊工業用地現狀范圍。通過舊工業用地梳理,納入本次規劃范圍的舊工業用地更新規模為506.22公頃。其中工業區(集中成片、同屬一個工業區管理的工業用地集聚區)215.07公頃,占總舊工業用地的42.48%;村屬工業區(屬于村集體用地的工業)107.46公頃,占總舊工業用地的21.23%;零散工業(工業區和村屬工業區以外的其它工業用地)183.69公頃,占總舊工業用地的36.29%。
總體來看,現狀舊工業用地主要存在諸多問題,亟需通過城市更新進行產業轉型和環境改善,滿足未來中心城區的發展需要。主要有以下問題:建筑質量懸殊較大,臨時建筑、簡易廠房與永久建筑共存,低層與高層共存;環境品質參差不齊,園區管理較為完善、道路寬敞的工業區與各自為政、道路狹窄、環境臟亂差、有污染的村屬和零散工業形成鮮明對比;產業類型較為低端:存在污染環境、生產效益低的傳統產業;設施配套不夠完善,道路等級低、不通暢和消防隱患等問題。
中心城區舊工業區轉型更新應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要求,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和新增居住用地,落實設施配套,主導發展高端服務業和新型產業。綜合考慮區域產業空間關系協調、城市功能結構完善、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交通基礎設施以及環境約束等因素,結合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區“一帶、兩軸、七心、五組團”的空間功能結構,確定中心城區舊工業區轉型的空間格局為“一帶、一軸、四心、五片”。
以格力工業小鎮、前山商貿物流中心為帶動,以綜合整治為主,融合功能改變、加建擴建、局部拆建等方式“騰籠換鳥”,建設高品質創新載體,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與生產密切相關的研發、孵化、試驗、創意、無污染生產等創新型產業。
吉大旅游服務中心以酒店、會議會展、商業、文化服務為轉型方向,加強與港澳的現代服務業合作,打造多功能的城市綜合服務中心,提升城市旅游服務品味。九洲商貿中心重點轉型方向為商業、辦公、旅游服務,打造集酒店、辦公樓、購物中心、會議中心、會展中心、酒店式公寓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集群。香洲北研發中心重點轉型方向為研發設計、商務辦公,結合現有產業基礎,促進產業鏈向高端發展,引導工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研發設計和創新孵化、高端產業總部轉變。南屏文創中心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借鑒和依托V12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珠海文化創意產業高地。
界沖片重點轉型方向為高端制造和高端物流,依托前山商貿物流中心,結合現有產業基礎,繼續提升和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小家電、智能電網等高端制造產業。三溪片重點轉型方向為物流總部經濟、文化創意,依托前山商貿物流中心,融合“互聯網+”理念,大力發展電商總部基地;打造蘇曼殊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上沖片重點轉型方向為旅游服務、商貿,依托鳳凰山旅游小鎮和富力足球產業項目,結合舊村改造,發展旅游服務配套。前山片重點轉型方向為創新型產業、文化創意,鼓勵現有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以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加工制造、營銷管理和技術服務為主體的都市工業,融合創意設計,發展手辦等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拱北片重點轉型方向為商業、商貿、餐飲、娛樂服務,引入新商業模式,通過舊工業轉型強化口岸地區商業中心功能。
(1)現實困境
根據《珠海市城市更新管理辦法》,更新單元內用于補公的獨立用地應不小于3000平方米且不小于拆除范圍用地面積的15%。由于目前大部分更新項目為小地塊更新,導致補公用地不足,僅進行廣場、綠地、公交首末站等設施的補充。
(2)解決思路
主要的解決思路是推行以片區統籌為基礎的單元更新,減少“單打獨斗”的小地塊更新,這是本次規劃策略的中心思想。以石花西一個更新單元為例,該地塊屬于拆建類更新單元,更新單元面積40.22ha,按15%的補公要求,補公面積為6.03ha,可以滿足部分設施的面積需求。參照深圳經驗,嚴格按照劃定的更新單元推進改造,盡可能集中補公用地,保障設施規模(深圳市通過法定圖則確定更新地區需補設施類型及用地規模,進行集中預留,并在后期更新規劃中進行落實)。
(1)政府主導,政府建設
對于舊工業用地需要補充設施較多的片區,采用政府逐步回收、逐年提供的方式。
(2)企業主導,政府引導,政府鼓勵
單個企業或產權人設立開發協會進行更新,以產權人為主導,共同出資建設,土地整理后騰出用地用于建設公共設施,政府給予政策優惠和鼓勵措施。該模式與BOT模式有所類似。政府對這一基礎設施有監督權,調控權,特許期滿,簽約方的私人企業將該基礎設施無償或有償移交給政府部門。
(3)政企聯合,共同建設
實行政企聯合模式實施改造,界定政府和企業的職責范圍,促進開發效率。該模式與PPP模式有所類似。與BOT相比,PPP的主要特點是:政府對項目中后期建設管理運營過程參與更深,企業對項目前期科研、立項等階段參與更深。政府和企業都是全程參與,雙方合作的時間更長,信息也更對稱。
(1)資金保障
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舊工業用地升級及公共設施建設;補公用地和補公基金相結合,推行補公方式多樣化。
(2)政策保障
對于提供公共設施的更新改造,可享受政策優惠:捆綁政策,具有公益性貢獻的允許提高容積率和異地轉移。補償政策,可采取貨幣補償、房屋產權置換的方式實行用地征收。淘汰政策,建立產業準入機制,以及劣勢產業退出機制。
(3)安全保障
推行棕地治理,清理毒地;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土地評價、污染治理等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