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求進”,是當下中國的“工作總基調”。這一工作總基調,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也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極為重視“穩中求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種場合頻繁談及這一詞匯,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分量極重的會議,更是屢次關注這一話題。早在2014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談到:“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進的重點是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要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預期和新的動力。”在此之后,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又對“穩”與“進”之間的關系作了進一步闡釋:“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2017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再一次強調:“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是強力維穩、機械求穩,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為,恰到好處,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時機,把握好度。”可以看到,這些重要論斷對“穩”和“進”的內涵及相互之間關系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論述。
“穩中求進”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發展的辯證思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需要不斷解放思想,大膽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但改革創新不能脫離實際,不能超越發展階段,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否則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要想如期完成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既要有“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的耐心和恒心,又要有“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熱情和闖勁,這正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要求。堅持穩中求進,才能既尊重歷史發展規律,筑牢基礎、穩扎穩打;又搶抓歷史機遇,重點突破、銳意進取,確保各項改革發展任務圓滿完成。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做好經濟工作至關重要。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面對國內外環境和形勢的變化,“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具有了新的時代特征與深刻內涵。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做好全年經濟工作,要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中求進、突出主線、守住底線、把握好度,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要通過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要細化“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落實舉措,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穩需求,堅持結構性去杠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化解風險,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宏觀政策要立足于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質的提升,更加注重激發市場活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
可以看到,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央的方針是穩字當頭,主動應變。“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只有堅持正確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本期特別策劃,我們約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學理層面深入解讀、闡釋“穩中求進”的理論邏輯與現實意義,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