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七
年后市場行情不錯,大家對投資理財的熱情持續高漲。有一個朋友問我,她兩年前買的某只消費股終于漲了,現在盈利30%以上,要不要賣掉?她還看好一只基金,要不要投?
在她提出一連串問題后,我順口問了一句:“這只股票你買了多少錢?”她回答:“5000多元吧。”我對她說:“你這么一個工作忙得不行、一個月賺2萬元的人,還為了這5000糾結啥?多賺錢點才是關鍵。”
當然,不是說不用關心投資。我的意思是,對于大多數朋友來說,與其天天糾結1萬元錢買什么理財產品,不如先老老實實存下10萬元本金。
還是以這個朋友為例,收入也不算少,按理說小日子應該過得不差。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去年她算不清楚自己信用卡還款向我求助,我幫她梳理時才發現,一直以來她都靠各張信用卡和花唄之間的騰挪來周轉資金,過著拆東墻補西墻的日子。造成這一窘況,皆因消費習慣是個大問題。
說起來,作為朋友,記賬、儲蓄的好處,我經常對她說,她自然也是知道的。但她依然犯下了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按她自己的話說,現在的消費都用信用卡,出入都在手機上,沒有了真金白銀的交易,好像花的都不是自己的錢,等該還錢了才覺得驚嚇。然而,好了傷疤忘了疼,到了下個月,一樣買一樣花,一樣都沒落下。
之前,我做過一個小調查,有個數據很有趣,就是發現擁有“第一桶金”的調查對象中,80%以上的人,第一個10萬元靠的是看起來最“老土”的儲蓄。
像我這個朋友對自己的賬務不敏感,對消費又不節制,自然理不好財。我勸她,定個小目標,先存10萬元,最實在。方法也不難,做好這3件事,不出半年就能把財務狀況理清楚。
第一,巧用電子賬單。其實現在微信和支付寶,都有電子賬單功能,每個月的支出、分類都清清楚楚,方便了那些不愿意主動記賬的人。
如果你的消費渠道太分散,也不適合利用電子賬單,那么我建議,把主要的支出都集中在一個渠道上,這樣每月只需要復盤一個電子賬單。
第二,給賬戶做減法。光記賬還不行,理清個人賬務的第二步,就是給自己的賬戶做減法。像我這個朋友,我就建議她還清債務后,只保留1張常用信用卡。對于花唄,如果不能關停,就把額度降到最低。
限制自己透支的渠道和額度,是有效減少沖動消費的最佳方法。
第三,10/50定律。記賬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改善財務狀況。這里分享一個“10/50定律”:存下每月收入的10%,以及獎金等意外收入的50%,作為儲蓄資金。如果有負債且數額較大,你又想要快點還清,那就自己節儉一點,可以稍微修改一下這個法則,拿出月收入的10%~30%來還款。
這樣的儲蓄/還款法則,負擔不重,積少成多,對于理財入門型選手,夠用了。最后,對負債消費這件事,再多說兩句。很多人都對解決債務問題很迷茫,說到具體解決方法,給大家兩個實在的小建議。
建議一:改變默認支付順序。很多人都把花唄或信用卡設置為默認扣款項,這只能不斷加重你的債務。如果已有比較大的信用卡負債問題,請你在“扣款順序”里,把花唄或信用卡的位置挪到最后,把儲蓄卡或余額寶變成首要付款方式。我們做過親測和調查,當你要動用儲蓄卡里的錢來消費時,對錢的敏感度又會重新回到你身上,不妨試試。
建議二:支出存款平衡法。這個方法,就是每次你使用信用卡做一筆大額消費時,就在余額寶里存一筆等額現金,以此保證你在還款日能拿出足夠的錢來還款,也會逼著你重新思考負債消費這件事。
不是一味節省,但錢也要花得值得。在你花著下個月的錢“買買買”的時候,不妨換一個角度,不要再用“得到什么”來衡量消費,而是用“損失什么”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