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璠
今年6月是全國第18個“安全生產月”,不久前的2019年4月15日則是我國第4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最近我參加了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國防科工局聯合舉辦的2019年“媒體核電行”活動,在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的秦山核電基地,通過一天的走訪,我和同行們對核電、核安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公眾溝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核電是國之重器,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核電發展的生命線。世界核運營者協會(WANO)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核電機組的運行指標中80%以上優于世界中值,70%以上指標處于國際先進值區間,且呈持續提升趨勢。來看看我這次“走進”的目前我國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品種最豐富、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秦山核電基地的“表現”吧。截至目前,秦山核電基地已安全運行118堆年,累計安全發電超過5500億千瓦時。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秦山核電基地逐步形成了安全環保、自主創新、群堆管理、人才搖籃、文化引領、對外服務、公眾溝通、企地共融的秦山特色。
為何在做到安全環保的同時,還要注意做好公眾溝通?因為當前的核能行業仍存在一定的社會意見分歧,仍有不少公眾因對核能不了解而產生畏懼恐慌的心理,所以很有必要通過科普宣傳、信息公開等方式,積極地與公眾進行“溝通”。
在這方面,浙江省海鹽縣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比如成立了浙江省唯一一個服務核電產業的專業機構,也算是“特色”部門,即核電產業發展服務局,它的主要職能之一便是加強核電聯系溝通。秦山核電站在將核安全文化深入淺出地表達給受眾這方面也是花費了不少心思,他們曾借鑒“最強大腦”等真人秀節目形式,創辦了“最強巡檢”節目,真實展現了核電站巡檢現場,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

本刊記者與秦山核電站黨群工作處副處長李旭寧(左)在模擬機房。
也有業內人士在這次采訪中提出,當前公眾溝通仍存難點,比如怎樣做到講解既專業準確又能讓公眾“聽懂”,以及如何長期堅持溝通。我覺得突破難題的關鍵是要將公眾看作是參與主體,而并非僅僅是科普、溝通的對象。在核電科技館,我看到這樣一個理念的表述:發展核電,不僅是大國重器,更是強國重器。核電建設投資大、技術含量高、涉及產業多,對地方經濟發展可以帶來乘方的效應,而發展核電的最終目的無疑是要為公眾謀福利。如果我們的“公眾溝通”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公眾對于發展核電的獲得感是不是會更強了呢?
我是一名初中男孩的家長,對于校門口的煙草店這篇文章印象最深。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未成年人控煙問題,為他們創造一個無煙環境,讓他們可以更健康地成長。
——山東濟南 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