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涂色書《秘密花園》廣受追捧,減壓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在網絡爆紅,上海連續兩屆舉辦“減壓展”“指壓板”“尖叫雞”在電商平臺銷量激增,寵物經濟盛行,健身產業呈現爆炸式增長,說走就走的旅行屢見不鮮……為減壓埋單,成為了現代人宣泄壓力的有效途徑。
現代社會的壓力來源很復雜,一方面是每個個體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切實壓力,另一方面是商家、輿論環境渲染出的無中生有的焦慮。比如,販賣知識焦慮的自媒體、迎合消費者心理制造焦慮的廣告商等。
加入到減壓的隊伍中的人越多,減壓經濟市場就越大,商機也就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商家用概念誘導消費、制造消費,讓本來可能覺得壓力不大的職場白領被動進入壓力環境。減壓經濟,與其說在安撫壓力,不如說在制造壓力,通過廣告的方式說教,將所謂的壓力訓練成消費動機。
消費是每個人的權利,多元化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也是一個正常社會的應有形態。選擇減壓經濟本身并無對錯,在面對商家的情緒誘導時,還要提醒奮斗在職場的人們,別被焦慮綁架,慎重考慮、理性消費,避免從眾成為商家所營造壓力“擬態環境”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