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
改革即博弈。近幾年,《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持續調整,不啻為職業資格考試領域的重要改革。如果將其視為博弈,也是國家與違規考核鑒定機構的博弈,與職業資格證書亂發濫用的博弈。毫無疑問,持續調整的出發點是正確的,是降低就業門檻、增進創業活力的舉措。
在《職業資格目錄》的調整過程中,既有效實現了既定目標,又產生了一定缺漏,缺漏所在,或多或少會帶來相應的影響:
一是部分職業資格的取消有悖于社會分工細化。《職業資格目錄》中取消、精簡或合并的,很多屬于技術含量不高、萎縮趨向消失的工種,卻也不乏技術含量較高、從業人數較多的工種,后一類群體受到的沖擊更大。雖然職業種類有增有減,但到目前為止,社會分工仍處于不斷細化的進程中,分工細化對從業者提出專業性要求,即使專業門檻有高有低。《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作為職業劃分、分工界定的“指揮棒”,如果在某些職業上存在漏掛或粗分,會對相關技能要求較高的崗位及其所在行業產生后續不利影響,甚至在個別行業出現“行業需求約等于國家考不考”的尷尬。
二是部分職業資格被移除《目錄》職工的待遇蒙受損失。對取消許可和認定的職業資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給出指導性意見,即原取得的資格可以作為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的憑證,原有資格仍可以作為聘任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的依據。由于不能確定該意見的法律約束力,實踐中,難免有用工單位為降低用工成本,直接或變相壓低此類職工待遇,尤其是年齡偏大者,若無能力繼續考取新《目錄》中的職業資格,隨時間推移,其保持、提升待遇的可能性降低。
《職業資格目錄》調整后的拾缺補漏,可以在4個方面做出努力和嘗試:
首先是健全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現行《目錄》不會一成不變,未來如有調整,應充分調研、審慎評估、科學論證,廣泛聽取系統、行業乃至企業、職工意見,既以精簡、科學、規范為原則,也要結合實際,對重點發展領域、用工短缺板塊、影響人數較多的工種予以適當的重新核定;在技能人才評價方面,應健全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行業企業工種崗位規范、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等技能人才評價標準體系,尤應關照受調整影響工種的評價標準和規范;應加強對各級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和第三方評價機構的監督和管理,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其次是開展技能人才多元化評價,彌補《職業資格目錄》的缺漏。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應依據市場和自身需要妥善開展能力水平評價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目錄》細化不足的狀況,實現查缺補漏。當然,這類評價要符合有關規定,更要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基礎上展開,既要體現權威性,又不能突破邊界。
再次是工會要主動作為,積極拓展工作空間。作為職工的“娘家人”,工會自然要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為職工提升職業資格創造條件。各級工會要向社會和用工單位宣傳、解釋原有職業資格的有效性,協調用工單位與職工的有關分歧;積極為繼續考證職工提供相關專業培訓;給予職工考證以政策傾斜;通過各類技能大賽并擴寬賽項,為技能型職工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彌補某些工種無法考證的缺憾。
最后是職工主體應自覺維護自身職業資格權益,努力提升職業資格水平。已考取職業資格證的職工要自覺維護自身合理合法權益,如遭遇不公平待遇,必要時可向有關方面尋求幫助;原職業資格無法繼續晉級和尚未納入《目錄》的職工,如有條件,要勇敢挑戰自我,積極向鄰近工種尋求突破。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革新,各個職業對從業者的要求也一直在變化,唯有努力奮斗,方能緊跟時代和技術的腳步,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