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不少朋友都熱衷于打卡,學個英語要在朋友圈里曬“已堅持背單詞X天”,還不忘加一句“自律的人最可怕”;有的朋友喜歡打卡分享心靈雞湯,一天一條,“假雞湯”偶爾會遭到質疑,便簡單用一句“不管準不準,先Mark再說” 。一笑帶過,第二天繼續;還有一個女性朋友最為可笑,加入了所謂的減肥監督群,每天在群里減肥打卡,一個月下來不但一斤沒減,還胖了5斤,她還很驕傲,跟我說一個月的堅持打卡,是她人生中堅持得最久的一件事。
為什么大家都這么熱衷于打卡呢?是在炫耀自己的堅持,還是真的渴求一種監督的力量?作為一個被迫監督的人,我特別想說:“我很忙,沒工夫監督你。”? 張奧
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從你身邊朋友的這些打卡習慣來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想借助外界力量監督自己自律的生活,并從中歷練成長。但是自律和成長哪那么簡單?所謂的成長必然要經歷痛苦的蛻變,就像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樣,要想眾人彎腰嗅之,必要經歷寒冬的磨煉。
自律做不到的事情依靠外界的他律做補充,如此說來,打卡似乎有科學依據。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越熱鬧的自律反而越容易半途折戟。所謂的抱團成長,看似是大家互相監督,實則更容易出現的是抱團放棄,甚至把這種放棄看作是一次理性的集體狂歡。
心理學家曾在2009年做過一項實驗:讓163名志愿者進行相關測試后,分別寫下自己的目標,寫完后一半人保密,另一半人則需要當眾宣讀。接下來心理學家給所有測試者45分鐘的時間進行目標落實。最終的實驗結果表明:對目標保密的人大多認為45分鐘并不足夠,自己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努力來實現目標,公開宣布目標的人則平均33分鐘就選擇了放棄,其中不少人還認為自己已經無限接近目標了。
當一個人將自己的目標公開時,就很容易將“說到”誤認為“做到”,很直觀的心理誤區就是,在他們眼里說了就是做了!
熱衷打卡還源于一種心理動因。身邊人的“點贊評論”會讓自己感覺像是被刮目相看了,于是產生自己很優秀的錯覺。實際上這更多的是自我陶醉,一種讓自己降低實踐力的虛假自信,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錯把開始當結束。
著名社會學研究者Derek Sivers曾在TED的演講中說道:當一個人有了目標后,第一件事就是學會閉嘴。
最近,哈佛近一半新生是富二代的新聞成為微博上的熱議話題,占據主流的評論觀點是“龍生龍、鳳生鳳”,有人引申說這是一個強者恒強的、寒門難出貴子的時代。但我比較關注的是哈佛新生壓力源的數據,通過分析數據發現,很大一部分哈佛新生根本不玩社交網站,壓力全部來自于自我期望。
真正優秀的人,往往都是優秀得不動聲色。他們不會通過每天熱衷于打卡來告訴眾人自己的目標,不會通過表演來建構自我身份,更不會期待通過他人的監督來獲得目標已完成的假象滿足。
《21世紀商業評論》的發行人吳伯凡說:“有的人熱衷于囤積知識而遲遲不愿意去做,就是為了讓自己停留在舒適區。因為學習是一個打破已有認知并重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不堪,再進入學習區面對殘酷的反饋。”
回到自律這件事情上,之所以選擇打卡,實則是想改善當前現狀,重構理想中的生活狀態,它如同學習一樣,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越是痛苦就越不想走出當前的舒適區,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勇氣改變。自律這條路上永遠不缺少立Flag的人,自律永遠都是一個人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