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宏
大吃大喝是假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嘴上一時爽,困難給胃腸。尤其是很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腸道,要默默完成大量的收尾工作。
腸道的功能遠不止消化人們吃進去的食物,還有一些“副業”,比如腸道中的微生物種群對人的身心健康會產生重要影響。科學家正在研究,是否可以通過改善腸道健康來加強免疫系統的功能,以及幫助治療精神疾病。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腸道是一個比較邊緣化的器官,不但連“五臟”這種副高級職稱都沒評上,成天干的還是臟活累活。
腸道遠比人們認為的重要得多,也更加“聰明”,比如腸道內有數百萬神經元,在人體內只有擁有“正高級職稱”的大腦在這方面才能和腸道相比。
與身體其他器官不同的是,腸道甚至不用聽大腦指揮,自己就能獨立運作。腸道神經系統就是其獨立的“大腦”,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分支,專門負責腸胃活動。腸道神經系統通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進行交流。
擁有獨立于大腦的活動能力,因此腸道呈現出“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特點。除了干好消化吸收的本職工作外,也做一些“兼職”,鬧些小情緒。而腸道的情緒會影響到整個人的心理狀態。
不少人出門在外時會突然感到腸道不適,當下腹的陣痛來襲,這時即使眼前有一個錢包,也顧不上多瞧一眼,去洗手間要緊。在短短幾分鐘內,焦慮、悲痛、悔恨乃至妒忌等多種負面情緒集中涌出,仿佛腸道里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
這種突發情況讓人抓狂,但實際上腸道對人情緒的影響比這廣泛得多。人的情緒與腸道健康有關聯。人體超過80%的血清素產生于消化道。感到精神壓力過大的話,我們的血清素水平會降低,而血清素水平會影響人的情緒,過低就會加劇焦慮,降低我們的幸福感——這與每天的生活密切相關。
菌落大本營的威力
我們的腸道中生活著數萬億的微生物,那里是菌落的大本營。腸道對一個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它是人體內部的生態系統,可以影響人們的健康,包括體重以及免疫力等。腸道中的多元微生物對人體的消化、代謝、免疫和營養供給等,都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愛爾蘭考克大學附屬醫院的泰德·迪南教授發現,抑郁癥患者體內的菌落多元程度明顯比健康人低。一些生活方式,比如飲食中纖維素含量低,會增加抑郁的風險,這可能說明腸道菌落跟腦神經病癥有關。因此改變抑郁癥患者腸道寄生菌落,可能有助于患者的心理康復。
這種關聯至少已經在動物實驗中得到了驗證。一群實驗室小鼠接受了糞便微生物移植手術,重建腸道菌群后,它們對自己最愛的糖水竟然視而不見。它們腸道里移植的是抑郁癥患者的糞便。而且,這些小鼠手術后表現出抑郁癥患者的許多行為特征,包括快感缺乏等。
腸道菌落還和其他疾病有關。微生物學家麥茲馬尼亞教授發現,帕金森病患者的腸道菌落跟健康人“差別顯著”。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腦細胞死亡,逐漸失去對肌肉的控制能力,典型癥狀之一是顫抖,比如之前的“拳王”阿里就在年老后深受這種疾病的困擾。研究發現,把健康人和帕金森患者的腸道菌落分別移植到有帕金森癥基因的動物體內,發現后者的癥狀遠比前者嚴重。試驗結果表明,“恰當”的微生物會激活帕金森癥基因,導致發病。
通過對這些疾病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和人們情緒之間有確定的聯系,這種聯系也為心理疾病的預防和診治開辟了一片新天地。至于哪些菌類能夠改變腸道菌群狀況,從而改變人們的性格傾向,或改變對環境、對事物的反應等,還需要更廣泛深入的研究。
“食療”心情
有人會在心情抑郁的時候選擇吃東西,從腸道的角度看,這是有道理的,畢竟處理這一事務的器官能夠通過特定菌落調節情緒。而在確定具體菌落的效果前,人們對腸道施加影響的手段也是通過粗放型“食療”來完成的。
腸道食療很流行,這從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寫著有“益生菌”成分的酸奶就能看出。但是,有研究發現,家用傳統方法制造的發酵食品中含有廣泛的有益細菌,而商店里出售的用商業方法生產的發酵食品,其效果要差一些。這是因為商店出售的產品在發酵后需要滅菌消毒,以保證食品安全以延長其貨架壽命,但結果卻是殺死了有益的細菌。
因此,如果希望食用發酵食品來改善腸道健康,最好在家里使用傳統烹飪,如此可獲得更多有益的健康細菌。
保持健康和均衡的飲食,攝取多種不同的纖維,就能維持腸道微生物多樣化。好的飲食纖維包括全麥早餐谷物、水果、蔬菜、豆類和堅果等。
如果這些食物中遇到不喜歡的,也不必勉強,因為那樣會在調節心情方面起到南轅北轍的效果。研究表明,吃錯食物會更加影響心情,如果吃了自己不喜歡的某種食品,腸胃可能會出現一些癥狀。
此外,如果已經有腸道問題,最好不要喝酒或咖啡因飲料以及吃辛辣食物,因為這些都可能使癥狀更加惡化。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