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萍
[關? 鍵? 詞]魯智深;《水滸傳》;人物塑造藝術;文化傳承;人物形象
長期以來,很多人對將《水滸傳》列入四大名著存有懷疑態度,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水滸傳》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獨具一格,尤其是施耐庵對魯智深這個角色添加的人物缺陷,不僅使其形象更加豐滿,同時也更具時代特點,十分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此,文章基于《水滸傳》人物塑造藝術,以“花和尚”魯智深為例,詳細解析了《水滸傳》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特點,旨在給予相關《水滸傳》愛好者及研究人員一定可行的幫助和指導,最終促進《水滸傳》等優秀文化寶藏的傳承和發展。
一、基于粗獷勾勒手筆,突出人物性格的復雜特點
對于《水滸傳》來說,其在塑造人物時運用了大量的粗線條表達方式,即借助平實簡潔的敘事來展現人物性格,而正如金圣嘆所評,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將大落墨法的人物表現效果發揮到了極致,而這正是我們對“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故事情節記憶尤深的原因所在。同時,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作為一個群體,其有著相同的江湖形象,卻又獨具一格,擁有獨立的性格特點。以魯智深為例,作者既借助“身長八只,腰闊十圍”等語言側面烘托了魯智深的豪爽坦蕩,又借助“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不合心意便破口大罵”表述了魯智深的莽撞自傲,綜合起來便形成了一個十分復雜且多樣的人物形象,且其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具有很多缺點,這就使得讀者很容易對該人物有較深記憶,最終于人物語言中感悟屬于那個時代的江湖文化。
二、基于對比襯托藝術,襯托人物性格品質特性
對于大多數優秀小說來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并不只有正面塑造這一種表達方式,相反,借助旁人眼光或他人行為來對比襯托主人公形象,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烘托效果。而對于《水滸傳》來說,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有意在書中將魯智深與其他人物進行對比。例如,作者借助李逵的“不問軍官百姓,殺的尸橫遍野”襯托魯智深的粗中有細,利用李忠的“半天摸出二兩”烘托魯智深的疾惡如仇、扶危濟困,不僅十分明顯突出了魯智深的品性特點,同時也讓讀者更加貼近角色,能夠更加清楚地感受到:魯智深是一個真實的人,而并不是虛擬的角色。
三、基于環境渲染藝術,啟發讀者對人物形象的思考
在閱讀小說時,我們常說要結合小說的歷史環境來體會人物形象。同樣,在《水滸傳》中,施耐庵便很好地通過渲染環境來彰顯了梁山好漢的人物形象,借助了解人物所處環境,我們不僅能夠清楚理解魯智深說出“招安不濟事”以及宋江渴望招安的緣由,同時也能對魯智深疾惡如仇的品性有更深理解——深處亂世,官府不做主,便自己做主。此外,作者在采用環境渲染藝術時,并未借助直敘手法來進行表達,而是大量依托于人物語言來展示,這一方面使得人物對官府的痛恨更加凸顯,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大量環境介紹給情節節奏帶來的影響。
四、基于人物思想寄托,展示草莽英雄的文化心理
歸根結底,包括《水滸傳》在內的諸多英雄小說,其均旨在以粗獷的敘事手法來展示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光明。例如,在《水滸傳》中,作者便用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揭示了封建社會惡霸當道的殘酷現實,這一方面十分清晰地向讀者展示了魯智深的性格由來,另一方面也有效表述了在復雜封建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疾苦。但是,作者在描繪現實的同時也充分向我們展示了梁山“烏托邦”式的美好,二者對比,便足以突出元末明初社會環境的混亂特點,最終為讀者構建真實的歷史情境。此外,在《水滸傳》中,草莽英雄文化是整部小說的最大特點,而雖然不同的好漢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但其大多人心向善,渴望借助自己的力量來宣揚正義。正如梁山泊大旗上的“替天行道”一樣,作者用大量的手法烘托了草莽英雄的文化心理,不僅使讀者很容易接受,同時也讓讀者真正喜歡上角色,并愿意去了解角色。
綜上,本文基于《水滸傳》中的人物塑造藝術,以魯智深為例詳細分析了《水滸傳》中蘊含的文化藝術。其中,之所以《水滸傳》能夠經久不衰,一直被人們所傳承,不僅使因為其塑造了豐富多樣的人物形象,同時還與其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系。對此,我們需從魯智深等故事人物出發,深入體會施耐庵于《水滸傳》中寄托的豐富思想感情,并真正保留對草莽英雄的尊重和憧憬,對《水滸傳》的文化藝術進行傳承。
參考文獻:
[1]胡海燕.《水滸傳》中的人物塑造藝術分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9,39(5):66-68.
[2]歐陽遠萍.《水滸傳》的人物塑造藝術:以魯智深為例[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3):66-68+87.
[3]劉樹勝.人物塑造·小說評點·畫像題贊(下):談水滸人物的評價形式的多樣性[J].荊楚學刊,2018,19(3):43-52.
[4]吳雙.《水滸傳》人物塑造藝術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6(11):206-207.
作者單位:中寧縣長山頭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