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安岳石刻;文化;傳承;發展
安岳石刻“古、多、精、美”,具有“上承云岡、龍門,下啟大足”的重要地位,制作工藝延續至今,為安岳、四川、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一直以來,我縣把安岳石刻作為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不斷探索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為“安岳石刻”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安岳石刻的基本情況
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和北宋時期。安岳石刻規模宏大、技藝精湛,既有造型淳樸、線條粗獷的魏晉風格,又有體態豐腴、雍容華貴的唐代形象;既有宋代的工細華美,又有五代的小巧玲瓏;既有佛教故事,又有儒道思想;既是川中歷史發展和風土民情的實物見證和典型代表,也是中華文化自信、開放、包容與創造的象征。明清以后,安岳石刻的藝術形式進一步豐富,包括石窟寺摩崖造像、圓雕造像、建筑石刻、器具石刻等進一步發展,充分展現了安岳石刻藝術高超的技藝和鮮活的生命力。
目前我縣共有石刻文物保護點912處,造像10萬余尊。2008年6月,石雕(安岳石刻)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1月,安岳縣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石刻)之鄉”,2018年2月再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石刻)之鄉”。
二、文旅融合,安岳石刻保護傳承成效明顯
(一)制度護航,有法可依
作為安岳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工作。2005年,安岳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安岳縣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編制了《安岳石窟總體保護規劃》《安岳石窟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成為安岳石刻保護傳承的重要依據和保證。2019年2月資陽市首部地方性實體法規《資陽市安岳石刻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對保護范圍、保護方式、禁止行為、處罰規則等方面都做了更細致具體的規定,為安岳石刻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法律支撐。
(二)創新發展,有新可看
聚焦“佛雕之都”的城市文化名片,堅持“重點突破、激活全局”的原則,在保護的基礎上實現石刻景區有序開發。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圓覺洞為重點,依托傳承人群的技術力量,在景區內復制出精美的現代雕刻,成功創建安岳石刻圓覺洞國家4A級旅游景區??h城多個公園均為石刻主題的景觀設計,石刻作品隨處可見,營造了“石刻之鄉”的良好氛圍,讓游客看到石刻的精美,感受到了安岳石刻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三)推廣傳播,有跡可循
充分利用宣傳、文化平臺,全方位推介傳播安岳石刻,樹立城市文化品牌。一是借助主流媒體推介安岳石刻。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旅游衛視、中國產經新聞網、《世界遺產地理》雜志等媒體將安岳石刻介紹給了全國人民,進一步提升了安岳文化旅游的影響力。
二是通過活動平臺宣傳安岳石刻。組織傳承人及選送作品參加了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石刻作品和文藝節目參加歷屆資陽市“蜀人原鄉”文化藝術活動周非遺展示等,全方位展示了安岳石刻的精湛技藝和文化內涵。
三是組織名家大師描繪安岳石刻。例如舉辦【對話·匠心】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名家畫安岳”石刻主題畫展。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工作中,我們將努力構建石刻保護的長效機制,繼續推進安岳石刻保護開發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石刻資源優勢向文化產業優勢轉變,切實做到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一)實施保護條例,強化石刻保護傳承
制定《資陽市安岳石刻管理條例》實施方案,加快安岳石刻保護傳承、開發利用規范化、法制化進程。立足于石刻保護利用,不斷優化“安岳石刻保護利用規劃”,創建石刻藝術展示中心,啟動安岳石刻博物館規劃。
(二)發揮主導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因地制宜加大石刻保護資金投入,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對安岳石刻提升振興、搶救保護、宣傳推廣。優化運作模式,引進戰略投資者,支持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通過共同投資、聯合開發等形式,參與安岳石刻保護利用項目。
(三)突出品牌打造,擦亮佛雕之都名片
深入研究和挖掘安岳石刻資源的文化內涵,樹立石刻文化品牌。在“非遺節”“對話·匠心石刻主題文化活動”等成熟品牌文化活動的基礎上,創作生產一批石刻工藝、石刻文化題材的文藝精品,積極參加國際國內宣傳展示、文藝展演,提高安岳石刻的國際影響力,提升“佛雕之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開創安岳文化旅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唐承義,王平中.普州攬勝[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2] 何建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7(8).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