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繪畫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精神內涵,值得我們深思。我們應該深入了解對象,理解其內在的聯系,揭開謎一樣的外衣,探索事物本源的組合方式。海德格爾說:“并非總是把真實體現出來,如果真實富于靈氣地四處彌漫,并且產生符合一致的效果,如果真實宛若鐘聲莊嚴而親切地播揚在空氣之中,這就夠了。”
怎樣合理運用東方的藝術思維方式?畫面如何傳神與氣韻生動?張彥遠說:“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
一、當代繪畫創作中自然與畫面的聯系
自然世界是神奇的,萬事萬物之間存在著隱秘的聯系。畫面是靜止的,如何能把運動的、不斷發生變化的自然世界捕捉到畫面之中,是藝術創作者需要冷靜思考的。繪畫不僅僅是描繪客觀事實,更重要的是找到自然的靈氣所在,并且能將這靈氣運用灑脫的筆觸表現出來。自然之中蘊含豐富的哲學,需要人們用心去感受,去發現。畫家不是照相機,需要主觀處理復雜的畫面關系,將內心真摯的情感流露出來,恰如其分地表達。畫面需要達成和諧的關系,來源于自然,卻又獨立于自然,在藝術的世界達成平衡。如同一曲優美的樂章,寧靜而悠遠。大自然是客觀的存在,畫家要將眼中的自然通過思維的處理轉化為胸中的自然,隨后用畫筆呈現出來成為畫中的自然。藝術的世界充滿詩意,有時會有一些理想化,可以帶給人們視覺上的觸動。其實,畫面不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面,還需在聽覺、味覺、嗅覺上給人想象的空間,比如畫大海,要聯想到海浪的聲響、海水的咸味、海岸的魚腥味。
宇宙如此浩瀚,夜空中的繁星無論星體有多么大,都不過是黑暗里的一個亮點。與之相比,人在宇宙之中更顯得微不足道。可是,這絲毫不能否認人類自身存在的價值。人作為主體,是足夠偉大的。人擁有思想,有思維和分析能力,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內心的空間世界無限廣闊。人需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足夠的精彩,哪怕是如同流星一樣劃過,也要足夠耀眼。畫家的一生都是處于學習狀態,要感受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二、意識層面對繪畫的影響
理論可以理清藝術的脈絡,但是不能束縛繪畫。有的時候,需要憑借情感、直覺、激情去作畫,去完成作品。繪畫不能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人的思想意識能夠客觀地呈現在畫面之中,但畫面掩蓋不了思維的空洞。所以,對世界理解到哪個層次,掌握多少繪畫技術,畫面就能呈現出多少東西。人的胸懷是否寬廣,見識是否豐富,也會不知不覺地流露在創作之中。當然,畫家的感受力要異常敏銳。繪畫不是科學研究,多數時間需要主觀的判斷,即使部分違反常理也是可以接受的。
人的信念和潛意識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會召喚人們去探索,去尋求,完成內心的理想。即使道路漫長,充滿孤獨與崎嶇,也要邁步前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只能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鼓起勇氣前行。任何欺騙世人和自己的藝術,只會是一團泡沫,最后終將破滅。藝術家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主題,符合自身個性,才能有激情去表現出來。世界紛繁復雜,可以畫的題材非常多,繪畫的風格和流派也很多,不能迷失在其中,既要學到優秀的技法和思維方式,又要保持自身在藝術創作上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藝術家的經歷和記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創作,對故鄉深深的眷念,對青春的美好追憶,對生活場景的點滴感動……都會埋藏在藝術家心中,在不經意間流露于畫面之中。藝術家時常會感到失落,在生活中等待創作靈感迸發。藝術需要創作者全身心投入其中,心中沒有雜念,將身體內部潛能喚醒,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天賦。
參考文獻:
[1]許江,焦小健.具象表現繪畫文選[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3]司徒立,金觀濤.當代藝術危機與具象表現繪畫[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張威(1989—),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