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出生在“中國杞柳之鄉” “中國柳之都”黃崗鎮,12歲拜師學習柳編技藝,幾十年來,潛心鉆研黃崗柳編藝術,并致力黃崗柳編技法的傳承和產品創新,實踐中目睹了黃崗柳編傳承和產品創新上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期有助于推進黃崗柳編產業的發展。
一、黃崗柳編是一顆璀璨明珠
黃崗是聞名的“柳編之鄉”,自古以來就是全國重要的柳編產品集散地。改革開放后,柳編成為當地拉動財政增長、擴大創匯的朝陽產業。
黃崗傳統柳編技法重點是指“經編”技法,該技法運用了數百年。為適應市場的需要,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又派生出“立編”“混編”等,產品古樸典雅,深得國內外消費者和客商的青睞,現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幾百年的傳承和積淀,形成了黃崗柳編鮮明的特色。一是杞柳原材料皮薄、柔韌、潔白、實心、著色力強。二是工藝流程嚴謹。以經編為例,分別經過樑棍、上徑、盤底、上模、貼模、捥耳、收口、上圈、纏沿、熏蒸、裝系、修整12道工序。三是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嚴謹致密。有些關鍵環節大都是口傳面授,秘不外傳。四是產品不懸模、不變形、不松懈,穩固耐用,品位高、品相好,無可挑剔。五是產品種類多。
二、用柳條互擰法做擰編籃
1.先用柳條編個底子。
2.底子做好后,選韌性好的柳條,粗細要均勻,長度較長,柳條剪個斜茬插入底梗里,就可以用兩個柳擰著編了。擰得凹凸有序,斜紋擰花形,很有美感,擰到一定高度不擰就可以死頭了。
3.籃子擰好后,用鐵錐在口中間有空隙處錐一下,再用一根大柳插入做把手芯。把芯外面纏小細柳,再把把手用小柳扎緊即可。擰編籃就做好了。
三、黃崗柳編技藝傳承和產品創新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一)柳編技藝傳承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問題:精通的人員不足。近幾年,外商對各類經編產品的需求量占全部柳編產品需求量的27%~30%,而全鎮精通經編技法的藝人占編織隊伍的18%左右,其中民間的老藝人全鎮僅百余人,加之經編技法復雜、周期長,導致產品供不應求,以至于企業違約不能按時供貨。
主要對策:一要制訂科學的規劃;二要將民間老藝人,組織起來,以師帶徒,發展壯大黃崗傳統柳編技法的傳承隊伍;三要舉辦傳統柳編技法培訓班,加速培養經編技術人才。
(二)柳產品創新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目前,國際市場對柳編新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在每屆廣交會上,柳編產品展銷必須保持70%以上的新產品面市率,才能獲得充足的產品訂單。其中遇到的問題:一是缺乏對市場信息的掌握,導致在產品創新上盲目,企業產品研發團隊不健全。特別是沒有或少有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參與,柳編產品創新缺乏技術支撐。二是與大專院校對接不夠,產、學、研沒有形成互動。三是在技法、材料創新開發方面空間仍然很大。
主要對策:一要制訂產品創新規劃和計劃。柳編協會及各企業都要制訂,有計劃地指導產品創新工作的實施。二要提高對產品創新工作的認識。要使各柳編企業的領導層認識到,沒有創新的產品企業就沒效益,就沒有出路。柳編協會和各會員企業要建立強有力的產品創新研發團隊,吸納一批有專長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參加。三要在政府的牽頭下,與大專院校對接聯合,充分發揮院校的優勢。目前,華宇、金源、騰祥幾家龍頭企業都分別與省內、市內甚至北京的一些大專院校合作,受益匪淺。四要建立市場對產品需求的信息系統。抽調專門人員,專司信息的采集和反饋,以便準確地把握產品創新設計方向。五要拓寬編織技法和新材料創新的領域。在這方面華宇公司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原料方面,已由原來的杞柳創新拓展到木、草、竹、藤、荻、葦、玉米稈、玉米皮、鐵、瓷、陶、荊、樹根等,并向多材料復合和其他新的材料上拓展。在技法上,向新技法和多技法復合應用方面拓展,創新了“射釘排編”“別茬編”“意編”“押花編”等技法,其工藝產品深受客商和消費者喜愛。在品類上,聘請藝術家指導設計,或由專家和當地的技術人員聯合創新設計,特別在柳木家具的開發創新上,成果十分顯著,產品供不應求。六在著色、防霉變上要提高科技含量,堅持無污染、無公害的環保理念不動搖。
我堅信,只要柳編協會和各位柳編企業同仁攜起手來大膽探索,不斷開拓創新,一定能在柳編傳統技法傳承和工藝產品創新方面有所作為。
作者簡介:王文忠,男,漢族,1962年4月出生,安徽阜南縣人。中共黨員,阜陽市人大代表。安徽農業大學本科,北大工商管理碩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柳編)遺產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典型人物、安徽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名人、安徽省新經濟領軍人物、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