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院校作為我國普通高校中的一員,其專業教師也遵循著各種各樣考評制度的規定,但由于藝術院校的專業特殊性,其教師的考評工作也具有特殊性。通過年度考核、職務晉升考核等考評工作,嘗試對藝術院校教師現行的考評制度進行分析。
[關? 鍵? 詞]藝術院校;考評;制度
事業單位年度考核制度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試行,高校作為事業單位的組成部分,其考核制度也已實行了二十多年,而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制度的歷史則更為久遠。高等藝術類院校作為普通高等院校中的一員,也隨著考核評價制度的發端而實施著與其相配套的考評制度。長期以來的工作中,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師考核評價工作既要符合普通高校教師考核的通用規則,也要遵循其藝術專業的特殊性,從其自身的專業、學科、特色、歷史發展等多方面開展各項考核評價工作。
一、現行考核評價制度
目前,藝術類高校的考核評價制度主要分為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專業職務晉升考核等。就其現實情況來看,大多數藝術類高校教師的考評制度未能體現藝術專業的特點,未能就其專業特殊性進行設計。
(一)年度考核(聘期考核)
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作為常規性的工作在高等藝術類院校開展多年,從該制度實施初期的系統化、繁復冗雜的考核表,到近幾年來一頁紙、僅有十幾項考核內容的考核簡表;從繁雜的基本信息、承擔課程、科研項目、獎項榮譽等,到如今的極簡數項或是數據庫式的考核數據;從過程嚴格的流程到現在的程式化工作,其所依照的工作制度、評價內容、評判體系、約定俗成的評價標準,長期以來未做過根本性的改革。當前,藝術院校教師的主要考核標準還是工作量(課時量)、科研情況(簡)、創作情況(簡)等表象上的內容,理論類、實踐類、公共科類教師之間沒有區別,同類型學校間沒有區分度,各省市同類高校間也大同小異。從工作實際情況來看,藝術高校的年度考評已成為其單位的一項“常規”“程序性”的規定工作。
德、能、勤、績四個部分,一般來講是高校年度考核的主要內容。“成績”可以量化考核評價,但大多是工作量、課時量、科研量、創作量等,而對于教師工作質量、教育教學效果的考核,卻缺乏“量”的規定。教師的教學水平、藝術實踐水平、藝術成就的影響、科研成果的體現、藝術展演層次等難以量化考核,且不同專業領域間也難以量化比較。比如,有的藝術院校考核標準中將考核結果簡單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數個等級,工作專注度、工作態度、業務能力、知識水平、教學效果、師德師風等也只能依靠考核部門主管判斷了。有的藝術類高校對優秀的“指標”也有詳細的規定,有的還有一套公式算法,這樣的弊端在于:藝術高校教師總量相對較少,根據“公式”算出的優秀指標相應較少,所以最終在此類考核評比中能獲取優秀的人數也較少。但根據當前的高校招聘制度,能進入高校作為專業教師的,一般來講都是專業突出的優秀者,他們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都有著較強的專業素養,但在這樣考評制度下,“原本優秀”的教師或多或少會得不到“優秀”的評價,長此以往勢必會對教師的工作熱情、創作激情產生消極影響。
(二)專業晉升考核
職稱晉升對于教師來說是職業生涯的頭等大事,部屬高校在此方面擁有較多自主權,地方高校(省屬、市屬)則是按照本地區人事、教育部門的統一文件規定來執行。比如中級晉升高級職稱時,除資歷、學歷這些硬性條件以外,其他的評聘條件就是科研成果、專著、教材、課題、論文、各類專業獎項等。對技法類教師的要求,比如創作、展演等沒有更好的尺度去衡量。
評職稱就要發表論文。相對其他學科,藝術類核心期刊相對較少。對于藝術專業教師來說,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了藝術實踐和創作中,理論的研究和積累相對薄弱或無暇兼顧。加之科研成果發表途徑相對狹窄,如舞蹈專業的教師,他們的專業文章發表途徑相對狹窄,其論文成果大多發表在綜合類藝術期刊或是人文社科類期刊,客觀上造成了舞蹈專業教授稀缺的現狀。
二、考核評價制度實例分析
部屬高等藝術院校因其整體學術水平較高,管理相對規范,示范性強,在本專業中具有旗幟性作用,加之此類院校名師云集,其學術及專業影響力巨大,所以在教師專業技術評聘等方面自主性較強。
國內某些知名藝術類院校對教授(主要指技法類專業)職稱的評審要求是:“主件”須有代表作品五件,論文三至五篇或專著一部。這種評審條件的規定在表面上看似簡單,但就是這種高度概括的評審條件體現了高校對專業評判的高度自信和對主觀評價尺度的高度把握。還有些藝術類高校強調專業的重要性,如評聘教授職稱的業務要求為:論文論著,正式出版有較高水平的專著或教材一部;兩篇論文被A&HCI收錄;公開發表論文四篇,其中兩篇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業績成果,三幅(件)作品入選國家級美展,或在重要刊物上發表;獲得國家級美術創作設計獎一項等。
從上述事例來看,脫開統一評價標準,結合實際的考評制度能夠更好地符合藝術類教師的專業和學科特點,也能夠更加準確地對藝術專業教師做出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
三、存在的問題
(一)考核內容老舊
藝術類高校教師的考評內容應該與教師的專業相結合,以其學科專業的內容和特點為制度制定的依據,且應從教學、創作、科研等方面進行考核。多省份曾出臺過結合藝術類專業特色的評審規定,但現實情況仍不理想。比如,輕教學、重科研。教書育人是高校教師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教學理所應當地應該成為高校的核心工作。但長期以來,在評估、各類排名等指揮棒的指引下,各校將科研、學科建設、旗幟性人才培養和引進作為工作的中心,這些都是快速提升學校辦學層次,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的關鍵因素,所以凡有條件的高校大多數打出了建設一流的“研究性”大學的鮮明旗幟,嚴重忽略了教學的地位,客觀上造成了“教學為輔,科研為主”的現狀。再比如,輕創作、重理論。藝術類高校教師的主體是技法類教師,例如音樂、舞蹈、繪畫、書法、影視表演等。此類教師的專業發展在于技法,學生所需也在技法。所以,對于這類教師的考核評價應注重專業水平、創作能力和業務素質,其專業獎項、本專業領域的威望和成就、培養學生的成績等應成為其評價的重要標準。還有,輕評價、重量化。專業教師的教學、科研考評往往重視科研項目、課題、論文、論著的數量,而不看重質量;教學考核注重課時量,而忽視教學的效果及學生的反饋,大量的實踐性工作和專業創作沒有有效地納入考評標準。
(二)考核方式單一
表格和座談會式的測評等方式是考核的主要途徑。專業教師要填很多“專業”的材料,如年度工作考核表、職稱評聘(晉升)申報表、同行專家鑒定表、聘期考核表等種類繁多的表格。這些表格經過基層單位和職能部門的層層審批后,專業教師將以“答辯人”的身份參加各類評審會或是考評會,此類考評會議不區分教師是理論類還是實踐類。此種考核,雖程序簡單、過程可控、組織容易、省時省力,但是對于藝術類教師卻是不完全適用的。例如聲樂類教師,對其演唱技巧進行評價或對其創作獲獎進行評價將是相對科學的方式,對其指導的學生所取得的成績進行評價,也是符合藝術類教師專業特點的考核評價方式。
(三)考核主體設計不當
考核由職能部門牽頭,其中的指標、結構、程序、標準等考核因素均由職能部門統一規定,雖然有上級的指導性文件,但由于具體的工作人員大多不是藝術類專業出身,所以專業的鴻溝必然會導致外行指導內行的錯誤,至少科學性、可行性難以保證。在實際工作中,教師的主動性并沒有得到發揮,教師沒有參與政策制定,也沒有參與到工作結果的反饋中。在職能部門主導的考評工作體系中,專業教師的“客體”地位始終“牢固”,對“上級”的考評只能配合接受,這種實際情況不僅無法保證考評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更會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產生消極影響。
(四)考核目的不明確
藝術類高校教師考核工作的初衷是使專業教師得到公正的評價,有針對性地改進工作,促進藝術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科學、有效的考評制度,也是衡量教師績效的關鍵。在現實工作中,高校在考評工作將“激勵”作為目的,但在具體的考核評價實施過程中“考核”卻成了重點。盡管考核評價能夠暫時區分在一定時間內教師的工作情況,能夠通過獎勵、晉升或懲戒給予教師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但容易對未獲“肯定”的教師產生負面影響,對教師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在制度大框架下,寬松、科學的制度保障和治學環境對于藝術專業教師的自身成長是必要的,所以考評制度不應該用來制約藝術,而應在對藝術學科正確認知的基礎上,給予藝術專業教師寬松的學術空間,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的藝術靈感、創作激情、治學熱情。
參考文獻:
[1]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2]岸根卓郎.我的教育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2.
作者簡介:鄧碩(1980—),男,講師,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管理學、高等教育學。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