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利 孫麗娟 孫寒麗 桂靜娥 吳帆 孟美芬
【摘 要】顏面部燒傷患者傷后其容貌及功能的改變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行為轉變理論是國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中較為常用的行為研究理論,本文具體分析與總結了行為轉變理論在顏面部燒傷患者康復期生活質量中的影響,并介紹近年來行為轉變理論的應用進展及顏面部燒傷患者康復期生活質量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 行為轉變理論;顏面部燒傷;康復;生活質量
[Abstract] The changes of facial features and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facial burns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their quality of life. Behavioral change theory was a commonly used behavioral research theory in the self-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al change theory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facial burn during rehabilitation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behavioral change theor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rehabilitation of facial burn patients was reviewed.
[Key words]Behavioral change theory; Facial burns;Rehabilitation; Quality of life
燒傷是生活中常見的創傷,全世界每年有超過30萬人死于燒傷,其中90%的燒傷死亡發生在低中等收入國家,而顏面部燒傷發生率明顯高于身體其他部位[1-2]。此外,顏面部與患者的容貌直接相關,除影響一般功能外,燒傷治愈后遺留的瘢痕、面部畸形和色素沉著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容貌,給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造成嚴重損害,同時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行為轉變理論(TTM)于1983年由美國心理學教授Prochaska提出,是目前國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中較為常用的行為研究理論之一,相關研究表明,將TTM與行為階段結合起來,可成功幫助患者從行為轉變的一個階段轉換到另一階段,最終達到行為轉變的目的,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對TTM在顏面部燒傷患者康復期生活質量的研究進行綜述,并介紹近年來TTM的應用進展及顏面部燒傷患者康復期生活質量的研究進展。
1 生活質量
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將生活質量界定為個體通過其所處的文化背景和價值系統而形成對生活的主觀感受,它受到個體的目標、期望、標準和注意等多因素的影響。
1.1 顏面部燒傷患者康復期生活質量的研究現狀
1.2 干預措施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逐步探索改善顏面部燒傷患者生活質量的干預措施,如Maskell等[8]采用化妝來遮擋燒傷孩子面部的瘢痕,以此有效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促進孩子們積極進行社交;劉群英[9]采用積極的減壓訓練提高顏面部燒傷患者對傷殘的接受水平,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降低社交回避、苦惱和受歧視的感受,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李健慧等[10]采用正念減壓療來提高顏面部燒傷患者的傷殘接受度水平,幫助其建立參與社會交往的信心。這些干預措施雖從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參與干預的主體是醫務人員;患者被動參與康復治療,對于患者的延續性護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康復期患者的主動參與及自我管理對其提高生活質量顯得越來越重要。
2 行為轉變理論
行為轉變理論(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TTM)是根據轉變者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行為支持技術,制定出每個階段的計劃和方案,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護理能力。該理論模型是以社會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著眼于受試對象的行為變化過程及其心理需要;包括行為變化階段(the stage of change)、行為轉變方法(process of change)、決策均衡(desisional balance)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前兩者是TTM的核心部分,后兩者是強化部分。
2.1 臨床應用
TTM在臨床上多被用于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方面,國外學者研究行為改變技能對培養防治心血管疾病健康行為的效果[11],國內部分學者將TTM用于改變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和自我護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12-13];此外,TTM在用于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兒童肥胖干預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效果[14-15]。
2.2 研究現狀
TTM在國際上不僅用于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方面,在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方面也取得顯著效果。Ghahremani等[16]為伊朗女性制定基于TTM的乳房自我檢查保健教育計劃,結果顯示采用TTM的干預組在自我效能、轉變過程、決策平衡和乳房自我檢查行為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王祥全等[17]采用TTM培養城鎮居民體育健身促進行為,取得顯著效果;女性骨質疏松的預防健康行為改變[18]等。國內外將TTM用于改變燒傷患者認知和行為以改善其生活質量的研究極少見。
3 不足與展望
國內目前雖已開始探索顏面部燒傷患者生活質量的干預方案,但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大層面著手,制定系統、全面、科學、基于證據的生活質量干預方案的研究較少。采用TTM模型來轉變燒傷患者的認知和行為,以促進患者順利回歸社會的研究報道極少見,而將TTM用于改善燒傷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報道尚未查閱到相關文獻。顏面部燒傷患者康復期生活質量的干預未來研究方向將以TTM為理論框架、循證護理為理論基礎,根據顏面部燒傷患者各階段的生理-心理-社會特點,探索以證據為依據制定顏面部燒傷患者護理方案,通過監督和強化患者行為的轉變來增強患者對顏面部康復護理的認知、培養疤痕護理能力、提高患者傷殘接受度、促進患者正常社會交往和工作,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程文鳳,申傳安,趙東旭,等.我國燒傷流行病學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華燒傷雜志,2017,33(04):233-237.
[2] 全國整形外科多中心研究平臺,昝濤,李青峰.面部燒傷畸形診療指南[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5,28(05):529-533.
[3] 張秀妮,胡愛玲.顏面部燒傷疤痕患者的生存質量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7,23(11):42-45.
[4] 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燒傷康復治療指南(2013版)[J].中華燒傷雜志,2013,29(06):497-504.
[5] Wasiak J,Paul E,Lee S J,et al.Patterns of recovery over 12 months following a burn injury in Australia[J].Injury,2014,45(09):1459-1464.
[6] Royse D,Badger K.Near-death experiences, 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burn survivors[J].Soc Work Health Care,2017,56(03):155-168.
[7] 陳守萬.嚴重顏面部燒傷的近期并發癥及生存質量間的相關因素分析[J].安徽醫藥,2015,19(12):2375-2377.
[8] Maskell J,Newcombe P,Martin G,et al.Psych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with burn scarring using cosmetic camouflage: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urns,2014,40(01):135-149.
[9] 劉群英.積極減壓訓練對嚴重燒傷病人社交回避苦惱與接受度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7,31(22):2741-2745.
[10]李健慧,李松,王蘋.正念減壓干預對顏面部燒傷患者傷殘接受度及社交回避與苦惱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02):118-120.
[11]Winter S J,Sheats J L,King A C.The Use of Behavior Change Techniques and Theory in Technologi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Adults:A Comprehensive Review.[J].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16,58(06):605.
[12]郭越,秦玲.行為轉變理論對糖尿病腎病病人自護行為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28(21):2613-2614.
[13]陸永芬.行為轉變理論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33(06):66-69.
[14]周云霞.行為轉變理論模式在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7,31(11):90-93.
[15]莊巧瑜,許銳銳,郭海婷.行為轉變理論在兒童肥胖干預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1):1286-1289.
[16]Ghahremani L,Mousavi Z,Kaveh M H,et al.Self-Care Education Programs Based on a Trans-Theoretical Model in Women Referring to Health Centers:Breast Self-Examination Behavior in Iran[J].Asian PacJCancer Prev,2016,17(12):5133-5138.
[17]王祥全,王曉峰,李國強.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的城鎮居民體育健身促進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7,48(04):1-6.
[18]Malekshahi F,Hidarnia A,Niknami S,et al.The Determination of Predictive Construct of Physical Behavior Change on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Women Aged 30-50:A Trans-Theoretical Method Study[J].Glob J Health Sci,2015,08(03):18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