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佳


【摘 要】 目的:分析對早期癲癇患者進行卡馬西平聯合丙戊酸鈉治療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入本院治療的90例早期癲癇患者為研究主體,分成A組和B組,均為45例。A組給予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治療,B組給予丙戊酸鈉單純治療。對比治療效果。結果:A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B組為80.00%,對比差異顯著(P<0.05)。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1%,B組為13.33%,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為早期癲癇患者行以上聯合療法可改善其病情,且不良反應較少,具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早期癲癇;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治療效果
癲癇是常見的腦部疾病,其病因是大腦神經元出現同步化、過度化放電,進而引發腦部功能損傷[1],其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多為突發性發病,根治性較差,易導致智力或記憶力下降等并發癥。臨床中多采用藥物療法改善患者病情,但藥物種類較多,療效存在差異。本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入本院治療的90例早期癲癇患者為研究主體,旨在探究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治療該病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入本院治療的90例早期癲癇患者為研究主體。經倫理委員會直接審查,且得到批準。隨機分成A組和B組,均為45例。其中,A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為14~59歲,平均(26.18±0.55)歲;部分發作31例,包括15例單純性發作和16例復雜性發作;全身繼發性發作14例。B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為12~58歲,平均(26.24±0.61)歲;部分發作30例,包括12例單純性發作和18例復雜性發作;全身繼發性發作15例。組間數據對比并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B組給予丙戊酸鈉(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873,規格:0.2g×100s)單純治療:起始劑量為5~10mg/kg,1周后遞增,至能控制發作為止,每日最大量為按體質量不超過30mg/kg,或每日1.8~2.4g,共治療6個月。
A組基于B組,加用卡馬西平(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12309H028,規格0.1g×100s)治療:開始每日0.2~0.4g,每周逐漸增加至最大量1.6g,分3~4次服用,每日限量,共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嗜睡、頭暈、肝功能損傷與惡心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治療6個月內,每個月的疾病發作次數比上個月發作次數減少75%以上;顯效:治療6個月內,每個月的疾病發作次數比上個月發作次數減少50%~75%;有效:治療6個月內,每個月的疾病發作次數比上個月發作次數減少25%~49%;無效:治療6個月內,每個月的疾病發作次數比上個月發作次數減少25%以下或增加[2]。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通過SPSS 16.0軟件加以處理,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用(%)表示,行χ2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治療效果
2.2 對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1%,B組為13.33%,對比無差異(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癲癇的致病因素是腦部神經元發生異常放電反應,其發病突然,具有反復發作性,會導致大腦功能暫時性障礙,以意識障礙、運動障礙、感覺失常和精神不振等為主要表現。其病因包括系統疾病、遺傳因素和全身性疾病等,具有極復雜的發病機制。有研究報道:其發病過程和中樞神經的興奮與抑制作用失衡相關,且和神經遞質、離子通道異常等因素相關。早期癲癇的可治愈性較高,通過抗癲癇藥等及時、合理地治療能夠避免腦功能永久性損傷等嚴重后果,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3]。
丙戊酸鈉是臨床中應用率較高的廣譜類抗癲癇藥,其對驚厥、小發作癲癇、局限性發作癲癇與混合型、大發作癲癇等具有較佳的對抗效果,經口服后藥物吸收速度快。其能夠抑制鈉離子通道對電壓所具有的敏感性,對γ-氨基丁酸代謝酶也會產生抑制作用,利于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但其單獨治療的效果欠佳,無法從根本上治療癲癇癥狀。
卡馬西平是癲癇疾病的首選藥物,臨床中尚不明確其抗驚厥的作用機制,但認為該藥可提高鈣通道原有的滅活效能,對突觸前的鈉離子通道與突觸后的神經元均有阻斷作用,可抑制突觸前后部位神經元所產生的動作電位發放作用,進而對神經遞質的興奮性釋放發揮抑制功效,降低神經細胞的實際興奮度,起到抗驚厥功效[4]。其是肝藥酶的有效誘導劑,可減弱神經細胞膜表面對于鈉離子與鈣離子的實際通透性,阻斷病變部位的異常放電反應,具有較理想的抗癲癇功效。二者聯用可發揮協同效應,能夠緩解臨床癥狀,且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是該病的理想用藥方案。
結果顯示,A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5.56%)高于B組(80.0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1.11%)略低于B組(13.33%)(P>0.05),與劉麗[5]的研究結果相符。可見,以上聯合療法能夠改善該病患者的病情,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范俊林.卡馬西平聯合丙戊酸鈉治療早期癲癇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04(85):16789.
[2] 許檳,林小娟,林昭敏.卡馬西平聯合丙戊酸鈉對早期癲癇治療效果觀察[J].北方藥學,2017,14(01):110-111.
[3] 王龍海.卡馬西平聯合丙戊酸鈉治療額葉癲癇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09(13):64-65.
[4] 蔡秀俠,宋昌鵬,牛艷花.卡馬西平聯合丙戊酸鈉治療早期癲癇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05(07):101-102.
[5] 劉麗.卡馬西平聯合丙戊酸鈉對早期癲癇治療效果分析[J].臨床研究,2018,26(1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