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武
朱德讀懂了母親,盡忠于民族和人民是他的承諾;魯迅讀懂了時代憂患,棄醫從文是他的擔當;吳均讀懂了大自然山水的魅力,“望峰息心、窺谷忘反”是他的感慨和領悟;蘇軾讀懂了人生的起伏得失,“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他的豁達……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你是否曾用心地感受,仔細地閱讀?你又讀懂了誰?讀懂了什么?
請以“讀懂______”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1. 補全題目,橫線上要填一個具體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一件事、一首詩、一篇文……
2. 文章應側重記敘經歷,抒寫感觸和理解,也可以適當議論。不少于600字。
這是一道半命題作文。學生讀完提示語后,需把題目補充完整,方可動筆。題目看似簡單,但是學生要提筆成文,需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審題
朱德、魯迅、吳均、蘇軾等詞提示同學們須有主人翁的意識,不要忘記“我”的存在。母親、時代憂患、大自然、人生等詞提示同學們須有“讀懂”的對象。承諾、擔當、感慨和領悟、豁達等詞提示同學們須有“讀懂”的領悟。“讀懂”蘊含著三個階段:“讀懂”前、 “讀懂”的過程、 “讀懂”后。
2. 選材
提示語指出人、事、詩、文等可以是寫作對象。題目對選材限制比較少,同學們可根據對生活的觀察,選擇適合自己寫作的題材。這些題材最好是大家都熟悉,且別人不容易觀察到的。它們可大可小,大至生老病死,小至生活小事。可以是自己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
3. 立意
“讀懂”的變化過程就是感悟產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或從對象的角度出發,讀懂對方不一樣的側面;或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發現不一樣的自己;或對對象的認識從表層到深層,從膚淺到深刻。世間最貴是真情,同學們不妨考慮以“情”立意。
4. 寫法
題目暗含從“不懂”到“懂”的變化過程,文章的敘事需對此有所體現。故事矛盾越尖銳,情節則越曲折、生動。詳略安排也是同學們需要斟酌的細節。有了框架,細膩的細節描寫和動人的感情抒發,可以讓你的文章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