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發展理念與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關系密切,體現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上的耦合性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上的耦合性。新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彰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實現路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公平正義;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本質理論;耦合關系
中圖分類號:D61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7-0005-03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首次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理論概括,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37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指引和重要遵循。新發展理念不僅是我黨認識把握發展規律的再深化和新飛躍,也與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相耦合,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新時代的發展成果。
一、新發展理念與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上具有耦合性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年的迅速發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如: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發展失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未得到根本扭轉;對外開放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挑戰前所未有;收入分配失衡,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突出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與新時代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在這個歷史節點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適應了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
(一)創新驅動發展是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要素驅動發展而言的。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勞動力、自然資源、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消耗,但隨著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枯竭和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傳統依賴生產要素推動發展的方式難以為繼。因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新時代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現代化新型經濟體系,對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都具深遠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2]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3]因而,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形勢下,要通過創新尋求生產力解放與發展的新增長點,不創新就難以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二)協調發展是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
協調發展強調發展的全局性與整體性,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整體布局。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是促進生產力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實現協調發展可以在加強薄弱領域發展中增強發展后勁,從而生成內在經濟動力。城鄉間和區域間發展差距嚴重影響著經濟健康發展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促進城鄉間、區域間協調發展有利于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和互補性,形成區域間的經濟互動機制,因此,城鄉間、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能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的進步和繁榮。另一方面,協調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促進可持續發展。人口、資源與環境已成為制約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我國資源相對缺乏,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遭到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協調發展要求經濟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需求滿足構成威脅。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只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利用和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三)綠色發展是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應該以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為目標。十九大報告關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論斷,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的目標也不再限于物質文化的需求,而是擴展到滿足美好生活的全方位需求。這一主要矛盾的轉化也對中國綠色發展也提出了必然要求。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方式顯然不能滿足人民全方位需要。面對日益突出的資源、環境問題,加快推進經濟發展綠色化轉型刻不容緩。這既是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對發展方式轉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為了實現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有機統一的必然要求。因此,保護自然環境,走綠色發展道路就是保護生產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是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正如習近平所說:“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4]
(四)開放發展是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
開放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是新時代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對外開放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了從關注自身開放到推動世界共同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以“一帶一路”倡議為重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是推行開放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致力于實現各國在發展機遇上的共創共享,促進中國與世界在發展機遇相互轉化中實現合作共贏,給沿線各國人民帶來發展新機遇,為沿線各國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因此,開放發展是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是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打造開放發展的新動力。
二、新發展理念與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上具有耦合性
實現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本質基本要求,也是新發展理念的價值和目標追求。
(一)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彰顯了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
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既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在共享發展成果上,還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收入差距依然較大、貧困人口脫貧任務依然艱巨、教育發展依然很不平衡以及醫療保障水平依然較低等。因此,立足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表現就是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發展的共享性也是新發展理念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共享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不只是理想,而有實實在在的理念。共享發展理念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的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脫貧攻堅的必然要求。以推進共同富裕為目標,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下,努力推進脫貧攻堅、縮小收入差距,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共享發展的應有之意。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只有按照共享發展理念謀發展,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扶貧脫貧,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也需要堅持共享的理念。共享不是搞平均主義,但也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防止貧富差距懸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貧困。目前,我國消除貧困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貧困人口脫貧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促進共享發展最基本的要求。習近平同志強調:“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5]
(二)堅持協調發展理念體現了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
如何縮小城鄉間、區域間差距,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共同富裕,是今天我國面臨的重大挑戰。區域、城鄉均衡發展是協調發展追求的目標和方向。當前不協調發展問題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巨大障礙。因此,協調發展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要真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就必須堅持協調發展。共同富裕是惠及全國人民的富裕,通過鄉村振興、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戰略,它將使現行貧困人口脫貧及城鄉區域攜手共同發展。因此,協調發展是新時代推進共同富裕目標逐步實現的必然要求。
三、新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彰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實現路徑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適應新階段、應對新挑戰、化解新矛盾、解決新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新發展理念是我們抓好各項工作的指揮棒,是關于發展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新時代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進一步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
(一)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公平正義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改革和發展始終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使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逐步建立社會公平體系,從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實踐中堅持人民中心發展思想,首先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使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任務,是我們作出的莊嚴承諾。要完成這一歷史重任必須始終堅持以黨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共享,通過不斷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二)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重大戰略”,并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對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賦予新的定位。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應樹立崇尚創新的發展觀。”[6]這要求我們要形成創新促進發展、創新謀未來的共識。著力發現、培養、集聚“高精尖”創新型人才隊伍,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激活民間智慧和創造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大程度地釋放全社會創的新潛力,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
(三)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發展理念,這既切中了當前“三農”問題的要害,也是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性轉變,為新時代“三農”工作提出了新的行動指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力打破城鄉二元壁壘,使城鄉共生共榮發展。建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機制,打破農村集體的封閉性。明確農地確權和農地“三權分置”,促進農民的土地“由以保障性功能為主,向以財產性功能為主,保障性功能為輔轉變”,更好地促進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的增加;促進農村綠色產業發展,實現農村產業興旺,讓農業真正成為有錢可賺的產業;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要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重點抓好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選拔好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把鄉村優美環境、人文風俗、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等在空間上進行集中和集聚,推動特色產業發展。
(四)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新時代綠色發展的基本理念。十九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千年大計”,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環境狀況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7]因此,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低碳循環綠色發展的經濟體系。還應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也應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為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中國方案和力量。
(五)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體現了新時代開放發展的基本理念,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我國深化改革開放、釋放發展潛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重要平臺。當前需要加強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引領構建新的開放型經濟體制,促進國內各領域改革與開放發展。還應注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社會發展、人文交流、強調環境保護,致力于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綠色之路。
四、結語
新發展理念與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密切耦合,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深化和拓展,為完成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根本任務,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堅守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指明了方向,是立足新時代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現實考量。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治國理政方略,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我們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3]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3-05.
[4]習近平.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N].人民日報,2017-05-28.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
[7]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作者簡介:孫念韶(1981—),男,漢族,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法學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