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獻陽 劉靜靜
摘要:建國70年來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內政外交國防等各方面事業的成功推進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經驗既是70年來我國意識形態建設規律的深刻總結,也是未來我國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遵循。一是堅持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二是堅持將意識形態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三是堅持建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四是堅持意識形態斗爭,批判錯誤思潮;五是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牢牢把握“三權”,即把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話語權和領導權。
關鍵詞:建國70年;意識形態建設;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D64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7-0012-03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強,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密不可分,意識形態工作為我國內政外交國防等各方面工作的成功推進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70年來的基本經驗既是我國意識形態建設規律的總結,也應該成為未來我國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遵循。
一、堅持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
建國70年來馬克思主義一直作為我國發展建設的指導思想,我黨一方面對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又與時俱進,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指導我們事業前進的根本遵循。
堅持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首先是凝聚人心的內在要求。[1]小到個人,大到政黨、社會、國家,信仰一經確立就很難改變,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指導事業前進的核心思想不能隨意更改,否則就會導致人心浮動,喪失民族凝聚力。一以貫之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可以使我國的指導思想保持一元,使其深入民心、凝聚人心。其次是形成共識的有力抓手。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是全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共識,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一部分群體、階層會先于其他人接觸到新的社會變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部分群體、階層的思想就需要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來引領,此時一脈相承的馬克思主義對這一部分群體和階層依然適用,這樣便有利于全社會形成最大共識。再次是穩定大局的有效保障。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階段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穩定都不容忽視,堅持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通過凝聚人心、形成共識,為我國的改革和發展營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建國70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與發展。我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并根據時代特征和具體實際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順應歷史和人民的要求,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發展建設的指導思想,但殘余的封建思想和資本主義思想依然在小范圍內存在。毛澤東通過學習、批判和立法三種形式將我國的意識形態指導思想確立為馬克思主義,同時也使毛澤東思想的內涵得到充分發展,由革命戰爭拓展到社會主義建設,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與時俱進地發展了我國意識形態指導思想。[2]鄧小平在我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上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發展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他強調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堅持中發展馬克思主義,開創了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中,直面黨內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他強調要“毫不含糊”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胡錦濤將馬克思主義的終極關懷——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從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的發展角度切入,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習近平全面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他在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都旗幟鮮明地、毫不避諱地、義正辭嚴地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同時他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二、堅持將意識形態工作擺在突出位置
建國70年來,我國的中心工作雖然因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變化有所變化,但意識形態工作卻始終擺在黨和國家工作的突出位置。
將意識形態工作擺在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突出位置,是由意識形態的極端重要性決定的。一方面,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是保障國家政治安全的壓艙石,只有將意識形態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下大氣力抓準、抓牢,才能保證我國不走“老路”“邪路”,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另一方面,意識形態工作的效果是隱性的,容易被忽視甚至忽略,將其擺在突出位置,可起到警示作用,需要常抓不懈。
建國70年來,我國一直堅持將意識形態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一方面,歷屆國家領導人對意識形態工作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各項工作中的特殊位置都有過經典論述。毛澤東將其視作國家治理的“中心環節”,指出:“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3]435鄧小平要求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江澤民用生命線理論強調意識形態的重要性,指出國家的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就是黨的思想教育工作。胡錦濤結合歷史經驗指出意識形態工作十分重要,如果搞不好就要出大問題。習近平將意識形態工作定位提升到新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4]153從幾代領導人的經典論斷可以看出,意識形態工作一直以來都被黨和國家視作具有特殊地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國設立了專職部門負責意識形態工作。中共中央宣傳部是我國主管意識形態的綜合職能部門,除“文革”期間外,建國70年來中宣部始終負責管理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黨和國家的新聞出版單位,負責我國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對接中央宣傳部,地方各級黨委也均設有宣傳部,負責本地區的意識形態工作。通過中央的核心部門實現對意識形態工作的總體管理和具體領導,保證了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正確方向和功能效用,足見意識形態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非其他一般工作可比。
三、堅持建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
緊隨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建立新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引領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筑牢我國意識形態高地,使主流意識形態常講常新,永遠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前沿,是70年來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又一重要經驗。
意識形態陣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各種意識形態的交流、交鋒、交融伴隨著眾多民族的發生、發展和衰亡,可以說世界范圍內的意識形態之爭從未停止過。國際意識形態斗爭風起云涌,我國作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社會主義國家首當其沖地受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挑戰和威脅。建國70年來,建立并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途徑。
我國主要通過三種形式建立主流意識形態。一是立法,通過法律形式將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規定下來,貫徹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將 “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重要論斷載入其中,此后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便開始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起來;改革開放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被寫入憲法;2018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寫入憲法。二是活動,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更加生動直觀地建立起來。為培養接班人,改革開放后我國提出培育四有新人,以做“四有新人”為主題的活動隨即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使這一主流意識形態深入人心;上世紀80年代,全國上下通過積極開展 “五講四美三熱愛”和“文明禮貌月”等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立主流意識形態。三是學習、宣傳,通過學習相關政策、會議、講話和文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通過媒體宣傳等形式,在全社會掀起熱潮來推動建立主流意識形態。可以看見,“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八榮八恥”“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每次重要的會議精神和文件出臺后,各級黨委政府都會通過宣講會、研討會、培訓班,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對會議內容進行學習、宣傳,使主流意識形態得以有效建立起來。
四、堅持意識形態斗爭,批判錯誤思潮
堅持意識形態斗爭,就是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堅守意識形態陣地,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做斗爭,就是在面對各種錯誤思潮和言論時,善于發聲、勇于發聲,在分析批判中維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國70年來,我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從未間斷,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肅清封建殘余思想,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到改革開放初期的防止資產階級自由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再到新世紀以來回應各種詆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錯誤思潮、講好中國故事,堅持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批判各種錯誤思潮,是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又一重要經驗。
不論社會思潮面目如何變幻,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消解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否定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意識形態斗爭、批判錯誤思潮,一方面有利于揭露各種思潮的本質和危害,引導廣大群眾明辨是非、樹立國家安全意識;另一方面有利于凝聚共識,辯證地宣傳倡導主流意識形態,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毛澤東善于批判錯誤思潮,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人民日報社論批判《武訓傳》,使唯物史觀深入人心。改革開放以后,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是鄧小平打贏我國意識形態保衛戰的重要成果。進入21世紀,中國的日漸強盛引起了一些西方國家的重視和恐慌,于是,它們有的開始學習中國的變革方法,有的則開始尋求遏制中國繼續強大的手段。一時間懷疑中國、否定中國、污蔑中國的論調層出不窮,企圖通過意識形態輸出改變中國的道路,顛覆中國的制度,自由主義、普世價值和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對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措施予以回擊。《求是》、人民網等黨和國家機關刊物、網站及時亮劍,專家學者積極撰寫文章對錯誤思潮的本質及危害深入剖析、有力反駁。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斗爭,在多次講話中率先垂范、鞭辟入里地對歪曲歷史、妖魔英雄、否定社會主義的論調進行深刻剖析和批判,逐漸扭轉了我國意識形態工作“被動挨罵”的局面。
五、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牢牢把握“三權”
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就是明確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而不是其他組織、團體、資本或個人的領導,就是通過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等方式,實現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的把握。
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是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有利于維護國家政權和社會環境的安全穩定。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黨要維護和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就必須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前蘇聯與東歐劇變的歷史警示我們,放棄意識形態領導權,放任外部意識形態入侵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引領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筑牢全國各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意識形態工作只有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才能引領我國的思想理論方向,才能最廣泛地凝聚社會共識。
建國70年來,我國意識形態工作一直堅持黨的領導,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構成了黨領導意識形態的三重抓手。[5]第一,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把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各級黨委宣傳部等意識形態主管部門,均以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為首要的宣傳著力點,領導各新聞輿論單位、線上線下機構從服務大局的高勢位嚴抓意識形態工作,大大提高了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性,有效防止和避免了非主流意識形態在我國的傳播和泛濫。第二,突出強調思想建設,把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話語權。70年來,我國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深邃思想與豐富內涵,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與中國革命文化緊密結合,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緊密集合,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別于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話語,有效抵制了西方國家的話語入侵和文化霸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能夠代表我國特色的、具有時代性和原創性的概念和理論。第三,加強組織建設,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黨在意識形態工作的各個部門都建立了組織,并實行黨委(組)負責制,將“筆桿子”牢牢握在黨的手中。除此以外,黨和國家根據形勢需要及時對新聞輿論部門進行必要改革,并積極培育和支持能夠代表普通民眾聲音的輿論力量,筑牢了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堡壘。
參考文獻:
[1]吳家華.馬克思恩格斯東方社會理論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5(4).
[2]本刊記者.新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經驗(上)——訪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侯惠勤教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8).
[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儲著武,邊鈺.改革放開40年意識形態工作的歷程與經驗[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12).
作者簡介:曹獻陽(1993—),男,漢族,內蒙古通遼人,單位為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劉靜靜,單位為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