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改革一般聚焦于教學方式的變革,而忽略了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兩個角色的重要性。英美文學經典文本大多具有隱微書寫的特征,因而從隱微視閾解讀文本不失是一種有效的文學闡釋法。將隱微闡釋法引入英美文學教學,不僅有助于教學目的的達成、增加課堂學習的趣味性,而且讓學生在語言技能和文化素養兩個方面都能得到提升,能夠體現英美文學課堂的人文關懷,提高課堂教學的審美趣味,增加學生對英美文學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隱微;英美文學教學;文本闡釋
中圖分類號:H319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7-0095-04
一、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現狀
2000年4月1日,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這是英語專業組織教學、編寫教材和檢查評估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大綱》提出,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為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而英美文學史則為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選修課。英美文學兩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大綱》雖然對英美文學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卻未清晰地界定英美文學課程的內涵,并且對教學目的表述過于籠統,這些都間接導致了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一系列問題的產生。
在對課程性質界定不清、對教學目的表述過于籠統的背景下,英美文學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遭遇了一系列問題。在教學內容上,英美文學課究竟是“文學史”還是“作品選讀”,即究竟是“歷史”還是“文本”?如果認為文學史是教學主體的內容,就會采用介紹常識性知識的機械教學法;而認為教學應圍繞文學展開,課堂則表現出專業精讀課的特點。在教學目的上,就“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哪一個更重要,教師的看法也不一致,這就導致了專業課程設置的不同。如果著重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就會將英美文學課歸類為專業基礎課;而著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則會將課程歸類為高年級的專業核心課程,從而出現了將英美文學課“邊緣化”的傾向。
綜觀國內有關英美文學的教學改革,在教學方式、課程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和實踐,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一是現有教學改革大都圍繞教學方式和提高素養兩個內容展開,實際是對課程理論內涵的重復建設,并沒有提出突破性的改革策略。二是通過跨專業與跨學科視角進行課程群建設,雖然豐富了英美文學課堂的內涵,但對于文學教學改革來說實際是治標不治本的措施。三是大多改革措施都集中在課堂和學生兩個教學元素之上,而忽略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地位。如王守仁在《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的促進方式與途徑》中提出,“高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跟不上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步伐”。從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地位看,英美文學教學改革不應該僅僅盯住課程和學生,而更應該將教師作為改革的重點之一,這也是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引入隱微視閾的起始點。
二、隱微的必然性與引入
(一)隱微的內涵
“隱微”(esoteric)一詞來自希臘語esoterikos(意為“內在的”),其字面意思是“深奧難解的”,而與之對應的“顯白”(exoteric)則意指“淺顯易懂的”。隱微寫作與顯白寫作相對,指的是文本字里行間隱含著更為深奧、甚至有時是與字面意思相反的內涵。20世紀后期,德裔美國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提出了“隱微闡釋學”,在解讀經典哲學——政治文本中揭示了隱微—顯白雙重寫作視閾下的闡釋藝術,為現代闡釋學開辟了一條新途徑,而施特勞斯也被稱為“20世紀最負盛名又最具爭議的哲學家”。
2014年,美國學者亞瑟·M·梅爾澤(Arthur M.Melzer)在其專著《字里行間的哲學:被遺忘的隱微寫作史》(Philosophy between the Lines:The Lost History of Esoteric Writing)中對“隱微寫作”展開了系統的論述,從歷史背景和內涵概念兩個視角定義了隱微寫作,而且以“隱微”為跳板解讀了古典主義、啟蒙思想、歷史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梅爾澤在專著伊始就對“隱微寫作”進行了界定:(隱微)指的是利用內在的難點、深奧性或者特定的聚焦,讓大多數人不明白文本意義的某類知識——這一點與量子力學相似。但嚴格來講,在闡釋哲學語境中,因為是隱含的、秘密的,所以隱微指的是難以理解的東西。
梅澤爾繼而提出了隱微寫作的三個特點,即隱含某些真理、避免大多數人讀懂以及宣講一種虛假的學說。柏拉圖等古典主義作家都使用了隱微寫作手法,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紀,這種手法仍被當時的作家所推崇。隨著18世紀科技革命的到來,啟蒙思想將理性置于實踐之上,而之后反啟蒙的浪漫主義思想,以及歷史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思潮均嘗試用實踐來掌控理性。在這一背景下,隱微寫作逐漸從學界關注的視野中消失。在梅爾澤等現代學者看來,隱微這一概念不僅存在于文學創作領域內,還揭示了現代哲學理念的內在變遷和問題所在。雖然“隱微”出現的語境大多與政治哲學相關,但對于國內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亦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二)隱微闡釋法與英美文學教學
在授課內容上,高校英國文學課涵蓋了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文學、17世紀文學、啟蒙時代文學、浪漫主義時期文學、現實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八個階段;而美國文學課則包括殖民地時期文學、浪漫主義時期文學、現實主義時期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四個階段。就現階段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來說,大多數學校將英語專業技能課作為重點,因而只在本科學生第六、七兩個學期分別開設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一般情況下,因為課時有限,英國文學授課內容重點在前五個階段,而美國文學則集中于前三個階段。根據斯特勞斯的理解,隱微寫作最興盛的時期是17、18世紀,19世紀開始式微,并在20世紀逐漸淡出了文學創作領域。這樣看來,英美文學課堂上所講述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隱微寫作的特點。因而,將隱微闡釋法引入英美文學教學改革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文學文本是英美文學教學內容的中心,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以及作家創作風格,是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因而,教師如何闡釋文學文本,是英美文學教學的重心。從隱微視角入手,教師在分析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逐漸領會隱微寫作背后的真正含義。從理論上講,如果隱微視角引入恰當的話,不僅有助于教學目的的達成、增加課堂學習的趣味性,而且讓學生在語言技能和文化素養兩個方面都能得到提升,增加了學生對英美文學學習的興趣。梅爾澤在談到隱微文本對讀者的啟發時講道:“一定程度的晦澀通過激勵且愉悅讀者,能夠讓他們變得積極且有擔當。”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而通過隱微闡釋法挖掘文本的靈魂,以此來激發帶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無疑正符合所謂“真正的教育”原則。
(三)隱微視閾下的課堂教學
2018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對外語專業課程結構進行了說明,提出外語專業課程由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組成。其中,專業核心課程分為外語技能課程和專業知識課程,外語技能課程包括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課程;而專業課程則包括外國語言學、翻譯學、外國文學等基礎課程,以及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與之前的《大綱》相比,外語專業課程的設置突出了“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這就將外語專業的課程設置看作是一個完善的生態體系,將技能、知識和素養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將隱微闡釋法引入英美文學教學,教師因材施教將文本的字面意思和深層含義傳遞給學生,既幫助學生解讀了文本內容,又可以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梅爾澤提出:“隱微閱讀是一門藝術……嚴格說來,它不可能被教授給學生,但是學生卻可以主動習得它。”由此看來,隱微闡釋教學法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推動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具體說來,隱微闡釋法在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主要在文本闡釋和學術寫作兩個領域得以體現。
1.文本闡釋
對于文學課堂來說,如何閱讀文本是教學的重點所在。在文學課堂上,如果教師僅僅停留在對文本字面意思的解釋上,課堂就變成了簡化版的英語專業精讀課,不僅課程枯燥乏味,學生也獲益不多。將隱微闡釋教學法引入英美文學課堂,在教師引導下深層挖掘文本的內在含義,擴充文本解讀空間,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因而,隱微闡釋教學法呼應了英美文學的課程性質,同時關注了文學文本和課堂參與者兩個元素。除了對文本意義的多層漸進闡釋,隱微闡釋教學法對學生參與教學、以及提升課堂審美特質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Human,All Too Human)中曾經談到“不完整美學的效果”(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complete):隱微“有時比顯白效果更好——閱讀者需要做的更多。他必須不斷思考面前的光與影,從頭到尾不停地思考”。在尼采看來,隱微書寫雖然對讀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讀者會因此更加積極地參與閱讀,因而閱讀效果更加明顯。這樣看來,隱微闡釋法是比較適合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方法,而隱微闡釋教學法亦是英美文學課堂首選的教學方式之一。例如,英國中世紀文學家杰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Canterbury Tales)就是“不完整美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根據喬叟的最初設想,朝圣者每人應該講四個故事,因而故事集應包含124個故事。但是在完成序詩(“prologue”)和20個故事之后,喬叟就去世了。也正因為作品的不完整,現有的20個故事更顯得彌足珍貴。喬叟通過“框架故事”(frame story)的方式建構了不同層面故事之間的關系,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中世紀人物形象。與此同時,文本也具有隱微的特點,在字面意思和字里行間兩個層面上漸進的內涵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像在序詩中提到的女修道院院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喬叟在十幾行詩的篇幅里,描述了修女的言談舉止、容貌特征和穿著打扮等。乍一讀,喬叟描繪了一個滑稽可笑卻普通的修女形象。但考慮到現實生活中作者的仕途不暢,以及文藝創作上作者先哲的姿態,實際上,喬叟通過女修道院院長這一形象嘲諷同時代宗教信仰的衰敗,以及世人的虛偽做作。
隱微書寫能夠從審美層面提高讀者的閱讀品味,而隱微闡釋教學法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梅爾澤認為隱微寫作具有獨特的審美品質:“簡潔的、非直接的交流讓我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它教會我們謹慎、耐心、驚喜和尊重。它字字箴言……通過自身的例子,它告訴我們在熟悉的表面事物下面,會有神秘的、充滿了魅力的東西。”在教學中,隱微書寫獨特的審美品質同樣可以讓學生受益,在對自然常懷敬畏之心的同時,擁有一雙可以發現美的眼睛。例如,當教師講到《第18首十四行詩》(“Sonnet 18”)時,就可以通過隱微闡釋法幫助學生理解詩歌隱含的情感蘊意,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就字面意思來說,莎士比亞通過與夏日的比較,歌頌了心愛之人的美好。綜觀莎士比亞的154首十四行詩,其中的主要人物有三個:年輕人、“黑女士”和情敵詩人。《第18首十四行詩》之前,詩人在催促年輕人結婚,通過繁衍后代將美好世代傳遞下去。這樣看來,這首詩歌其實旨在表達對年輕人的愛慕。在詩歌后半部分,詩人強調:只要詩歌存留,年輕人就不會死亡。因而,除了同性隱秘的愛情,詩歌還蘊含了藝術可以賦予生活以永恒的主題。從描寫自然,到隱秘表達愛情,再到闡釋藝術觀念,教師在講解了詩歌的字面含義后,通過隱微闡釋法幫助學生通過文本了解作者的生活和藝術理念,這樣既理解了作者的創作理念和人生哲學,又品讀了詩性語言的美好。所以說,詩歌中“簡潔的、非直接的交流”,更讓師生體會到了莎翁藝術的魅力所在。
2.學術寫作
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標準》中,明確提出外語專業應該專門設置課程教授學生“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將“寫作”列為外語專業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與之前對于“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要求不同,這里將“寫作”與“研究方法”并置,實際是要求對學生進行學術寫作的培養和訓練。2019年,郭英劍在《論外語專業的核心素養與未來走向》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所謂“核心素養”,是指“我們不同于其他專業的、自身所獨有的品質與競爭力”,而對外語專業來說,就是“用外語去演說與寫作”。而其中的“寫作”,分成公務寫作和學術寫作兩個方面。公務寫作即是一般信件、公函、報道等的寫作形式,以顯白書寫為最主要的特點;而學術寫作雖然也帶有顯白書寫的特征,但闡釋的卻是具有隱微特質的對象或者文本。就與英美文學課的寫作來說,是否涉及隱微書寫是區分公文寫作和學術寫作的重要標準。
根據《標準》的要求,應該將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尤其是學術寫作能力列入英美文學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上用隱微闡釋法解讀經典文本,學生從字面意思和字里行間深意兩個層面去理解文本,逐漸養成主動用隱微闡釋法解讀文本的閱讀方法。而將用隱微闡釋法解讀到的信息用文字表達出來,作為對學生最初的學術寫作訓練。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布置學生寫作與隱微闡釋相關的學術論文,既能夠考察學生對文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作品文本的解讀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讓學生初步接觸到了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確實能夠從隱微闡釋教學法中獲益,并以此為基礎在學術寫作道路上邁出堅實的第一步。在作為期中考察的學期論文中,有些學生從隱微視角闡釋文學文本,完成了具有一定學術含量的論文。例如,在美國文學課的學期論文中,有學生用隱微闡釋法分析了愛德華茲·泰勒的《蜘蛛捉蒼蠅》(“Upon a Spider Catching a Fly”)一詩,將“蜘蛛捉蒼蠅”這一意象闡釋為“失樂園”主題的再現,而且還發掘了其中的音律美,即通篇的/s/音,暗示了伊甸園中蛇的意象,比較恰當地考究了作者的宗教情懷,揭示了早期殖民者的意識形態。經過修改完善后,這篇論文已經初步具備了學術論文的特點。除了學術論文寫作,也有學生在隱微闡釋法的啟發下,嘗試進行隱微創作。梅爾澤認為,隱微藝術很難教授給學生,但學生卻可以通過觀察與模仿習得它:“大師不能教授他們的藝術,但卻可以表演展示這門藝術,而通過觀察學生也能夠部分地習得它。”例如,在將隱微闡釋法引入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有學生模仿經典詩人在字里行間蘊含深意的做法,將生活與學習中的各類意象編織成詩詞,寫就了詩集《夢中的吉檀迦利》,雖然文筆稚嫩,但卻已經具備了隱微書寫的審美韻味。總而言之,將隱微闡釋法引入英美文學教學改革,有利用于英語專業“核心要素”中學術寫作技能的養成,既鍛煉了學生學術寫作能力,又能夠啟發學生創作具有一定美學品質的原創作品。
三、隱微視閾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有效性
18世紀中期,人類迎來了歷史上的“閱讀革命”(reading revolution),傳統的閱讀方法,即高強度地反復閱讀少量幾本書被現代的泛讀模式替代。在閱讀革命之后,為了適應快速輕松的閱讀模式,作家的創作也由以隱微書寫轉向了顯白書寫,隱微書寫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施特勞斯的努力下,學界才重新關注隱微書寫,并嘗試用隱微闡釋法解讀這些文本。施特勞斯的隱微主義并不是一套無懈可擊的理論,有學者提出質疑:隱微闡釋法“是否陷入了過度解釋的困境”?雖然如此,不可否認的是隱微闡釋法的引入對于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一)隱微闡釋法的引入能夠促進教師科研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蔣洪新在《新時代外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中提出;“外語教育的原點是人的教育。”這正呼應了《標準》所建構的生態課程體系。所謂“人的教育”,既明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又指出了教師在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引導作用。在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改革中,關注的焦點一般是教學模式的改革,而對于教師和學生主體的關注度并不高,尤其是忽視了教師在整個教學改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引入隱微闡釋法,就要求教師要先讀懂作品字里行間的隱含深意,由此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完成對文本的解讀。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了其科研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因而,隱微闡釋法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引導作用,對于教師科研和教學能力的提升是有益的。
(二)隱微闡釋法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及寫作能力
“用適合的方式接觸文本”,是提高閱讀能力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隱微視閾下的英美文學課堂將文學文本置于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將自己通過隱微闡釋而得到字里行間隱義的過程呈現給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學生主動用隱微闡釋法解讀文學文本時,更能把握字里行間隱含的意義,閱讀水平自然得到提升。此外,對比《大綱》,新時代的《標準》明確規定了提高論文寫作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將隱微闡釋法引入英美文學教學之中,自然就凸顯了閱讀和寫作在課程之中的重要性。通過隱微視閾闡釋經典文學文本,繼而將字里行間的涵義付之筆端,這正呼應了《標準》對學生寫作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在隱微視閾下,英美文學的課堂將圍繞文學文本展開,在提高閱讀水平的基礎上,也鍛煉了學生的學術寫作能力。
(三)隱微闡釋法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審美趣味
隱微闡釋法的引入能夠體現英美文學課堂的人文關懷,在《字里行間的哲學:被遺忘的隱微寫作史》中,梅爾澤從哲學視閾厘清了隱微書寫的發展歷史,認為隱微源自人類理論和實踐、理性和社會之間的對立,談及隱微與啟蒙思想、浪漫主義、歷史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之間的關系。隱微視閾所涉及的不僅是閱讀方法,還與認識論層面人文思想的發展相關,而隱微闡釋法的引入亦能夠增加英美文學課堂人文思想的厚度。除此之外,與傳統“填鴨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不同,隱微闡釋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并解讀字里行間的涵義,這不但是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而且從審美維度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Melzer,Arthur M.Philosophy between the Lines:the lost history of esoteric writing [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4.
[2]Nietzsche,Friedrich Wilhelm.Human All Too Human[M].Translated by RJHollingdal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3]Outram,Dorinda.The enlighten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郭英劍.論外語專業的核心素養與未來走向[J].中國外語,2019(1).
[6]蔣洪新.新時代外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外語,2019(1).
[7]教育部.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S].2018
https://www.sohu.com/a/227935754-507486.
[8]李永剛.“隱微解釋學”:論施特勞斯的經典文本解釋理論[J].廣西社會科學,2018(10).
[9]王守仁.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的促進方式與途徑[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2).
[10]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唐文(1980—),女,漢族,山東省青島市人,博士,臨沂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和英美文學教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