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廷勲 金靜
摘要:以延邊大學為例,對民族地區高校朝鮮族青少年基督教信仰問題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存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青少年及中立派、受家庭影響的基督教徒和潛在的宗教慕教者三大群體,這與朝鮮族與韓民族特殊的信仰“羈絆”、韓國宗教文化影響、文化沖擊與精神心理上的孤獨感等因素有關。應警惕宗教對民族地區高校朝鮮族青少年的消極影響,切實從實際情況出發,妥善處理民族高校青少年信教問題。
關鍵詞:延邊州朝鮮族;基督教;同源文化影響;青少年;宗教信仰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7-0108-03
青少年是國家與民族未來的希望,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其積極健康的心理尤為重要。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作為以朝鮮族為主的邊境多民族聚居區,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民族歷史文化心理。高校中朝鮮族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問題具有以下三個特點:其一,朝鮮族基督教信仰群體受到韓國教會的影響;其二,因思想政治建設與學校的科學教育,許多大學生已成為無神論者;其三,部分朝鮮族學生在步入高校后,因文化沖擊與第二語言溝通障礙等多種原因帶來的精神壓力與困惑,會促使他們傾向于尋找精神慰藉。課題組通過走訪與調查,對延邊大學的朝鮮族青少年基督教信仰進行了解,探究宗教對高校民族青年世界觀、生活觀、價值觀的影響,并探討如何在民族高校青少年群體中進行有效的思想建設工作。
一、延邊大學朝鮮族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現狀
一是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青少年與中立派。新中國成立以來,便開始普及馬列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唯物主義世界觀等科學思想,大多數朝鮮族青少年接受有關教育,也由此成為堅定的無神論者。即使家庭中有親屬信仰基督教,但這些朝鮮族青少年依舊扮演“科學普及者”的角色,堅決拒絕接受宗教信仰或對宗教持辯證態度。這部分朝鮮族青少年會自發拒絕去教會等宗教場所參加活動,即使出于孝心陪同家人同去,也會保持理性的判斷。而其中一部分中立者,在辯證否定宗教的世界觀和部分價值觀的同時,雖然對宗教的一定社會積極作用持肯定態度,但是心理上仍然拒絕信教。
二是有受家庭影響成長起來的基督教徒。延邊大學的朝鮮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60%左右。受家庭宗教氛圍的影響,有些朝鮮族青少年自幼時起跟隨信仰基督教等宗教的家人,在教堂或朝鮮族家庭教會里參加宗教活動,有的青少年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基督教義,并在學習與生活中遵從基督教教義。
三是有潛在的宗教慕教者群體。由于朝鮮族青少年父母一輩經常在外務工,作為在“單親”或“無親”狀態下長大的留守兒童,在成年后會更傾向于尋找心靈上的共情與補償。如果父母一輩有宗教信仰,他們也會借由參加共同的宗教活動來拉近與親人的心理距離;當年邁的撫養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出現健康問題、家庭出現變故、生活環境突變、對人生意義感到困惑、與同齡人難以獲得共鳴時,精神上的迷惘情緒與并不豐富的社會經驗會促使朝鮮族青少年尋求向內或向外的幫助,尋求心理上的認同與開解,這便給了宗教可乘之機。因此,延邊大學的朝鮮族學生中存有潛在的宗教慕教者群體。
二、朝鮮族青少年基督教信仰的特殊性
一是特殊的歷史因素——朝鮮族與韓民族特殊的信仰“羈絆”。韓民族受外來宗教影響較深。1910年日本侵占朝鮮,李氏王朝與日本簽署《日韓合并條約》,韓民族受到日本的影響,形成了對宗教包容的特點。隨著日本戰敗,韓民族本民族的宗教逐漸走向衰亡,主流宗教只有基督教和天主教。二戰后,朝鮮半島因美國和蘇聯冷戰而一分為二,韓國受到美國主流基督教、天主教與新教等外來宗教的影響較多,而現今韓國實行較寬容的宗教政策,再加上政治、經濟、文化等原因,信教群體持續壯大。
朝鮮族的宗教受國內形勢影響較深。一戰前期,朝鮮族已淡化本民族宗教,接受了佛教與道教等中國本土宗教,但因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影響與朝鮮民族自古將儒學也當成宗教對待的特點,信教人數比例并不高。1945年東北光復后,朝鮮族本民族宗教中的大教、青林教等在哈爾濱、龍井等地的恢復活動以失敗告終。1948年我國宗教政策發生改變后,部分宗教信徒開始重新信仰基督教與天主教。“文革”結束后至今,朝鮮族務工人員因受韓國宗教文化的影響,信教人數逐年上升。
由于民族心理上的同源性及互聯網時代信息高速傳播特性的影響,民族地區宗教傳教方式的手段趨于多樣性與隱蔽性。由于朝鮮族與韓民族使用相同的文字,在語言與文化上也有許多共通性,因此,韓民族的“宗教熱”勢必會對朝鮮族的民族心理產生一定影響。
二是特殊的務工熱潮——韓國的宗教文化對務工人員的影響。改革開放初期,由于中韓兩國存在著一定的經濟差異,朝鮮族赴韓務工人數逐年增加。這些人由于工作原因長期在韓國生活,緊張的工作節奏、沉重的經濟壓力、孤獨的生活狀態、傳教者的宣傳、韓國寬松的宗教政策和基督教等宗教宣揚的“神愛世人”及“兄弟姊妹”等教義,使得部分在韓務工的朝鮮族群眾對基督教產生一定好感。務工者在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嘗試后,受到基督教群體氛圍的感染,便較容易成為一名慕教者。
這些在韓務工的基督教信徒在歸國后,會積極向身邊親友“播撒福音”。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務工者家庭的青少年對基督教等宗教持不同的態度。由于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克思科學世界觀等教育深入人心,因此,在朝鮮族青少年群體中,對宗教持反對或理性中立態度的人較多。總而言之,務工熱潮吸納部分中年甚至老年朝鮮族群眾成為慕教者或信教者,但由于科學的普及與我國的意識形態教育,其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有限的、存在差異的。
家庭教育是影響青少年成長與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撫養人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活動對孩子的價值觀塑造有著直接的影響。隨著赴韓務工的朝鮮族父母慕教者、信教者的增加,可能會使朝鮮族青少年也成為宗教的潛在信徒。由于青少年尚未塑造成熟的價值觀,對宗教的本質缺乏理性且辯證的思考,很容易受外在影響成為信徒。
三是特殊的文化環境——文化沖擊與精神心理上的孤獨感。首先,生活與學業上的改變會給求學中的朝鮮族青少年帶來巨大壓力。許多朝鮮族青少年從小生長在傳統的朝鮮族家庭里,進入學齡期后,大部分直接進入朝鮮族學校接受教育。盡管朝鮮族青少年在進入大學之前已經通過了漢語水平考試,但漢語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學生長久以來已經習慣于使用本族的語言進行交際與生活,當進入以漢語教學的陌生學習環境,會感到極其不適。加上文化上的隔閡、溝通上的障礙、情感上的孤獨、學業上的不順,這些逆境會使部分朝鮮族青少年產生挫折感與迷茫感,增加了他們向宗教尋求慰藉的可能性。
其次,朝鮮族基督教“小家庭式”的教會模式對青少年具有一定吸引性。朝鮮族教會中的家庭式教會由于地點一般設立在教友的家中,從環境氛圍上便能給予朝鮮族青少年歸家般的自在感。教會中教友們彼此關照的風氣,“上帝”的美好形象與教會神職人員的正向榜樣作用,以及教徒間的共同語言與道德準則,都會吸引青少年向而往之。朝鮮族青少年的生活重心大多在結構成分相對簡單的學校與家庭中,“小家庭式”的教會利用同族語言帶來的親近感、文化上的熟悉感、餐飲的舒心感,使一些青少年樂于參加教會活動,接受宗教觀念。
朝鮮族青少年在面對升學后的文化沖擊、學業壓力及交際障礙時,如果僅僅只是依賴宗教帶來的心靈慰藉,而非立足實際積極提升自我改變現狀,將會造成許多嚴重后果,如:學習怠惰、掛科重修、閉塞內心、封閉自我、加劇人際矛盾沖突等。此外,“小家庭式”教會的特殊環境氛圍,對內心迷惘的朝鮮族青少年來說是個十分有吸引力的“歸屬”。因此,如何正確引導朝鮮族青少年面對挫折,將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宗教對高校朝鮮族青少年的消極影響
首先,形成了缺乏實踐進取精神的消極人生觀。民族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民族骨干與精英人才的重任。朝鮮族高校生作為高校中的少數民族群體,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有的人因為語言的障礙而感到孤獨,或因為文化的沖擊感到無所適從,在碰到生命中的坎坷時,在心理預期與現實產生無法逾越的落差時,在面對社會與生活中的種種不公平與不合理的現狀時,便會向宗教尋求心理慰藉。由于宗教具有排他性、消極性和唯心主義傾向,如基督教宣揚的是“樂安天命”、消極避世的主觀唯心思想,會使信教的朝鮮族高校生形成缺乏實踐進取精神的消極人生觀。
其次,影響第二語言的掌握,加劇交際的障礙。對于朝鮮族青少年教徒來說,如果一味沉浸在宗教的世界中,不主動與身邊人進行正常交往與溝通,便很容易與同齡人之間形成隔閡。尤其是對于大多成長于母語環境下的朝鮮族高校生來說,在面對文化差異、第二語言交際障礙、學業問題等現實難題時,有的學生被動地安于現狀,以祈禱方式祈求現狀得以改變。而且第一語言為朝語的朝鮮族高校生在參加教會活動時,往往使用朝鮮語作為交際語言,這縮小了使用漢語的環境,也會加劇交際的障礙。
再次,西方宗教勢力的滲透。基督教雖然是一個使用相同傳教媒介與傳教模式的教派,但其下“派別”良莠不齊。這些派別有些以正當手段進行正常的傳教活動,有些則假借宗教的外衣,實則傳播封建迷信思想,進行政治反動活動。此外,在經由世俗傳教者進行解讀與宣傳的過程中,如果教會管理出現嚴重問題、神職團隊素質良莠不齊、西方敵對勢力在宗教活動中大肆宣揚反動思想,便會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
四、加強民族高校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議
首先,切實從實際情況出發處理民族高校青少年信教問題。由于少數民族聚居地有著復雜的歷史因素、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經濟結構、多樣的民族文化,民族高校應秉承培養各民族優秀特色人才的辦學理念,從實際情況出發妥善處理宗教問題,培養雙文化雙語言甚至多文化多語言、聽說讀寫皆佳的復合型民族人才。針對民族高校中存在的第二語言溝通障礙和人際交往問題,應在尊重民族心理與把握民族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創新集體活動形式與授課方式,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參加多語演講朗誦和富有民族特色的競選競賽等活動,以喜聞樂見的活動擴大學生的人際圈,在學業上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包括開設專題講座等。在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時,在發揮傳統工作方式的基礎上,利用新媒體等媒介與活動載體,將馬克思主義等理論知識與民族心理及文化相結合,使各族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心理上的支持。
其次,警惕“務工潮”等跨域宗教文化輸入對青少年的影響。高校應關注“務工潮”等跨域宗教文化輸入對青少年的影響,加強科學文化及人文軟環境建設,使民族高校成為治學更嚴謹、人情關懷更溫暖、科學思想更深入人心、學生更求真向善的民族人才培養基地。同時,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科學辯證地看待宗教文化的影響,警惕西方宗教勢力的政治滲透。民族地區黨委政府應針對少數民族信仰淵源歷史與現實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強線上網絡監控以及線下社區建設,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阻斷不法宗教組織的傳播途徑,引導合法宗教團體依法進行宗教活動。
最后,民族高校青少年應在尊重并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積極提升自我,在實踐與奉獻中尋找價值。對于民族高校青少年而言,宗教是一把雙刃劍,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性看待宗教問題。信教學生不應因宗教信仰干擾自己日常的學習工作和人際活動,而應以行動踐行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教義;非信教學生也應重視實踐價值,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與志愿活動,以良好的民族關系互補互進。民族高校青少年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有所成,回饋社會,為祖國建設奉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孫建青.當代中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2]羅中.中國少數民族宗教與和諧社會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3]雷衛.宗教信仰、經濟收入與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J].農業技術經濟,2016(7).
[4]李娜.民族地區青少年宗教信仰特殊性及對策研究——以甘南地區青少年宗教信仰狀況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5]馬莉,李學迎.關于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若干思考[J].世界宗教文化,2018(6).
作者簡介:金廷勲(1996—),女,朝鮮族,吉林省延吉市人,單位為延邊大學朝漢文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金靜(1988—),女,朝鮮族,延邊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