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 陳益丹 陳遠青

[摘要] 目的 探討平衡針灸配合中藥外敷治療40例膝關節損傷的效果。 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膝關節損傷患者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給予中藥外敷治療,觀察組采取平衡針灸配合中藥外敷治療方案,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1、3、6周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法行疼痛程度評分及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并評定療效。 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數為19例,對照組治療總有效數為17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1、3、6周觀察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平衡針灸配合中藥外敷治療用于膝關節損傷可明顯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療效顯著。
[關鍵詞] 膝關節損傷;平衡針灸;中藥外敷;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 R246.2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14-013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balanc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knee joint injury based on 40 cases. 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knee injuries, recruited from March 2016 to March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0 patients for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alanc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degree of pain and Lysholm score of knee joint function were measured before treatment, and 1, 3,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that witnessed positive response to treatment was 19 for treatment group and 17 for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reatment group had lower pain scores and better knee functions than controls at 1, 3,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P<0.05). Conclusion Balanc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knee joint injury can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pain and improve knee function.
[Key words] Knee joint injury;Balance acupuncture;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ffect observation
膝關節損傷常見于體育運動中的接觸性或非接觸性損傷,包括膝關節韌帶損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髕骨脫位、肌腱斷裂等一系列損傷性疾病,以損傷部位劇烈疼痛為主癥,關節伸屈活動受限,伴局部皮膚紅腫、發熱,若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將影響患者膝關節的正常活動功能,出現股四頭肌萎縮、骨性關節炎等病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既往臨床多采用手術或以緩解疼痛為主要治療手段,雖然臨床療效較為滿意,但手術對于患者機體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且常規西醫緩解疼痛效果短暫,極易復發;近年來中醫理念逐漸運用于關節損傷的治療中,針灸通過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起到活血止痛的效果,而中藥外敷能夠熱通經絡,利于損傷部位的血流流動,相關研究證實,針灸結合中藥外敷治療方案對膝關節損傷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3],本研究以4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平衡針灸配合中藥外敷的療效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0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5例,年齡26~43歲,平均(34.33±3.20)歲,膝關節損傷類型:膝關節髕腱腱圍炎4例,半月板損傷7例,韌帶損傷6例,關節腔積液3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7例,年齡24~46歲,平均(35.07±3.14)歲,膝關節損傷類型:膝關節髕腱腱圍炎5例,半月板損傷5例,韌帶損傷8例,關節腔積液2例。納入標準:①經X線片或者CT檢查確診為膝關節損傷;②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骨痹”的診斷依據[4];③受傷時間在7 d內者;④一度或二度損傷者;⑤屈膝度位外翻應力試驗陽性和(或)內側直向不穩定;⑥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6分;⑦同意治療方案,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X線片表現骨折或韌帶等軟組織大面積斷裂者;②陳舊性損傷或損傷時間超過7 d者;③精神障礙者;④暈針及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⑤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障礙者。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審批通過,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抗感染治療及治療期間運動感覺康復訓練(治療第1周以肌肉靜力訓練為主,以強化肌力及提高膝關節靈活性,第1周開始適當拄拐練習行走、伸直位平地行走、上下樓,直至膝關節能自由活動),對照組給予中藥外敷治療,觀察組給予平衡針灸配合中藥外敷治療。
中藥外敷治療:取血竭、乳香、骨碎補、川續斷、獨活、紅花、血余炭各等分,研磨成細粉,加入適量水熬成糊狀,待冷卻后直接敷于患者患處,用干凈繃帶包扎固定,急性損傷加入10 g冰片研磨撒于膏藥表面外敷,每2天換一次藥。
平衡針灸治療:選穴:以疼痛穴為主穴,取內外膝眼穴、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為配穴;操作手法:患者仰臥位,將損傷側膝關節稍墊起,75%酒精消毒皮膚,用32號1.5寸亳針提插手法進針直刺,深度0.5~1.2寸,以患者出現放射性針感為宜,此時即可出針,1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6周后評定療效。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后第1、3、6周,分別對患者行疼痛程度評分及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①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5]:評分范圍0~10分,0分為無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②Lysholm膝關節評分標準[6]:包括跛行、交鎖、支持裝置、疼痛、不穩定、上樓困難、腫脹、下蹲能力等項目,每項5~25分不等,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膝關節功能越好。
1.4 療效標準[7]
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體征評分變化百分數>90%;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體征評分變化百分數70%~90%;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體征評分變化百分數30%~<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好轉或者加重,體征評分變化百分數<3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所有數據,采用雙人獨立不交流獨立錄入EXCEL表格,計量資料以(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若不符合正態分布,則使用非參數Mann-Whitney U檢驗,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及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采用重復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85.00%)(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顯著降低,第1、3、6周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第1、3、6周評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Lysholm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ysholm評分顯著升高,第1、3、6周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第1、3、6周評分均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承重關節,兩端杠桿長,周圍肌肉少,因此極易發生損傷,臨床對于膝關節損傷的西醫治療方法多為手術治療,其對機體損傷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因此具有綜合性、整體性、保守性特點的中醫治療方法逐漸受到臨床關注,中醫對膝關節損傷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中藥內服外敷、針刺療法、運動療法等,國內外一致主張Ⅰ、Ⅱ度損傷行保守治療[7-10]。因此本研究采用針灸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損傷,以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膝關節損傷在中醫理論中可歸于“骨痹”、“痹癥”范疇,損傷初期局部氣血瘀滯運行不暢,關節經脈閉阻,筋脈拘急,導致局部腫痛,日久則經脈廢弛,屈伸不能,“臟腑經絡并與俱傷”[10]。治療本病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為主,本方中,血竭、乳香可散瘀止痛[11];骨碎補可補腎強骨,主治跌撲創傷[12];獨活主治腰膝酸軟,關節屈伸不利;血余炭外敷可止血生肌;紅花可活血行瘀,利氣止痛[13];諸藥配伍,共成補氣養血、強筋健骨之劑。中藥外敷具有痛苦少,使用方便,能夠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等優點,可有效緩解關節損傷帶來的疼痛,促進局部腫脹消退[14]。《黃帝內經》中闡述了針灸治療膝關節損傷的原則和方法,效果顯著。
平衡針灸理論基礎是中醫臟腑陰陽理論和西醫的神經調控學說[15],以針灸和心理-生理-社會-自然相適應的整體醫學模式,利用針刺健側某一特定穴位為外因手段,通過人體信息系統(即經絡與神經系統)將針刺神經的信息反饋到大腦高級中樞,在大腦的中樞調控支配下,依靠患者自我修復,自我調節,自我平衡,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效果[16],據報道[17],即時見效率為96.05%,一針見效率為38.44%。與常規針灸相比具有“一病一穴”(每個疼痛部位一般只需取一個主穴)、快速針刺、不需留針、即時見效(可迅速止血、強效陣痛)、操作簡便等優勢。本研究使用中藥外敷配合平衡針灸療法治療膝關節損傷,達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觀察組治療效果較對照組明顯,提示平衡針灸配合中藥外敷在治療膝關節損傷上更有優勢。針刺膝痛穴神經可以激活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腦中樞神經獲得指令后即啟動機體內神經遞質,對病變的膝關節進行調節,完成鎮痛、機體代謝功能的強化,達到緩解疼痛、減輕水腫、提高關節活動能力的目的[18-19]。本研究中,隨著治療時間的增加,兩組VAS評分和Lysholm評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尤其是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的VAS評分和Lysholm評分均達到膝關節的良好級水平,表明在鎮痛和恢復膝關節功能方面,平衡針刺聯合中藥外敷作用效果較強,該結果與楊銀凱等[20]研究結果相仿,進一步說明了該聯合方法治療膝關節損傷的優勢。
綜上,平衡針灸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顯著,鎮痛效果及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明顯,為膝關節損傷的治療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1] 羅驍,余家闊.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性別差異性研究進展[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7,17(2):174-178.
[2] 成向東,劉佳.保守療法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藥導報,2016,13(9):104-107.
[3] 余磊,趙斌,左進步,等.中藥外敷聯合溫針灸治療急性運動性踝關節損傷的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6,37(10):1360-1361.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
[5] 麥偉良.地佐辛與氟比洛芬酯對乳腺癌圍術期鎮痛效果與免疫抑制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5,(14):1970-1972.
[6] 王占榮,馮興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西醫結合非手術療法療效評價[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4),1645-1648.
[7] 孫岳.針灸聯合中頻電療法對籃球運動員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臨床療效[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5,34(9):903-904.
[8] 寧凱,郭瑞.針刺聯合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膝關節損傷周圍肌肉的組織構建和生物力學的治療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7,12(8):173-176,180.
[9] 孫洪林.強筋健骨散對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7,38(8):1045-1046.
[10] 曹謙,曹慎,楊韻琴.楊氏活血祛瘀組方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近期療效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16,22(7):83-85.
[11] 鄯科明,滕中秋.血竭活血化瘀作用的GC-MS代謝組學初步研究[J].藥物分析雜志,2016,36(7):1169-1177.
[12] 張金龍,黃雨婷,嚴國俊,等.乳香揮發油成分的GC-MS分析[J].中南藥學,2016,14(4):375-377.
[13] 尹文哲,張小玲,葉義杰,等.骨碎補對微重力下共培養骨細胞中成骨細胞分化的影響[J].中醫藥學報,2017, 45(4):16-20.
[14] 崔一然,劉欣,申丹,等.《中醫方劑大辭典》含丹參、紅花藥對組方規律數據挖掘分析[J]. 中國中藥雜志,2016, 41(3):528-531.
[15] 焦娟,唐曉頗,員晶,等.復方雷公藤外敷劑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36(1):29-34.
[16] 鄭曉斌,林偉容,林遠萬.推拿手法配合溫針灸調整膝關節肌力平衡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應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3(6):822-827.
[17] 時高波,白慧.平衡針配以動氣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5,30(5):759-760.
[18] 張林.功能訓練聯合溫針灸法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關節鏡成形術后康復治療中的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6,37(8):1074-1076.
[19] 侯建鵬,何勁鵬,李敬孝,等.電針結合運動康復訓練干預兔膝骨關節損傷的抗炎、抗氧化作用[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7):64-67.
[20] 楊銀凱,路曉紅,屈玉明.中藥外敷配合針刺治療膝關節炎42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6,34(12):160-162.
(收稿日期: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