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朗 林子楠 (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10000)
中國哲學研究長期以來,都主要保持在以儒學為主干,道佛為補注的基本認識下進行的。其研究對象,也長期保持以人性論、處世觀等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下討論的。而對于中國哲學中的形而上學部分,則長期遭到忽視。
但中國哲學形而上部分,作為中國哲學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人了解和解釋宇宙和世界的部分,是不可缺失和不可忽略的。作為其中的兩個巨頭,以老子為中心所發展出的“道論”和以“太極陰陽”與《易經》相融合摻雜的“太極陰陽學說”,不停地左右出入于中國哲學,并時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而兩個理論的發展,必然在長期的交鋒與交融中,形成一套中國人統一的形而上論。
老子的思想是以“道”為最高哲學依據,以“反”為普遍哲學邏輯的系統。其中“道”又可被理解成“有”與“無”。下面便將老子的體系,從其“反”的邏輯出發,闡述何為“有”“無”,“有”“無”又如何成為“道”、與“道”又有怎樣的關系。
“反”是老子哲學的主要邏輯,其一切思想都是由此而發,向上總結成“道”,為其哲學立下依據,向下開出圣人,為其人生觀立下價值標準。
老子“反”的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次:首先是描述萬事萬物都是相反對立產生的。其中又內嵌著兩含義,一是指事物因相反而相生,沒有事物是孤立的存在;二是這種相反,并不是“是A”與“是B”這樣舉出二者為對立的含義,而是“是A”與“非A”這樣的全面的對立含義。在這兩含義所代表的萬物相對的理論層次上,老子“反”的思想第二層含義是,這相反對立的事物,是能相互轉換,并時刻處于這樣的運動狀態下的。這就表明,沒有什么具體的事物是永恒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變換,向相反的方向轉換。在這樣對立事物相互轉換的基礎上,老子上升出其“反”思想的第三層含義,這樣的轉換是猶如圓一般的,是一種漸變的轉換,是一種由量變引起質變的轉換。
老子看到具體事物皆有其對立面,即事物“不全”,并且事物一直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不長久更不永恒。在這樣的哲學邏輯下,老子發現,下至個人個體、上至人類群體,在認識事物時,總是只能認識到運動的、短暫的、終將變換消失的事物,而不能認識與尋找到永恒的事物。
故老子便用“有”和“無”指代這兩對立面的事物。本質上,老子用“有”“無”指代的并不是兩個具體的事物,也不是存在與不存在;而是用“有”表示個人或人類能認識到事物,而用“無”指代個人或人類不能認識的事物;即“有”“無”不是表示事物本身存在有否,而是指人能認識與否。
這樣,老子哲學必將在企圖超越短暫、運動和變換時,去尋找一永恒、靜止的事物,由此,老子便提出了“道”。“道”是永恒的、靜止的,不可被稱呼和認識的,因為每一被認識的事物都是短暫而變動的。“道”的出現,是老子哲學必然的結果,也由此,老子哲學在“道”與“有無”之間,依據“反”的邏輯展開。
“有”與“無”共同組成了“道”,即人所認識的與未認識的事物,共同組成了世界。而“有”與“無”是一直在相互轉換的,這種轉換是依據“道”的規律“反”進行的。對比于西方哲學,“道”可以說是指那不可認識的永恒的包羅萬象的“自在之物”,而“有”“無”則是指現象世界,而老子則又把現象世界,通過人類現在是否認識,區分出了“有無”,并闡明了認識的運動性與被認識事物的短暫性。
通過對老子“道論”的理解,我們可以由此轉而進入“太極陰陽學說”進行對比理解,由此闡明“太極”與“陰陽”是什么關系,又是如何轉化的。
“陰”“陽”的含義可以說就是老子“道論”思想中的“有”“無”含義。一般來說,“陽”象征著人能認識的一面,“陰”象征著人未能認識的一面。“陰”“陽”就像硬幣的兩面,雖然我們只能看見硬幣落下的正面一面,但不能說硬幣沒有反面,反面只是被覆蓋、隱藏于下面、人看不見的那一面了。所以我們通過老子關于“有”“無”與“反”的思想,首先要知道,當事物表現出“陰”或“陽”的性質時,并不是完全沒有另一種性質了,而是另一種性質隱藏起來了,就如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般,福禍以及一切事物,都只是表現出某一方面罷了,另一方面,在“伏”著,并且隨時處于轉換變動的狀態。
這就是“陰”“陽”的含義,表示某一事物或性質,處于表現出來或可被認知是狀態,而另一面則處于隱藏、暫時不可認知的狀態。
“太極”的概念,一方面與“道”的存在論含義相似,指“陰”“陽”合在一起的事物或狀態,另一方面則指老子思想中“反”的邏輯。即“太極”在存在上說,指最高存在物,且是一切事物的基本組成部分。而另一方面,“太極”也指“反”的思想,即“陰”“陽”將依據對立循環轉換的方式運行和存在。“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太極”的哲學規律表示,“陰”與“陽”是相互生成與泯滅的,就像老子所說“難易相成,長短相形”一樣。
所以由“陰”“陽”的運動,從邏輯上推論出了“太極”,即“陰”“陽”合在一起而成為一“太極”,而“太極”又決定著“陰”“陽”的運動方式。
“太極陰陽圖”是“太極陰陽學說”的精華與高度概括。此圖高度概括了整個“太極陰陽學說”的思想。黑白的魚身象征著“陰”“陽”,兩魚收尾相連,象征著“陰”“陽”對立轉換,而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陰陽總和即圓的半徑是不變的,變的只有“陰”“陽”各自處于此時的多少,即代表著不同時地的“陰”“陽”顯隱不同。而在魚頭上的魚眼,則表示“極陰”之中必然埋藏著“陽”的因子,“極陽”亦然。
“太極陰陽學說”代表著中國人對于宇宙世界的理解,也代表著中國人對認識事物的理解,是永恒不朽的智慧結晶。“太極陰陽學說”雖然本身充滿著生澀與神秘,但我們可以不斷嘗試通過用已經獲得研究成果的學說,對其進行類比類推,以使“太極陰陽學說”清晰明了、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