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朱永山 (湖北工業大學 430068)
漢繡是一種以荊楚地區作為背景,立足于武漢及周邊城市為中心的一種地區性繡種和特有的民間手工藝。其發端于先秦時期,以戰國楚繡為基礎發展起來,千年后于清末民初迎來興盛時期。抗戰時期,由于火燒繡花街,漢繡接近斷代。
新中國成立后,2008年6月,漢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漢繡四大流派欣欣向榮已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漢繡自此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重視漢繡藝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首飾發展到現代,類型多種多樣,項鏈、耳墜、戒指、手鐲、胸針等等。現代的首飾佩戴已經成為了一種穿戴藝術,首飾的設計、寓意也完美的展現人們的情感。但目前的刺繡首飾設計,僅僅局限于對刺繡與首飾材料直接結合,沒有進行深層次挖掘刺繡本身的文化內涵,這種生硬的結合方式,使得刺繡首飾缺乏生命。由于與刺繡能夠直接結合首飾材料也很有限,這也就大大的局限了首飾設計的風格。人們對于首飾的追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材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首飾蘊含的深層的寓意和內涵。
刺繡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發展到今天,說明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在現代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藝術文化受到了來自西方藝術文化的強烈沖擊,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刺繡需要在首飾設計中得到創新發展,就需要以現代的設計理念來對刺繡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在首飾設計中,應該對刺繡的色彩、造型、圖案以及寓意等等進行現代化解構重組,賦予其新時代的涵義。
刺繡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載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刺繡首飾是刺繡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方式,也是我國歷史文化繼承和發揚的重要途徑。在現代刺繡首飾設計中,依然要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呈現民族文化內涵,弘揚民族精神。但目前的刺繡首飾遠遠沒有做到這一點,僅僅依靠外形設計是不足的,必須深層次的汲取民族刺繡藝術的精髓,大膽的與現代首飾設計藝術相結合,不斷的學習創新,才能夠提高刺繡首飾的文化藝術價值。
此外,繡布和金屬兩種材質各自的保存時長、耐磨耐臟性和保養方式之間具有巨大的差異,這些都導致了目前刺繡首飾保存難度高、易污損、佩戴時長短、難以拓寬受眾范圍、無法進入到貴金屬首飾市場和收藏價值較低等現狀。
漢繡藝術有著自身的特定表現形式,其擁有著眾多豐富多彩的紋樣,取材范圍廣泛,可分為花卉植物紋樣語匯、動物紋樣語匯、人物紋樣語匯、文字性紋樣語匯四大類,最具特色紋樣為鳳紋。多采用夸張變形手法,大膽描繪各類元素,以“中心式構圖”及“中心對稱式構圖”為主進行整體繡面搭配。
在漢繡藝術首飾中,我們可將傳統漢繡紋樣進行現代化改編,立足于漢繡傳統紋樣底蘊,保留其夸張變形、大膽描繪手法及“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的特色,將其應用于首飾形態設計之中。
漢繡色彩具有艷麗鮮明、強烈對比性,其整體色彩熱烈、輕松、明快,多為濃墨重彩及富麗堂皇的藝術表現效果。繡品常以重色做底色,繡線以紅、黃、綠、白、黑五色為主,多以紅、黃、綠為主要色調。
漢繡講究色彩明度的對比,色相、色彩冷暖以及面積的搭配與對比,繡品常以局部圖案的色彩復雜組合構成和諧統一的整體,細節變化豐富卻又不失整體的大氣,統一中又見其細膩的內容。其每種紋樣一般只配三種到五種顏色,多以暖色為基調,同時漢繡整體配色可分為艷麗型色彩語匯和灰暗型色彩語匯兩種。在漢繡色彩與首飾設計結合中,可將漢繡注重利用色彩心理效應、用色艷麗鮮明、對比強烈、配色突出“熱鬧為先”的幾大特點作為首飾設計配色方式。給大眾以強烈的第一印象,形成一種首飾設計配色中漢繡式“驚彩絕艷”效果。
同時,除了利用彩色寶石進行首飾色彩表達,也可采用近些年新興首飾制作材質——鈦金屬作為載體進行配色方式融合,鈦金屬擁有著獨特的“著色”技能,通過電解工藝可擁有極大色彩變化空間且耐腐蝕不變色,并具有抗過敏性,可安全佩戴。
漢繡技藝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繡法為:齊針繡、平金夾繡、游針繡。我們可用貴金屬絲代替繡線,金屬絲以鈦金屬絲為主,因為鈦絲可被電鍍多種色彩并具有較好的柔韌度。我們可以在金屬首飾橫截面的相應位置進行打孔(后面擠壓金屬面使穿入的金屬絲固定),將0.3mm的貴金屬絲(使用拔絲工藝)穿入進去形成網格狀做底,在網格底上面用各色鈦絲(用首飾制作中的拔絲工藝,將鈦絲拔至0.3mm或0.26mm,再拿用電鍍工藝進行各色樣電鍍)代替繡線進行漢繡針法技藝表達。或者可參考古代的金屬編織技法,編織出一個底部,在上面進行漢繡針法技藝表達。
在首飾設計中,對于漢繡藝術的審美也需有傳承。從對漢繡藝術作品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其藝術審美主要有滿、俗、板、樸、粗、奇等特色。
漢繡中由各要素所構成的滿,包括紋樣形象的豐滿.色彩形象的飽滿和構圖形象的完滿,在審美主體上的直覺中轉化為一種情感的符號,即內容的“滿”。例如漢繡的“平金夾銹”針法,可以分層破色,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視覺感官上給人以豐滿的富麗堂皇之感,另外漢繡的色彩艷麗,質地渾厚。在首飾制作中將此針法植入,以金屬為布,金屬細絲為線,使首飾“繡品”顯得福貴大氣,厚重扎實,傳統的繡法與金屬之間完美的融合,精巧的繡技與剛硬的金屬呈現出了奪目的美感。
同時,在漢繡作品中,大面積的平板絲理結構表現了“板”的繡面審美效果,呈現出規則、嚴密、秩序、淺浮雕的裝飾性美感,使漢繡圖案效果平整光亮、邊界分明、色彩對比強烈,富有立體感,是為“板”。例如漢繡配色講究原則,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首飾應用中根據材質的不同來合理的設計,立體的圖案在金屬或者其他首飾上呈現出別樣的美感。
漢繡藝術講究“拙”,即在拙中見巧。漢繡藝術的樸,在造型上是生動、規范、傳神,在風格上是敦厚、老實、實在。拙樸是指樸實無華、古樸、質樸、純樸之意。由于首飾尺寸的局限,在對于圖案的應用上,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加以創新應用。對于圖案應用做到簡而不陋,既體現出漢繡的“拙”,又體現出追求簡約的時代風格。
此外,漢繡藝術特定的精神氣質——粗獷、潑辣、豪放。粗獷豪放,明麗活潑,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當然,漢繡的裝飾性在首飾設計中也同樣適用,利用創造性的思維和夸張變形的手法創作出許多奇特的藝術形象,給人以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
漢繡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不斷地傳承下去。將傳統的漢繡文化融入到現代設計中,使其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是漢繡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漢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賦予當代首飾新的靈魂,讓當代首飾具有符合當代人審美觀念的同時,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現代科技的發展,材料種類的極度豐富給漢繡與首飾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漢繡藝術的色彩、造型、圖案、技法給予現代首飾設計以新的啟發。通過對漢繡傳承,并積極創新,豐富首飾設計元素的同時,讓傳統的技藝尋找到了新的發展之路,使漢繡藝術和首飾設計兩個行業互相補充,朝著多元化層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