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鑫 (貴州大學 550000)
《道德經》所體現的核心是“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什么,它是無形的,它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源泉。
老子崇尚的是無為,清心寡欲的生活,極力反對奢華奢靡的生活,認為奢華奢靡的生活會讓我們的心智迷亂和渾濁。通過研究古代文人畫,從中就不經意的發現文人畫中體現出了許多《道德經》里面的哲學邏輯思想。文人畫講究的是構圖和意境,呈現在畫面上就是老子關于“道”中的“有”和“無”的邏輯關系。“無”是道體無限的自在,而“有”是道體自在的無限呈現。藝術家在創作的作品中就是從“有”跟“無”之間進行兩者的轉換。而這也正體現文人畫家那種寄情于山水,超脫于俗世的那種仙人道風。更突顯了文人畫家不爭名奪利,不追求物質的高尚情操。中國的文人畫取材比較廣泛,講究的是構圖的技巧以及畫面所體現的意境,與中國哲學有著緊密的聯系,老子哲學中關于“道”的體現在于“有”跟“無”,陰陽相生。但是在中國哲學中提到的是“空”與“無”的兩個概念。兩者的本意是不同的。在老子思想著作《道德經》中,老子的思想中沒有談到是語言決定再造了世界,還是世界決定造就了語言,也許正是沒有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才會給后世人文畫家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對中國人文畫家有的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受老子《道德經》中哲學思想的影響,對文人的思維邏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文人畫大多表現的是盎然生機的自然景觀,所描繪的是自然中樹木,鳥獸蟲魚,他們往往把這些具有盎然生機的生物繪畫在一張紙上,用一種生命情態來描繪出這些生機盎然的生命之美。綜觀東方人文繪畫很少表現衰敗的人文畫,例如枯死的老樹,秋冬的荷葉,衰敗的草叢。而恰恰相反的是在中國人文畫中,大多表現的是生機勃勃的樹木,栩栩如生的花鳥畫。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的是一片和美之色,正是受到這種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邏輯思想,才導致了中國的人文畫與西方的繪畫風格有很大的差別。在中國人文畫家眼里,山并不是死氣沉沉的物質,而是根據四季的變化來點綴季節的不同,即使在秋冬這樣萬物銷聲匿跡的時刻,通過畫家的手也能表現的有韻味。
齊白石出生在一個貧窮家庭里,早年的生活非常貧瘠,生活的貧苦為他后期的創作提供很多實際經驗,讓他的心智更加成熟,讓他對繪畫的邏輯思維更加清晰。晚年的齊白石在繪畫上不刻意追求繪畫事物的形似,而是把自己的神韻涌入到繪畫中去,改變了藝術被人認可,以及長久以來的文人畫風格,使文人畫向現代藝術過渡。齊白石繪畫是從晚年開始的,他所創的繪畫與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的思想不謀而合。前半生的貧苦生活以及晚年的安詳生活都讓齊白石的心看淡一切。就像《道德經》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句話的大體意思就是,上一等的善就如同水一樣,為什么這么說呢?水滋養了萬物,而不爭高低,而是平靜流淌,即使是不喜歡的地方也停留在那里,所以說水更接近于道。用“上善若水”來形容齊白石老藝術家更合適不過。從齊白石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內斂,不自我膨脹驕傲自滿的人,有功勞也不自居。在繪畫中像流水一樣流過每個地方,注重細節,不爭強好勝,“上善若水”的邏輯思想深深的在齊白石身上得到了體現。
《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兩部作品是齊白石的代表之作。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中都濃厚的表現出來鄉土氣息和自然之情,帶有農民淳樸和追求浪漫的向往,富有田園詩的意味,是齊白石老先生內在的“上善若水”的真實寫照。齊白石老先生不追求名利,不迎合世人的眼光,去畫一些富麗堂皇的繪畫,而是從自己的心如止水的隨意出發,把具有鄉土氣息的貼近生活的事物表現出來,像流水一樣默默的流淌,滋潤萬物,在平平常常中追求自己的善,追求自己的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和追求道的修煉途徑。
“上善若水”在齊白石繪畫里無處不在體現著,齊白石主張藝術要講究“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他的這種主張就像流水一樣,沒有形體,但是又有形體。眾所周知,水是往低處流的,那么水往低處流的特性是由什么來決定的?水往低流的特性是由水的“能量取極小”和“流動性”這兩個的不同物理性質來決定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物理規律和特性。打比方來說,你幫助了別人,并不邀功還甘于就低,那么,你這種行為就是最接近于德。水的這種“就低”特性和齊白石的“就低”的這種德就非常想進。在《道德經》里,老子本身就會認為,人的這種就低的特性根本上就是仿照水的這個物理特性而來的,是按照這個規律來辦事的。由此,我們總結出來了圣人之所以稱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們按規律,也就是道來辦事,他們的行為就可以被稱之為德。通過上面德解釋與總結,老子所說的“道”可能就是我們現在所講德科學規律,也就是認識事物的基礎。齊白石老先生在繪畫中,取法于自然中德萬事萬物,以“道”德境界來繪畫萬物。其實也就直接表明了,在繪畫中,齊白石老先生按照“科學規律”來進行布局和繪畫的,他只不過是把自然知道也就是自然規律融入到繪畫作品中,看似無道實則有道。
有關書籍中,記載了老子活了100多歲,也有的人說老子活了200多歲,雖然說法不一,但是從老子《道德經》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養生之道的確與眾不同。有的人追求長生就會服食一些丹藥,但是老子講究的長生就是與自然融為一體,在自然中追求長生,順其自然。“上善若水”中的水就是順應地勢的走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沒有悲與喜,沒有歡與愁,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行走。綜觀老子的長生也是這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其自然,合乎其道。齊白石老先生也是活了八十多歲,在那時也是長壽,我們可以看出,齊白石老先生跟老子的養生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不追求名與利,像流水一樣,看似柔弱,實則剛強,面對生活中的苦與難。從而我們也就得出真正的幸福不是周圍的環境所給與的,而是順應自然環境,順應自己的本心而得到的,是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來的。就像齊白石老先生在早年的時候,家庭貧困,寸步難行,身處逆境,也沒有抱怨周邊的環境,而是沒有任何抱怨的接受一切,像流水一樣,接受一切幸福與不幸福。
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老子的《道德經》里的“上善若水”的思想,對像齊白石老先生一樣的中國藝術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老子不僅是一名圣人還是一名智者,他的哲學思想影響深遠,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及繪畫藝術影響持久,使文化與哲學進行了完美的融合,開創了東方自己的哲學思想。正是基于這種具有東方文化的氛圍,才造就了一大批像齊白石一樣的優秀藝術家,使老子哲學思想源遠流長,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