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婧宇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030000)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累累碩果,人們的物質財富綽綽有余,開始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尤其是對音樂的鑒賞能力越來越高。面對中外文化的相互碰撞,美聲唱法以其獨特的演唱色彩贏得了國人的青睞,而我國民族唱法也有自身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即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是當代聲樂藝術演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形勢下,中西方唱法開始走向融合趨勢,許多藝術家也經過深入思考與研究,大力支持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深度融合,以便達到揚長避短、創新民族唱法的目標。鑒于此,本文著重探究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相融合的途徑,希望促進我國聲樂藝術事業的輝煌發展。
聲樂藝術的唱法形式多樣,獨具特色,各顯神通,像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間就存在著天然的聯系,二者之間的共同點十分突出。美聲唱法來自西方國家,民族唱法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它們以不同的聲樂表現藝術,展現各自的聲樂演唱特色,但也掩蓋不了諸多方面的共同特點。其一,不管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二者都受聲樂演唱標準的制約,注重氣沉丹田,要求通過胸腔、口腔、頭腔的共鳴腔體呈現最佳的演唱狀態;其二,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強調了真摯情感的運用,力求達到“人歌合一”的精神境界,這一切都為二者的緊密聯系創設了有利條件。
(1)共鳴腔體運用不同
聲樂藝術演唱種類較多,主要以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為主,不同唱法的歌唱家對于共鳴腔體的運用也不同,這就導致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演唱效果完全不一樣。一般來說,美聲唱法來自于西方,其演唱借助了人體的各個機能,注重共鳴腔體的整體運用,且共鳴腔體之間的轉換相當流暢,聲音飽滿柔韌,力度較強;而我國民族唱法則不同,其演唱更多地運用頭腔共鳴,很少發揮胸腔的功效,最終達到了聲樂明亮、聲音走向靠前、撼動聽眾心靈的表演效果。然而,有效地運用胸腔共鳴體,可以支持中低聲部的發聲,確保唱演者的聲音扎根于胸腔部位,為聲音的貫通與和諧提供必備條件,即美聲唱法在這方面勝于民族唱法。
(2)舞臺表演方式不同
聲樂藝術也是一種重要的舞臺表演藝術,不同的聲樂唱法,舞臺表演方式也不盡相同,這也是我國民族唱法與西方美聲唱法的重要區別。對于民族唱法而言,它非常注重視覺效果的完美呈現,強調音樂精髓的傳達,常常處于歌、樂、舞相互交融的狀態,并在此基礎上流露出演唱人員的真情實感,引得觀眾身臨其境、流連忘返。美聲唱法卻注重聲音的塑造,忽視了演唱者的形象訓練,嚴重抑制了聲樂演唱的藝術感染力,不利于學生在舞臺上施展自己,甚至導致學生在舞臺產生緊張心理,難以控制聲音。不難發現,在肢體語言訓練方面,美聲唱法比較呆板,舞臺表演枯燥無味,遠遠不及我國民族唱法在肢體動作表演方面的生動性。
(3)演唱口型走向不同
通常情況下,許多聲樂教師都會脫口而出“微笑起來”,或者“啃蘋果”,這表明民族唱法的口型類似人們“啃蘋果”時的樣子。不難相象,我國民族唱法的聲音走向前靠攏,一舉形成了“鼻腔通道——鼻腔——頭腔”的共鳴過程,向觀眾呈現出了柔和、明亮的聲音。但是,美聲唱法卻大不相同,比如:美聲歌唱家的口型屬于“縱向型”,聲音走向朝后靠攏,聲音渾厚,給人帶來一種極其圓潤的聽覺效果,這與我國民族唱法的演唱口型走向恰恰相反。
(4)聲樂唱法語言不同
雖然同為聲樂藝術的范疇,但是西方美聲唱法與我國民族唱法之間還存著語言的差別,以至于二者的演唱效果截然不同。一方面,對于美聲唱法來講,它要求語言連貫、順暢,杜絕中途中斷或停頓,并且強調吐字要清晰,語調要抑揚頓挫,起伏較小,竭力追求聲音的飽滿。另一方面,我國民族唱法的語言脫胎于幅員遼闊的大國,且擁有56個民族的語言,常常伴隨著高低起伏的聲調,這種聲樂唱法的語言具有鮮明的旋律性。不管怎么講,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屬于聲樂演唱藝術,只有明確各自的語言運用,才能真正演唱出獨具特色的表演效果。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的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西方文化逐漸滲入中國,對中國的聲樂審美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借鑒西方聲樂藝術的精髓,創新出我國獨特的聲樂文化,這樣才能在世界聲樂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實現長足發展。實際上,西方美聲唱法具有一定的獨特優勢,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國民族唱法去學習,有助于豐富民族唱法的表演風格。現階段,我國藝術家在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結合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不斷嘗試突破演唱壁壘的方法,旨在將兩種唱法融為一體,強化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效果。然而,很少有人能夠實現二者的完美融合,這就表明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間的融合還需要走一段很長的路程。
作為聲樂藝術的兩種重要唱法,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表現方式不同,但都能以自身獨特的演唱風格感染聽眾,獲得聽眾的認可與支持,其對現代聲樂藝術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促進意義。例如:在泛音方面,美聲唱法更加豐富;在嗓音聲譜方面,民族唱法更加尖峰,二者的融合將會收到更佳的演唱效果。在中華民族聲樂藝術表演中,聽眾均是老百姓,他們很難理解美聲唱法,常常遇到欣賞難題,像許多中國老百姓都認為美聲唱法的聲音嘹亮,曲子好聽,就是聽不懂內容,這是因為美聲唱法不接地氣,歌唱家沒有考慮到受眾的審美心理。所以,將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進行有效融合,一定要改變演唱方式,只有注重大眾審美的體現,才能演唱出魅力無窮、淺顯易懂的現代聲樂。
任何一種藝術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欣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傳遞情感,聲樂藝術表演也是如此,這就反映了民族情感在聲樂演唱中的表現至關重要。從本質上講,美聲唱法來自西方國家,民族唱法是中國56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二者在思想情感表達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例如:美聲唱法聲腔圓潤、渾厚,給人一種嚴肅的感覺;民族唱法的情感氛圍濃厚、節奏歡快,這表明中國欣賞者更加傾向于喜悅幸福的唱調。因此,在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演唱者的深情表達,以及中華民族情感的表現,努力做到“聲情并茂”,既要借鑒美聲元素,又要堅持民族特色,最終滿足現代聽眾的欣賞需求。
眾所周知,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又要回歸,切實地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對于一部優秀的聲樂演唱來講,不是嘩眾取寵,而是貼近民眾,要求演唱者發自內心地表達民眾的生活。在我國聲樂演唱中,民族唱法自然能夠滿足廣大聽眾的需求,它比美聲唱法更具有群眾基礎。正因為如此,美聲歌唱家在演唱時,必須深入挖掘民族唱法的特點,
并對其進行靈活運用,贏得更加廣泛的受眾群體,充分表達民眾的生活,逐步提升美聲唱法在群眾中的接受度。一旦美聲唱法吸收了傳統民族文化的特點,就有助于我國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同時也能大幅度提高我國的聲樂演唱藝術水平。
總之,美妙動聽的歌聲可以陶治情操,振奮精神,拋開一切煩憂,確保人們的內心始終處于良好狀態,而這正是現代人釋放生活壓力、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作為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內容,聲樂藝術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但要取得長足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融合國外優秀文化,與國際接軌。盡管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植根于不同的國家,但是二者又具有共性,可以在頻繁交流中達成共識,互相借鑒,實現共同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二者的融合更加和諧,不斷提升我國聲樂藝術在世界樂壇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