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曦 (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230000)
對于舞蹈表演來說,需要技巧,需要基本功,也需要舞感。而真正決定舞蹈表演者發展的高度與發展的空間的,不是技巧,不是基本功,而是舞感。因為只有具有良好的舞感,才能更好地表達作品意圖,表現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和詮釋,表現作品的情感,傳遞舞蹈表演者的內心世界,給觀眾帶來心靈上的共鳴。其實,對于舞蹈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來說,內在的精神內涵要重于外在的肢體動作。而內在的精神內涵,很大一部分承載主體,就是舞感。舞感對于舞蹈表演者來說,既是天賦,也是后天不斷培養而形成的。
舞蹈表演者不斷地培養自身的舞感,能夠彰顯自身的舞蹈表現力,也能夠更好地傳達舞蹈作品的精神內涵,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舞蹈表演并非只是肢體的動作,其更需要通過肢體的動作來營造一定的情境,同時要對于舞蹈所要表現的情感有一定的呈現。具有舞感的舞蹈表演者,能夠通過自身的舞感來更充分地表現舞蹈作品和作品的情感,呈現出更加優質的舞蹈效果,使舞蹈作品更具水準。
通過舞蹈表演者的肢體語言,觀眾可以直觀地欣賞舞蹈作品,而通過舞感,觀眾能夠獲得更大的精神情感體驗,能夠更好地感受作品的精神內涵。假如舞蹈表演者不具備這種基本的素養能力,在舞蹈表現過程中必然是暗淡的,舞蹈作品的呈現也就喪失了吸引力。
在舞蹈訓練過程中,舞蹈表演者要想很好地培養自身的舞感,需要注重對肢體動作的反復訓練,提高自身的協調性與敏銳性、根據音樂尋求靈感、注重感情的融入、關注自我感覺。
肢體動作是舞蹈表演者最直觀的表現舞蹈作品的途徑,也是衡量舞蹈表演者的舞蹈技藝精湛與否的重要標準。即便是有舞感,如果沒有協調、準確、完善的肢體動作,依然是失敗的表演。為此,舞蹈表演者要培養舞感,就需要注重對肢體動作進行反復的訓練,要不斷通過常規動作的訓練來塑造自己良好的表現力。比如,舞蹈中一個簡單的“擦地”的動作,并不像是生活中的動作那么隨意,而是需要肢體動作的協調和準確,需要舞蹈表演者不斷加強對腳底、腳尖和地面的摩擦,要通過摩擦來產生反饋信息,加深肢體動作協調性。舞蹈表演者反復訓練,反復揣摩,能夠加強身體的感知器官和外界的反饋信息,從而是肢體能夠更好地表現作品,使外界能夠更好地接收信息。此外,在不斷的訓練和揣摩中,舞蹈表演者也能夠提高自身的舞蹈感知力,能夠更好地了解舞蹈,觸摸舞蹈的靈魂,才能真正通過自己的肢體表現來賦予舞蹈新的生命活力。舞感的感悟就是通過反復系統訓練中慢慢去領悟作品的的過程,而舞感的表達則是舞蹈表演者在領悟后用自己獨特肢體語言方式的展示,所以外在肢體動作的反復鍛煉與準化培養成為每個舞蹈表演者的必修課。
舞蹈感覺在很多時候就是一種舞蹈過程中的感覺,是建立在肢體動作的動感基礎上的感覺。因此,舞蹈表演者個人動作的反應速度和協調性、敏銳性,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舞感的發揮。舞蹈表演者個人動作的反應速度和協調性是這個舞蹈表演者舞蹈水平好壞的根本前提,每個人都有先天反應的差異,都具有先天的不同。有人天生應變能力強,協調性好,有人就較弱。因此舞蹈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提高舞蹈表演者的反應速度和協調性是關鍵中的關鍵。
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舞蹈的動感與普通的動感不同,它是一種舞蹈深層次的感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舞蹈感覺的基礎。因此,舞蹈表演者應該不斷地進行訓練,在循序漸進的訓練中,舞蹈表演者能夠進一步擴大其舞蹈的形體技術范圍,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肌肉組織與關節韌帶之間的協調性,不斷地強化這種舞蹈動感的敏銳度和協調性。
音樂是舞蹈的聲音,舞蹈是音樂的形體,舞蹈的全部動律都來自于音樂的特定節奏,舞蹈的呼吸又巧妙的融合在舞蹈的旋律中,使人覺得音樂的每一個音符都仿佛是從舞蹈表演者飄動著的舞姿中流淌出來的。舞蹈與音樂是不可分割的,舞蹈表演過程中,都會有音樂作為背景,可以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表演者在舞蹈表演過程中,根據音樂的起伏,來恰當地傳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覺,音樂能夠很好地點綴和烘托舞蹈作品。因此,舞蹈表演者應該多聆聽音樂,從內心感受音樂,感受音樂與舞蹈的契合,從內而外地促進舞感的表達。
藝術與理工學科不同,理工學科注重科學性和嚴謹性的思維,而藝術則最為注重情感的抒發。無論是哪一個藝術種類,都是需要有感情,才能有感染力,有感情,才能夠有靈魂。尤其是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其本身與話劇、戲曲等有著比較大的區別,因為其沒有語言作為輔助的傳情方式,單純的是一種形體與面部表情的表現。情的出發點是內心感受,內心有感才洋溢出情。有些人性格內向,不敢于表現,就要突破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舞蹈技巧再高超,肢體動作再協調,沒有感情的融入,也是沒有生命力的舞蹈作品。尤其是一些缺乏經驗的舞蹈表演者,在臺上表演時,頭腦中總是想著“我是在表演”“我不能出錯”,而無法顧及到作品所要體現的感情,那么舞蹈就會僵硬,就會做作。為此,舞蹈表演者必須要把自己融入到舞蹈中,要在音樂的伴奏下,將整個內心都融入到舞蹈之中,體會舞蹈所要表達的內容,將自己的感情注入到舞蹈之中,就會覺得人舞一體,使情感和美感成為自然的流露。
所謂自我感覺,指的是舞蹈表演者內心的活動,情緒的起伏,以及舞蹈表演者的大腦認知。要培養自我感覺,就要多關注內心,關注生活,關注作品。比如,舞蹈家楊麗萍,就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悟力,獨到的藝術思維,真實的生活體驗。一次,無意間,楊麗萍被孔雀的美吸引,她到專門養殖孔雀的自然保護區里觀察孔雀,認真傾聽它的聲音,真正把舞蹈的靈魂與孔雀的習性,動作和叫聲相結合在一起。這完美地表現在她的作品《雀之靈》中。又如,舞蹈家于曉雪為了更好地詮釋舞蹈作品《一個扭秧歌的人》,曾多次赴山西感受黃土文化,體驗一代代老藝人的悲苦辛酸。正是因為舞蹈家有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不斷實踐、更新自我認知的過程我們才能欣賞到這個具有極高藝術境界且震撼人心的優秀民族民間舞作品。由此可見,演員自我感覺的培養不僅需要向內觀察自我,也需要舞蹈表演者在平時養成多觀察事物、注意事物的特征、用心去感受事物以及對生活的感悟、對角色的理解及推敲的好習慣。
以上,筆者從培養舞感的重要性入手,對舞蹈訓練過程中如何培養舞感展開了研究。舞感是一種舞蹈表演者內心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形式,其發于心理,表于形體,具有心理和形體高度統一的特征,需要舞蹈表演者在舞蹈的訓練中長期地積累,不斷地豐富,并且扎根生活,才能夠生活中汲取養分,還需要舞蹈表演者對舞蹈作品加深理解,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藝術素養。希望本文的論述對于舞蹈表演者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也希望每一名舞蹈表演者都能夠在舞臺上發揮出更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