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金塔縣中東小學 735301)
近幾年,隨著人們教學思想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家長與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綜合素養建設,音樂作為提升學生藝術涵養,開發思維特征的重要學科,需要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當下教學情況而言,教師在小學生的合唱教學中無法做到高質量教學,不能發揮音樂教學作用。因此,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方法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速度逐漸加快,為保證下一代可以更好的順應時代發展,因此我國教育正在朝著綜合化、人性化、高素質化角度發展。不僅如此,學校、教師以及家長也在不斷參與到教學改革當中,當下教育正在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完善核心素養的構建。音樂教學作為基礎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更加注重教學方法的應用。
在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教育重視程度增加的背景下,音樂教學應用到的基礎設備已經十分齊全,無論鋼琴、鼓等樂器都已經配置完成,這對于音樂教學而言,將會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除此之外,各個學校都在著手建立現代化的音樂教室,并且向其中不斷增加各類電子設備,讓音樂教室更加具有特色。可以說,當下小學音樂的教學條件較為完善,即使是大型合唱教學也可以實現。
就目前我國小學音樂教師團隊而言,正在不斷擴大與完善,相比于從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原意參與到基礎教學當中,這些年輕的教師大多畢業于各大音樂學院,具有較高的音樂素養以及技能水平,并且思維較為活躍,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形式都可以做到創新。而原有的“老”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起到標桿作用,進一步提升音樂教學質量,總的來說,我國小學音樂教師隊伍建設,基本保持為良性循環。
立足于小學音樂課程而言,內容較為簡單,主要是幫助小學生形成完整的音樂認知,學習基本的演唱方法以及音準控制等。因為此階段學生對于音樂合唱的理解并不全面,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引路人的角色,但是就目前教學情況而言,教師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導致音樂教學缺乏一定的科學性,致使音樂教學流于表面。例如,在音樂節拍教學中,2/4指的是四分音符為一個拍子,其中一個小節中有兩個拍子,第一個拍子為強拍,第二個拍子為弱拍。這個知識點可以說是音樂教學中較為基礎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通常會忽略學生的理解效果,單純用語句講解之后就會進入到新知識內容,但是因為一部分學生音樂基礎較差,所以沒有十分透徹的理解上述知識點內容,這對于之后的音樂學習有很大的影響。
立足于音樂整體教學而言,小學音樂教學應用長期沒有受到重視,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傳統教學方法的應用仍然存在,此種背景下,學生將會被當做教學客體,在課程中主要任務是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雖然整堂課中既有演示教學,也有互動環節,但是模式一層不變,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學習興趣。
從合唱教學角度來說,小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本就處于初期階段,所以在合唱當中會暴露出很多問題,并且開始階段,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并不高,鑒于此,大多數教師都會選擇反復訓練,甚至兩節課練習一個部分,枯燥、重復的聯系,促使學生學習興趣不斷下降,甚至會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立足于學生主體角度,認真分析小學生性格特點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拓展教學方法,合理應用現有教學資源與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合唱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進行選擇。例如在低年級的教學活動中,因為小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并不深刻,因此選擇的合唱曲目不能太難,最好以簡潔明了的曲調為主,并且沒有涉及到過多演唱技巧。例如在“湖南文藝出版社”一年級音樂教材中,有一首較為經典的童謠《太陽》,歌曲結構中存在“支聲”,具體表現為以下形式,每一句歌詞的主要曲調當中將會分離出兩個變體音調。學生在進行二聲部合唱時,因為支聲處于每句歌詞的結尾,并且是相同的兩個音,所以及時是剛剛接觸合唱的小學生也的可以做到。演唱之后教師基于學生肯定和鼓勵,學生會立即獲得成就感,從而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合理的課程設計,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低年級教材中,有一個較為經典的第二拍歌曲《大鐘和小鐘》,該曲子較為簡單,并且短小精煉,是小學生音樂啟蒙的重要材料之一。教師在教導過程中,可以通過音符塑造大鐘以及小鐘形象,課程開始之前,應用節奏游戲激發學生熱情,適當引入教學內容,之后將學生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進行大鐘演唱,另一部分進行小鐘演唱,演唱過程中先分開唱,然后在組合唱,學生在此種教學方法下,不僅收獲知識,還收獲了樂趣,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做到音樂教學的“寓教于樂”。
雖然在教育改革中一直都在對教師教學地位進行分析,建議歸還課程主體給學生,但是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不能因此抹殺,在教育改革中,教師應該作為學生的領路人,引導學生“會學習、學好習”。而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更應如此,教師如何引導,引導質量的好壞,將會直接決定教學質量與效率。教師的教學引導方法多種多樣,可以通過樂器、語言、課件等多種形式達到目的,要求教師立足于教學實際情況以及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
例如在中高年級的教材中,《清晨》是訓練學生合唱能力的主要歌曲,合唱過程中,將會應用二聲部演唱進行展示,從教材內容角度出發,一聲部演唱節奏十分舒展,無論是旋律還是語調都較為平穩,二聲部演唱時,需要對一聲部進行復制。這對于小學生而言較為困難,兩個聲部演唱過程中無法做到全部一樣,即使循環幾次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鑒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需要做好引導,應用師生合作的發生提升教學效率。簡單而言,教師演唱一聲部,學生演唱二聲部,首先讓學生去感受歌曲旋律以及內在情緒。然后讓學生演唱一聲部,二聲部由學生與教師共同演唱,讓學生加深對歌曲以及合唱的理解,在教師以引導下,學生可以深入到學習情境當中,進而完成對歌曲的認知。
因為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并不相同,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將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差異性最終會體現在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效率之上。這就導致,在同樣的授課環境之下,一部分同學已經理解知識,一部分同學仍然不懂,如果教師不能采用良好的方法進行引導,會造成學生音樂水平差距增大,十分不利于學生成長。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求教師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設計多種教學形式,完全不同學生的全面教育。
例如在高年級合唱教學中,《老鳥、小鳥》一直都是學生必修曲目之一,并且整首歌曲具有較為明顯的特色,無論曲調還是旋律都和諧優美。并且,歌詞與繞口令較為相似。教學中,學生合唱時無法找準曲調是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不是二聲部跟著一聲部曲調進行,就是一聲部跟著二聲部曲調演唱,整體效果較為混亂。就是原因是,在教唱時,有的學生學快,有的學習慢,對歌曲不太熟悉。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因材施教。讓學生在合唱之前,自行進行練習,應用多種演唱形式把歌曲唱熟,然后著介紹歌曲中的情感,并且讓學生進行討論,最終得出歌曲演唱過程中,情感處理具體方法以及演唱方法,以此提升整體演唱效果。學生能較好的掌握二聲部的旋律,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基本掌握演唱技巧與歌曲情感,達到了最初教學目的。
總而言之,合唱是小學音樂課程中一個很基礎組成部分,對學生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要求音樂教師做好日常教學工作,提升小學生的合唱水平。本文建議教師立足于學生本位角度,通過遵循學生的學習差異性,規范學生演唱形式等方法提升合唱教學質量與效率,進而發揮音樂教學的核心作用,完成小學生藝術性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