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慎端 方曉萍 文/圖
武夷山市(原崇安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縣。陽春三月,我們在武夷山體驗紅色之旅,憑吊上梅革命烈士紀念墻,參觀洋莊鄉坑口革命歷史陳列館,參訪大安村中央蘇區紀念園、陳列館,并在蘇維埃禮堂觀看紅色文藝節目匯報演出……一路上,聆聽英雄故事,瞻仰革命遺址,深受感動。
在坑口革命歷史陳列館,《風展紅旗——“武夷干校”薪火傳》宣傳片,重現當年武夷干校學員們學習、操練與生活的場景。
武夷干校是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的前身。1939年至1943年,中共福建省委先后在崇安坑口綠村洋和建陽太陽山舉辦五期馬列主義干部訓練班(從第三期開始改名“武夷干校”),時任省委書記曾鏡冰親任校長。曾鏡冰校長和學員們還創作了《生活在武夷》《武夷頌》《共產青年歌》等革命歌曲,在緊張的學習與操練之余,學員們高唱革命歌曲,抒發心中澎湃激情。
為了給武夷干校學員們提供生活補給,當地百姓不顧生命危險,建立了聯絡點和交通站,為干校送糧食、鹽巴、衣物以及情報,為省委培養一批批抗日骨干做出了重大貢獻。
跟隨著義務講解員張珍秀,我們在坑口革命歷史陳列館追憶閩北那段崢嶸歲月。“廉潔奉公的方志敏”“高風亮節的黃道”“愛兵如子的黃立貴”“殺馬步行的陳耿”……一個個英雄故事,在張珍秀聲情并茂的講解中鮮活起來。我們被歷史感動的同時,也被張珍秀堅持義務講解革命史的無私奉獻精神所感動。
張珍秀是洋莊鄉大安小學老師,24年來利用課余時間堅持義務講解革命史。為了讓自己的講解更準確、生動,張珍秀搜集歷史資料,尋訪老紅軍,探訪革命遺址,積累了28.5萬字史料并出版了鄉土文化教材——《閩北紅色首府——大安》。20多年來,她義務講解武夷山革命史2000多場,聽眾達5萬多人次,其中大多數受眾是學生、黨團員和干部等。張珍秀還在中小學校開展“知我家鄉、愛我家鄉”活動,革命老區很多中小學生的祖輩都參加過革命,在課堂上講到哪個小朋友的曾爺爺是紅軍,哪個小朋友就特別自豪!
紅色基因流在老區人民的生命血脈里,自豪感洋溢在他們的臉上。坑口村村民們熱切期盼坑口村發展紅色旅游。為了支持建設坑口革命歷史陳列館,村民們自覺地配合征地拆遷工作,“紅三代”童賢春還把自家的自留地補償給一位被征地的村民。為了迎接陳列館開館儀式,村民們自發地進行衛生大掃除,不少村民蹚水到村頭溪撿拾垃圾,用最美的村容村貌迎接八方來客。
武夷山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留有50多處革命舊址和100多處戰斗遺址,如何把紅色文化與紅色旅游發展起來?如何讓老區人民精神上的自豪感進一步發展為經濟上的獲得感?
“紅色”與“綠色”相結合是實施老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兩大抓手,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將武夷山打造成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示范區、紅色文化生態旅游的先行區。
武夷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樓棟介紹說,去年武夷山市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了上梅暴動陳列館和坑口革命歷史陳列館,并在國慶前夕開館,同時推出三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即“坑口——大安源生態旅游景區一日游”“紅色首府大安——大安源生態旅游景區一日游”和“上梅暴動紅色景區——上梅農業觀光園——茶景村柳永故里一日游”。武夷山市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既讓老區人民享受到紅色紅利,又讓游客接受紅色文化熏陶的同時享受綠色福利。
幾個月來,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楊衛東常到武夷山,指導坑口革命歷史陳列館和上梅暴動陳列館布展,他認為讓人身心愉悅的美好旅行,一定是心之旅與身之旅的融合,所以發展紅色旅游也要把精神需求與身體需求結合好。
近3年來,大安在探索發展紅色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紅色”與“綠色”相得益彰。隨著大安村紅色旅游紅火起來,村民們也都忙碌起來,有的開餐館,有的上山下地種植土特產,原汁原味原生態的農產品深受游客喜愛。大安村的家庭主婦江秀麗搖身一變成為一名生產經營者,她與家人一起生產并經營果酒、野茶、果脯果干以及生鮮食品,一年收入20多萬元。
大安村民很愛惜“紅色”品牌。武夷山吳氏茗星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吳明星說:“紅色是大安村的底色,紅色文化是發展平臺。為了配合紅色旅游發展,村里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生產綠色生態產品。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每次來武夷山講課,村里很多人去聽課,并向廖紅教授討教生態茶園管理問題。廖紅教授指導村民在茶山套種大豆,建設生態茶園,農林大學還免費提供大豆種子和種植技術。有了專家的指導,茶青的品質更好了,現在我們正努力提高制茶技術,生產高質量的生態有機茶。”
2018年,大安村接待境內外游客65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70多萬元,從事旅游服務業的村民近300人,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7269元增長到2018年的135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