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通華 文/圖
仲春時節,山花爛漫。山上,農民們戴著斗笠,背著竹簍,雙手如飛采著茶樹上鮮嫩的“一心二葉”。“昨日我倆采了16公斤茶青,每公斤賣26元,賣了416元,茶葉真正成了我們的‘金葉子’。”3月19日,在山上采茶的壽寧縣犀溪鎮甲坑村鄭家坑自然村農民葉家云與他的老伴臉上浮現著滿滿的幸福。
壽寧縣是福建省32個重點老區縣之一,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山區條件造成經濟發展十分緩慢。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一系列扶貧致富奔小康政策引領下,壽寧縣不斷完善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動全域旅游相結合,以綠色產業托起群眾小康夢。
壽寧縣是“中共閩東特委”“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所在地。在革命戰爭年代,劉英、粟裕、葉飛、范式人、曾志、葉秀蕃、范浚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領導發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武裝斗爭,全縣205個建制村(社區)中有179個是老區村。解放初期,全縣有930多人被評為革命烈士,1200多人被評為革命“五老”。
老區基點村甲坑村位于壽寧縣犀溪鎮東南、閩浙兩省三縣市(壽寧、福安、泰順)交界處,下轄甲坑、鄭家坑、富家村、麻竹宅等14個自然村,有388戶1526人。1935年10月,劉英、粟裕率領紅軍挺進師主力突圍后與葉飛率領的閩東紅軍獨立師在鄭家坑會師,并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下轄浙西南和閩東兩個特委。在革命低潮年代,甲坑村多次遭受敵人洗劫,房屋被焚毀,被殺害村民400多人,僅甲坑村犧牲的革命烈士就有61人。
解放后,甲坑村群眾發揚老區革命傳統,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重建家園。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甲坑各自然村先后完成了自來水、通村公路、高壓輸電線路和村小學校舍等各項工程建設。
曾幾時,落后的交通條件一度制約著老區村經濟的發展,改善基礎設施迫在眉睫。
“往東經甲坑、鄭家坑到犀溪有16公里,往西經含溪至南陽有15公里,步行從集鎮往返一趟就需要一天多時間。”回憶當年沒有公路的日子,現已79歲的麻竹宅自然村黃明祥老人記憶猶新。當年,黃明祥一家每年要交400多公斤公糧,僅挑到鎮里就需要8個工作日。
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1998年,甲坑村通了公路;2008年,甲坑村到西浦村全程硬化水泥公路。去年,甲坑村又投入100多萬元對富家莊至社坑長2公里、寬4.5米的公路拓寬、水泥道路硬化,解決了這一帶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如今,甲坑村往南進入福安,往西進入南陽,公路縱橫交錯。為改變偏遠山村群眾的居住條件,甲坑14個自然村有6個村莊完成造福工程易地搬遷,7個自然村也有了水泥公路。
從2007年開始,老區基點村南陽鎮含溪村在省委下派駐村干部的帶領下,解決了困擾當地群眾“行路難”“發展難”“致富難”的問題,全面實現了“五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視通、電話通),“三化”(公路村道水泥化、日常生活電器化、經濟結構產業化)。
2008年,在省、市交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壽寧縣實現了建制村村村通水泥公路,徹底告別了老區群眾肩挑背扛的歷史。
搬遷下山,徹底改善老區群眾的居住環境,壽寧縣大力實施集偏僻自然村、地質災害點、災后重建和建檔立卡扶貧開發對象“四位一體”的易地搬遷造福工程,將搬遷戶整體移居至集鎮、中心村、工業園區等醫療、教育、文化、公共服務水平較高之地,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能致富”。近5年來,老區自然村整村搬遷127個,1162戶5142人。從1994年以來,壽寧縣偏遠山村“造福工程”累計完成9833戶40132人的造福搬遷。
殺青、揉捻、烘干……在南陽鎮山坑村的茶葉加工廠,筆者看到,兩排揉捻機不停翻轉,發出低沉的磨碾聲,殺青后的茶葉隨著機身旋轉,白色蒸氣散發出縷縷清香。
山坑村是老區基點村,轄14個自然村,有336戶1448人。茶產業是村民的支柱產業,全村現有茶園面積1800畝,人均茶園面積1.2畝,茶葉加工廠4家。
老區群眾不忘初心、持續奮斗、感恩奮進。山坑村大力發展種植新品種茶葉、獼猴桃、油茶等,村民們的腰包鼓了起來。村民夏成建早年種植金牡丹、白芽奇蘭等品種茶葉13畝,如今一年的收入近10萬元。
“中共閩東特委”舊址所在地含溪村立足當地實際、特色、優勢,引導群眾種植桃、李、板栗、楊梅等優質水果。全村高產茶園累計達1200多畝,村民戶均擁有高產茶園4至5畝,年茶葉收入達萬元以上。如今家家戶戶告別了土坯房,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樓房。
甲坑村在相關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大力發展規模畜禽養殖,鄭家坑、社坑等村發展山羊、土雞鴨養殖業。3年來,共發展養殖山羊1000多只,土雞鴨20000多只,養殖業產值達300多萬元,經濟效益翻番。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壽寧縣委、縣政府以“加快發展、綠色崛起”的發展思路和建設閩東北壽寧高山茶生產集散中心的發展定位,通過改良品種,創立品牌,大力推進生態茶園建設。據統計,壽寧縣現有茶園面積15.54萬畝,茶葉產量1446.7萬噸,年產值超過10億元。
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綠色產業?壽寧縣實施龍頭引領帶動計劃,加快高優農業示范園、設施農業示范園、山地農業綜合開發示范片向周邊貧困鄉村拓展。現已初步建成鳳陽千畝高優農業園等8個千畝基地和14個鄉鎮300畝基地。全縣組建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76家,發展生態茶園、油茶、果蔬、中藥材、林竹6.5萬畝,培育市級精準扶貧示范社3家,縣級精準扶貧示范社10家,輻射帶動農戶5890戶。
在下黨鄉黨的作風建設教育基地施工現場,筆者看到,古風古貌的教育展示主樓已封頂,工人們正在進行室內裝修,4座配套樓房的坡屋頂也正在施工中。
壽寧縣以紅色旅游助推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去年7月,壽寧縣與福建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定合作協議,投入資金建設“難忘下黨”旅游項目。“難忘下黨”旅游項目建設范圍包括下黨村、夢龍天池、溪源村和碑坑村。一期項目建設以下黨鄉黨性教育培訓配套產品體系建設為開發重點,聯動溪源村旅游集散中心建設和碑坑村民宿改造,完善旅游服務平臺與旅游形象宣傳窗口,做好黨性教育培訓相關功能設施建設,初步建成群眾路線的教育基地、精準扶貧的實踐基地及黨的作風建設的示范基地,樹立黨性教育學習品牌。二期項目建設布局規劃夢龍天池黨性教育培訓第二基地及配套休閑項目開發,連同下黨整體打造為集黨性教育培訓與生態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紅色旅游目的地。進而串聯西浦古村、銀山花田、三峰公園等旅游景區,甲坑、含溪紅色旅游景區景點,助力壽寧全域旅游發展。
壽寧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老區村旅游業的發展,成立壽寧縣旅游產業化建設領導小組,研究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編制《壽寧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旅游產業發展目標定位、任務要求和政策措施等,推出了“下黨·中國紅色旅游新地標”和“廊橋水鄉·狀元故里”兩個旅游產品。
甲坑村建立了“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紀念碑”“中共閩東特委福壽辦事處舊址”紀念碑和“省軍區紀念亭”。挖掘“紅軍洞”“站崗樹”等紅色旅游景點,美化“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閩東特委福壽辦事處”“革命烈士、革命五老”流芳碑和“革命傳統教育室”等。紅色旅游吸引了閩浙邊不少遠近游客前來參觀學習,接受紅色教育。
紅色旅游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正日益凸顯,下黨村、西浦村不少農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下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光玉與他人合伙創辦“百口食堂”餐館,年收入3萬多元。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前來壽寧老區村旅游、培訓的人數高達10萬多人次,帶來上千萬元的營業收入。